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知识创新是院校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的另一重要职能,对高校,尤其是对军队院校而言,军事理论研究(简称为军理研究)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具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对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桥梁纽带作用。领导机关和部队在进行决策活动时,为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需要集思广益、广开言路,会对军理研究成果给予很高关注。军理研究充当着沟通领导机关、院校和部队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对军事学学科建设的全面牵引作用。军理研究成果质量对于提升院校军事学科知名度、彰显院校军事学术水平、促进教员队伍能力素质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受工程技术类院校办学特点影响,对军理研究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军理研究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指出:“军事科研要顺应院校改革大局,进一步突出军理研究重要地位,加快军理研究成果应用转化。”这为工程技术类院校开展军理研究管理模式改革提供了指针。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炮工程大学是一所具有浓厚工程技术特色的军队院校。学校依靠工程技术优势与综合性学科体系优势,重点发展了部分与作战运用紧密关联的军事学学科,在导弹突防、火力运用筹划、情报侦测及军事运筹和作战指挥决策等领域,具备一定学科竞争力,但由于军事学科发展建设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军理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研究方向较散,特色优势并不明显
学校军事学学科大都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军理研究的特色优势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方向虽多,但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凝练。从该校历年军事理论课题研究情况来看,经费总量偏少、范围较散、视野较窄、层次较低(多为技术层次),对建设发展、作战运用主流领域内重大前沿问题跟踪不紧,对部队建设发展的贡献率较低,部分优势方向由于学科带头人离开,优势正在丧失。
二是研究成果虽多,但在军事理论界中的影响偏小。作为以工程技术研究为主的院校,学校曾在技术研究上取得过很多重大奖项,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数量也在稳步上升,这些对提升学校知名度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军理研究与技术学术研究在影响评估标准上的差异性,加之大学军事学学科建设起步晚,在全军的认知度偏低。
三是研究人员虽众,但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该校从事军理研究的主体,多出身工科。其特点是数学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手段较先进,建模编程等定量研究能力强,但宏观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部队情况了解不深,加之受思维惯性影响,过于强调研究手段的高技术性,忽略了问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研究人员能力结构上的短板,限制了学术团队的整体影响力。
(二)目标定位不清,思想共识难以凝聚
军理研究的功能定位、效益评估及研究范围设定等问题还没有很好的理解清楚,主要表现为:
一是目标定位过窄,认识存在偏差。军理研究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出军事理论研究成果就是出战斗力”。然而学校同大多数工程技术院校一样,没有认识到军理研究的重要性,仅把其功能局限于为学校学科专业服务,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二是手段目标混淆,效益评估不准。当前关注较多的还是学科建设的问题,对军理研究目标应如何定位还没有研究透。此外,军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学术成果效益评估标准难以适合军事理论成果评价等现象都较普遍存在。
三是范围区分不明,没有理顺关系。对技术研究和军理研究的关系没有把握好,技术研究与军理研究范围划分不清,致使专业教研室与军理研究人员争课题,对军理研究队伍成长造成较大冲击。
(三)环境利弊相杂,“虹吸”效应干扰难免
“虹吸”效应是指小湖与大湖如果相通,在发生潮汐时,小湖中的水更容易被大湖吸走。从校内外环境分析,形成“虹吸”的原因有:
一是军事学已有优势学科内涵过于偏重工程技术,对其它军事学科牵引作用有限。军队工程技术院校经多年的发展,某些军事学科专业已取得相当成绩,形成了一定竞争力,但由于发展内涵偏重工程技术,加之学科壁垒和条块分割造成的军事学科间内在联系性不强,因此对其他军事学科牵引作用有限。
二是专业重点学科的辐射效应应辩证看待,“虹吸”效应客观存在。一方面,工程类重点优势学科所积累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软硬件环境优势会对军事学学科形成辐射效应,会促进军理研究质量水平提升;另一方面,相对于重点学科专业军事学科还只是一些小专业,在军事科研课题申报、争取承研任务时,面对专业教研室竞争上的“顶端优势”,竞争乏力。
三是在校外的学科认知度小,开展合作困难。一方面,军事学科组建时间短,积累经验少,实力有限,特色不突出,在军内外的认知度较低,部队、兄弟院校开展科研合作的热情不高,研究与部队实际结合不紧密,成果也难于为部队和机关认可;另一方面,部队和指挥类院校具有信息优势,强调思维的层次性,不愿意进行技术层面的交流,军事学学科在研究手段上的技术优势,往往又成为对外交流时的弱势。
三、对策与建议
(一)着眼服务需求,准确定位军理研究目标
工程技术院校军理研究的总体实力和中、高级指挥类院校相比,无论是人才队伍、信息保障、前期积累,还是学科认知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展以服务院校教学为主、兼当军(兵)种建设发展小智囊思想库的军理研究本位观,较为明智。考虑到军事学学科进行军理研究,既有推进学科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升教员能力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又有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解决部队现实问题和前瞻性问题的外部需求。综上分析,可考虑将军理研究目标定位为三个服务,即:着眼教研一体、以研促教,通过理论研究打造高素质军事理论素养的教员团队,为院校建设和教学服务,为院(系)、大学、军(兵)种三级领导机关决策服务,为解决部队建设发展、作战运用等领域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难题服务。同时,围绕军理研究功能定位,应进一步制定评估军理研究成效的细化量化标准,使效益评估标准向“三个服务”靠拢、向成果的实用管用倾斜、向现实问题研究聚集,并以成果的实用性,促进军理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发展形成军事学特色优势学科方向奠定基础。
(二)注重开展体系研究,统筹兼顾军理研究方向
为建设充满发展活力的军理研究体系,可根据军(兵)种军理研究实际特点,从经、纬两方面规划研究方向。“经”是指以实际需求划分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大块:作战运用、建设发展、训练教学、人装管理、综合保障和政治工作;“纬”是指以问题研究的性质设置研究比例,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和前瞻性问题研究三大块。
统筹兼顾是指内容上应兼顾各方面,不能完全侧重于某一方面,而忽略另外几方面,性质上应实现三类问题的统筹发展。为此,应适度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手段方法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比例,逐年加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对策问题研究比例,逐年提高成果应用转化率。
(三)加大建章立制力度,着力理顺各方关系
当前的军事科研制度还存在许多制约军理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则,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从当前情况来看,需要重点理顺五类关系:
一是理顺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的关系,重在解决二者研究范围的规范问题。为统一思想,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保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研究协调发展,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规范军理研究与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军理研究范围内容可按新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进行划分(性质上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和前瞻性问题研究三类;内容上分为战、建、训、管、保、政六块);军事技术研究的范围可进一步结合学科专业情况,进行更细一步的明确,主要是发挥技术优势,开展以技术应用和装备运用为基础的军事科研。建立年度研究任务规划机制,每年初,按照基础理论、现实问题、前瞻性问题按比例协调发展,“战”、“建”、“训”、“管”、“保”和政治工作全面兼顾的原则,结合每年全军军事科研计划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选题指南、军(兵)种军事理论建设发展规划、军(兵)军理研究年度计划,研究制定年度军理研究任务计划。
二是理顺军理研究人员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关系,重在解决军理研究工作的常态化开展问题。为切实解决当前军理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的“出成果困难,没信心研究;缺乏经费支持,不愿研究;没前途,不想研究”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军理研究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应建立两项机制:一是政策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制度和奖励办法,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与人才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持军事理论创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调动理论创新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经费保障机制。要切实改变军理研究目前经费投入水平低的现状,根据研究任务和工作需要,加大经费投入。按投入产出方法进行计算,合理确定经费投入规模。
三是理顺军理研究人员与研究方向的关系,重在解决军理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为确保有限的研究经费流向最需要扶持的军事学科,确保最有研究潜质的人能够拿到军事理论课题。重点建立二类机制:
一是军理研究资格与认证机制。根据军理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教材专着、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建立评估研究人员军事理论创新能力的资格认证机制,真正让最有军理研究实力的人最有可能拿到军理研究课题,为提高研究质量提供资质保障。二是军事理论选题立项评审机制。为避免理论研究的空虚肤浅,建立选题立项评审机制很重要。立项评审一定要突出课题的实用性,要让真正熟悉部队、懂作战运用的军事专家来评审,防止因评审标准把握不准,出现重技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手段、轻内容。四是理顺优势学科与军事学科的关系,重在解决优势辐射与“虹吸”效应的趋利化弊问题。为确保优势学科的学科优势既能够辐射到军事学科,同时又防止优势学科利用现有优势压缩军事学科成长空间,需要在政策上适度扶持军事学科建设发展,重点建立两项机制:
一是军事学科与优势学科交流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工程技术院校的优势与特色,着眼军(兵)种建设发展实际,积极发展以科技军事学为典型代表的军事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加强空间作战、信息作战、无人机作战等新型作战样式的研究,抢占军事学新兴研究领域的战略制高点。二是军事学科跨学科优势融合机制。鼓励具有一定基础与优势的军事学科,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破各学科自我封闭、自我独立的格局,加强横向联合,推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形成稳定且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五是理顺内外关系,解决选题立项、结题评审、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的关系协调问题。军理研究的选题需要掌握部队、机关需求情况,成果的应用需要获得部队、机关的认可,需要建立一套顺畅的合作机制。信息保障机制。通过开展各类交流、双向代职等活动,架设学校与部队、机关、其它院校之间的三座桥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联合科研机制。主动联系部队,发挥院校理论研究上的体系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着眼为部队解决实际难题,形成合作体制。成果转化机制。采取专家鉴定、虚拟评估、实兵检验等多种方法,对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出系统评估,得出权威结论。及时总结、系统梳理和不断升华研究成果,推进成果进入决策、纳入法规、写进教材、付诸实践。
(四)注重选好军理研究人才,精心打造学术团队
军理研究要出成果,人才是关键。立足工程技术院校实际,着眼打造“技术支撑型”高素质军理研究团队,形成创新拳头,注重从以下三方面选人:
一是结合专业特长选人。军事与科技的结合已成为军事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工程技术院校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依托,开展军理研究,既是特点也是优势,可优先从掌握了军事运筹、军事系统工程等定量化研究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掌握先进研究手段的人才群体中选人。
二是注重工作经历选人。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这一特点决定了军理研究人员必须非常熟悉部队作战训练、装备使用和建设发展。可优先选择有部队实际工作经历、任职经历丰富的人。
三是根据创新思维特点选人。军事理论创新是探索未知、揭示规律的实践活动,其思维活动具有否定性、开拓性、求异性、原创性和前瞻性五大特点,要切实遵循军理研究创新思维的特殊规律,按这些特点搞好人才选拔。
参考文献
[1]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条例,2001.
[2]李占峰.中国军事百科全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所.军事科研学科:《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新学科概览(之二)[J].国防,2007,(2).
在军校学员的培养上,一定要树立既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又尊重学员个性发展的理念。但是,表面上看,既要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又要尊重学员个性发展,似乎是矛盾的。因为,对于军校学员而言,他们将来都要走上基层部队军官的岗位上,对军人来讲,服从命令听指挥是...
一、军队院校文化管理理论的提出与由来文化管理理论的提出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标志着管理科学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论来自实践,文化管理理论的应用与提出最早来自经济领域,来自企业文化的营建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更...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由以学历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变,军事英语的重要性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开设军事英语课程。本文就我院军事英语课程开设的情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1军事英语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1)学院对军事英语教学重视不够,教学目标不...
1前言新一轮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在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和军事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完成新时期的军事训练任务,培养出懂技术、善管理、会指挥、能创新的新型军事人才,能否尽快建立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丰富部队...
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革命军队政治工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优良传统,而且不断适应新情况,使军队政治干部事业观教育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进而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持了我军的纯洁性,不断巩固、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
一、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任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刚刚开始独立创建人民军队,领导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既缺乏经验力量又很弱...
习近平主席关于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思想,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确立了新的建设标准,明确了新的实践要求,是我们推进军事工作全面发展的根本依据和遵循。人才是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要素,能打仗、打胜仗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军事初级指挥官的必修课程,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对学员进行人文素质和读、写、说能力的系统教育,引导学员拓展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开拓创新思维、掌握军事应用文写作和军事演讲的基本技能,对于学员综...
一、引言知识创新是院校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的另一重要职能,对高校,尤其是对军队院校而言,军事理论研究(简称为军理研究)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对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桥梁纽带作用。领导机关和部队在进行决策活动时,为确保决策...
任职教育是当前我军紧紧围绕实现培养目标,着眼贴近岗位需求、贴近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所构建的新型教育培训模式。是围绕把握定位、贴近需要、形成特色、高速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按照院校建设部队化、教学训练超前化、教学保障现代化、管理教育示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