信息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个性化车联网信息服务建设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30 共526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当前社会及网络环境下车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在车联网发展中的主要地位,通过对影响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和对车联网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分析,提出了详尽的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内容,优化了现有传统信息服务模式。构建了大数据环境下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论证了本研究建立的模型的可行性。特别的是,论文着重研究了如下内容,首先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车联网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学习,分析总结了大数据环境下车联网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车联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针对影响因素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后,整理总结回收到的问卷数据,并做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检验并修正了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其次,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并总结了大数据环境下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的主要信息技术,建立了四种具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并着重介绍了每种信息服务模式的具体信息服务内容和流程。最后构建了大数据环境下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无论从理论意义上或者现实意义上都对车联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汽车将会与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结合的更加密切。同时,车联网代表着未来汽车的变革方向,而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则在未来信息服务行业中扮演着核心代表的角色。完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为车联网用户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会使用户发掘其潜在的需求;在主动提供符合车联网用户要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为其提供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车联网用户带来便捷、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汽车服务商和信息服务提供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6.2 展望。

  目前,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的相关研究还是很大进步空间。在我国,车联网的发展也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信息服务模式。对车联网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要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来完善和丰富相关技术,车联网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更加看中自身的隐私权,如何在真正的完全描绘出用户的心态与性格的同时,做到不侵犯用户隐私,并最终选择合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也是现阶段阻碍车联网发展的一个难题。另外,车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车联网信息服务的水平也有所不同。本文所研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只适用于我国一般省份,并不能代表全国各地的车联网信息服务平台。而且,本文并没有深入的对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要的技术进行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的样本数量也不是十分充足,调查问卷所设置的题项也比较笼统。当用户数量达到更大规模时,本研究所建模型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修正。本文对车联网的概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对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进行了归纳,而在信息技术领域问题讨论仍然有许多不够专业、不够系统和有待完善的部分。在今后对车联网的研究中,我将继续研究相关的工作,更深入地了解车联网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车联网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进行更多的研究,并在切实的实际应用推广已有的模式和想法,使个性化的概念实现更深一层次进步,进而完善和推动车联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4 上海车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软件产业与工程,2014(01):31-33.
  [2] 张家同,王志强,曹绪龙。国内外车联网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12(02)。
  [3] 周智勇, 吴一凡。 国内外车联网市场现状以及驱动分析[J].电子产品世界,2015(10):12-15.
  [4] 胡世忠。 当大数据与车联网相爱[J].软件和信息服务, 2014(12):68-69.
  [5] 王冬,张菲菲。 车联网技术挑战以及服务展望[J].物联网技术,2014(05):57-59.
  [6] 古丽萍。 对我国车联网发展的思考[J].无线应用,2011(06):51-55.
  [7] 谢伯元,王建强,赵树连。 "三网融合"的车联网概念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3(04):348-355.
  [8] 艾媒咨询。 2015 年中国"互联网+"出行研究报告。
  [9] 马钧,李喻。 我国车联网产业模式及商业模式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4(09):24-28.
  [10] 曹磊。 全球车联网发展态势研究[J].竞争情报,2014(12):31-44.
  [11] 印曦,魏冬,黄伟庆,韦迪。 日本车联网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对策[J].中国信息安全2015(09):68-72.
  [12] 顿文涛,赵玉成,王立斌,李勉。 车联网的关键技术及研究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15(08):46-50.
  [13] Le Tien Trien,Sugawara. Efficient packet relay scheme with payload combining for ITS V2V communications[C]. Wireless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WiVeC),2013 IEE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1-5, 2-3 June 2013.
  [14] Hikita T.,Kasai T.,YoshiokaA. Integrated simulator platform for evaluation of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C].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ICVES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2-24 Sept. 2008:323-327.
  [15] Chia-Li Lina,Meng-Shu Hsiehb,Gwo-HshiungTzeng. Evaluating vehicle telematics system by using a novel MCDM techniques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0(10):6723-6736.
  [16] Thomas F.Golob,Amelia C.Regan.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personal travel and commercial vehicle operations: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2001(9):87-121.
  [17] Catherine Harvey,Neville A.Stanton,Carl A. Pickering, Mike McDonald, Pengjun Zheng.A usability evaluation toolkit for In-Vehicle Information Systems(IVISs)[J].AppliedErgonomics.2011(42):563-574.
  [18] 王建强,吴辰文。车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J].微型计算机信 2011(04):156-158.
  [19] 段宗涛,康军,唐蕾,樊娜,代记婷。 车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交通服务协同体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09-114.
  [20] 何秉羲。 车联网实现框架与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03):60.
  [21] 赵泰洋,郭成安。 一种基于 RFID 原理的交通信息获取系统与车辆定位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11):2612-2617.
  [22] 姚志奋。 大数据时代在线教育网站双边网络效应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5(06):44-54.
  [23] 杨旭,汤海京,丁刚毅。 数据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26-31.
  [24] 黄升民。 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现代传播,2012(11):13-20.
  [25] 江信昱,王柏弟。 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在情报学研究中的适用性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4(05):13-19.
  [26] 刘勘,周晓峥。 数据可视化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工程,2002,28(08): 62-63.
  [27] 王捷。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对策[J]. 现代情报,2013(03):81-83.
  [28] 栾旭伦。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08):118-121.
  [29] 常昕。 基于 Internet 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
  [30] 翟翔。 SoLoMo 概念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策略研究---基于企业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1] 阳晓萍,汤兵勇。 个性化服务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09):11-12.
  [32] Jagdish N,Sheth,Atul Parvatiya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 ke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5(4)。
  [33] Dynan K,Ravina E. Increasing Income Inequality,External Habits,and Self-Reported Happiness. The American Economist.2007.
  [34] Hovland.C.Weiss.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Credibility o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51(15):635-650.
  [35] SuPasit.P.Stuart,Boonchai.K. Factors influencing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ailand's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Applying the UTAUT Model[J].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imformatics.
  [36] Robert.B.Cialdini,Noah.J.Goldstein. Social influence: 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4(55):591-621.
  [37] Ravi.Kumar,Aris.Anagnostopoulos. Influence and correlation in social networks[J].Proceeding of the 14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2008(10):7.
  [38] Adnan Abd.Hamid,Fahmi Zaidi Abdul Razak,Azlina Abu Bakar.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on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 Use E-Government [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644-649.
  [39] Shun-Yao Tseng,Ching-Nan Wang. Perceived risk influence on dual-route information adoption processes on travel websit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06):2289-2296.
  [40] Cheng Qian,Dong Cheng.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 Integrating Trust and Quality with UTAUT Model[C].IEEE/SOLI,2008:383-388.
  [41] Tao Zhou. Exploring Mobile User Acceptance based on UTAUT and Contextual Offering[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afety.2005,1109(10):241-244.
  [42] T.Ramayah,Joshua Ignatius. Impact o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Enjoyment on Internet to shop online[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5,42(02):317-327.
  [43] Neeraj Kumar,Kuljeet Kaur. Providing healthcare services on-the-fly using multi-player cooperation game theory in Internet of Vehicles (IoV) environment[J].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2015(03):191-203.
  [44] Stone.R.N,Gronhaug.k. Perceived risk: Further Consideration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39-50.
  [45] Richard Mantona, Henrike Raub, Frances Fahyb. Using mental mapping to unpack perceived cycling risk[J].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2016(88):138-149.
  [46] Nikolaos Pappas. Marketing strategies, perceived risks, and consumer trust in online buying behaviour[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6(29):92-103.
  [47] Gloria Yeomans-Maldonadoa,Megan E. Patrickb.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risk on the combined used of alcohol and marijuana: Results from daily surveys[J].Addictive Behaviors Reports.2015(12):33-36.
  [48] Lindita Camaj. From'window dressing'to'door openers? Freedom of Information legislation, public demand, and state compliance in South East Europe[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6(03)。
  [49] Tetsuo Iida. Benefits of leadtime information and of its combination with demand forecast inform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5(163):146-156.
  [50] 李步峰,江勇。 车联网商业模式分析与研究[J].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4(01):31-34.
  [51] 胡秀云。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52] 张国峰。 面向车联网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设计[D].浙江大学,2013.
  [53] 张思东。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影响因素与策略选择[J].图书馆学刊, 2011(09):82-84.
  [54] 张洁科。 面向车联网应用的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4.
  [55] 李景聪。 Telematics 的发展及其标准化进程[J].计算机与网络。2008(17):54-57.
  [56] Zhang Y,Koren J. Efficient bayesian hierarchical user modeling for reco mmendation system[J]. Sigir, 2007.189-195.
  [57] 孙龙,李梦良,徐达。 OBD 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J].汽车工程师。2011(10):54-58.
  [58] 庞成立。 车载诊断(OBD)的发展与应用[J].汽车维修。2011-09-01.
  [59] 陈献周。 车联网技术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09):240-251.
  [60] 陈建龙。 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3(40):124-126.
  [61] 史小平。 车联网感知技术研究进展[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09):39-56.
  [62] 郭锐。基于 GIS/GPS/GPRS 的车辆监控终端系统研发[D].山东大学,2008.
  [63] Yang Q,Hu J,Xia W. Mobility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of Internet of vehicles in converged heterogeneous networks scenario[J].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2015(234):1-6.
  [64] 王海鑫。 车联网中汽车位置策略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5(32):176-184.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