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国以后实行的西式"共和"制度,严复深表不满和忧虑,认为好听的道德虚名断不足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在致熊纯如的信中说: "今日最难问题,即在何术脱离共和。不佞垂老,百思羌无善术,黎(元洪) 、段(祺瑞) 二公,道德皆高,然救国图存,断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
不然,虽季札、子臧,吾辈亦相率为虏。总之,今日政治惟一要义,其对外能强,其对内能治,所用方法,则皆其次。"(第 3 册 646 页)严复指出: "居今而言救亡,学惟申韩,庶几可用,除却综名核实,岂有他途可行。贤者试观历史,无论中外古今,其稍获强效,何一非任法者耶?"(第 3 册 620 页) 又说: "国之实力,民之程度,必经苦战,而后可知。设未经是役,则德之强盛,不独吾辈远东之民,不窥其实,即彼与之接壤相靡者(舍三数公外) ,亦未必知其真际也。……由此而知,国之强弱无定形,得能者为之教训生聚组织绸缪,百年之中,由极弱可以为巨霸."(第 3 册 625 页)"吾国际阳九百六之运,当人欲极肆之秋,黎、段两公实皆不足撑此政局。……当是之际,能得汉光武、唐太宗,上之上者也; 即不然,曹操、刘裕、桓宣武、赵匡胤,亦所欢迎。
盖当国运漂摇,干犯名义是一事,而功成治定,能以芟夷顽梗,使大多数苍生环堵有一日之安,又是一事。此语若对众宣扬,必为人人所唾骂。然仔细思量,更证以历史之前事,未有不爽然自失者也。"(第 3 册 652 页)在致熊纯如的信中,严复还引用欧美诸国在大战开始以后纷纷对原有的三权分立、政党政治等制度和原则进行改造,以一事权而利作战的例子,来论证他自己的观点: "鄙人年将七十,暮年观道,十八九殆与南海相同,以为吾国旧法断断不可厚非。今有一证在此: 有如英国自十四年军兴以来,内阁实用人才,不拘党系,足微(征) 政党---吾国历史所垂戒者,至于风雨漂摇之际,决不可行,一也; 最后则设立战内阁五人,各部长不得列席,此即是前世中书、枢密两府之制,与夫前清之军机处矣,二也; 英人动机之后,法、俄、意诸协商国,靡然从之。夫人方日蜕化,以吾制为最便,而吾国则效颦学步,取其所唾弃之刍狗而陈之,此不亦大异也耶?
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治强其偶,墨西哥、南美诸邦,可以鉴矣。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而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大抵历史极重大事,其为此为彼,皆有天意存焉,诚非吾辈所能预论者耳。
(即他日中国果存,其所以存,亦恃数千年旧有之教化,决不在今日之新机,此言日后可印证也。) "(第 3 册 661 ~662 页)严复认为,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只要有"能人""强人"出来主持大政,中国必能成为一流强国; 反之,持续乱下去,就会亡国灭种。他指出: "此后种争,民众乃第一要义。吾国之繁庶如此,假有雄桀起而用之,可以无对"; 相反,如果"日从事于小小权利之争,自为波兰之续"(第 3 册 657 页) .欧洲战事"兵事一解之后,国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 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不成国则奥区地产,将必为他人所利用,而长为牛马,望印度且不可得,况其余乎?"(第 3 册 663 ~664 页)展望战后的世界局势,严复对西式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的前途充满怀疑。
他指出: "世变正当法轮大转之秋,凡古人百年数百年之经过,至今可以十年尽之,盖时间无异空间,古之程途,待数年而后达者,今人可以数日至也。故一切学说法理,今日视为玉律金科,转眼已为蘧庐刍狗,成不可重陈之物。譬如平等、自由、民权诸主义,百年已往,真如第二福音; 乃至于今,其弊日见,不变计者,且有乱亡之祸。试观于年来,英、法诸国政府之所为,可以见矣。乃昧者不知,转师其已弃之法,以为至宝,若土耳其、若中国、若俄罗斯,号皆变法进步。然而土已败矣,且将亡矣; 中国则已趋败轨; 俄罗斯若果用共和,后祸亦将不免,败弱特早暮耳。"(第 3 册667 页)
在他看来,中国如果继续走西方的老路,则前途将极其凶险,"吾国此后,自是遍地荆棘。常说瓜分之惨,恐怕后来有求瓜分不可得者".他指出,"欧战无论如何,大势明年必了。了后便是簇新世界,一切旧法,所存必寡,此又断然可知者也。国之程度,丝毫无从假借,于战时观之最明。……中国目前危难,全由人心之非,而异日一线命根,仍是数千年来先王教化之泽……但此时天下汹汹,而一切操持权势者,皆是奴才,所谓地丑德齐,莫能相尚,必求平定,自当先出曹孟德、刘德舆辈,以收廓清摧陷之功,而后乃可徐及法治之事"(第 3 册 677 ~678 页) .
很显然,辛亥以来动荡的政局和腐败的军政状况让严复对西式的共和制度产生了失望和怀疑,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些新变化,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和方法,其中就包括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并从中发掘传统的资源。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他把希望寄托在秦皇、汉武那样的"雄杰""强人"个人身上,而没有看到时代已经变了,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那样的"强人"固然改变不了国家的命运,秦皇、汉武之类的强人再世,恐怕同样也难以扭转乾坤。时代在发展,解决中国问题,也必须寻求新的方向。
四、结 语
军事史专家指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军事思想变化的被动性和间歇性。前者表现为总是在经历了反侵略战争失败以后,军事思想才被动地逐步地发生变化,而不是主动地系统地发生变化。后者表现为一种新的军事思想出现以后,总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才出现另一种新的军事思想。""二是所提出的军事思想,实用性强,理论性弱。其优点是便于指导实践,易于操作; 缺点是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发展规律,难于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指导军事实践。"这样的评论,从总体上来说,确实精辟,一语道破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所存在的弱点。
但是,这样的结论具体运用于严复,却并不合适。一方面,严复对军事问题所做的观察、思考并非都是在中国战败之后,相反,他是在时刻警惕地关注着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并思考这种潮流的变化会对人类尤其是会对中国产生何种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另一方面,严复的观察与思考,虽然含有实用性、战术性、技术性的内容,但主要不是实用性、战术性、技术性的,而是学术性、理论性、战略性的。换言之,严复对于这三场战争的观察思考,都不是简单地就军事论军事、就战争论战争,而是跳出军事,跳出战争,力求站在时代的、世界的制高点上,高屋建瓴地发掘出决定近代化战争胜负的那些深层次、根本性、规律性的东西。
与严复同时代的中国洋务派军事家及其后继者们,多数还停留在从武器装备的先进与落后上思考战争的胜负。相比之下,欧洲以克劳塞维茨等为代表的军事理论家似乎高出一筹,他们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行为",看作"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认为"政治目的是目标,战争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手段决不能与其目的分开来考虑","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然带有政治的特点,并用政治的标准加以衡量。因此,战争从宏观上讲就是政治本身".对于克劳塞维茨等人的观点,严复当然并不陌生,他在有关论着和译作之中,曾经数次提到过克氏的军事学说,并进行过批评。实际上,一战之后,克氏的观点仍是西方军政界的主流看法,"多数人,特别是在德国,仍然相信,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
相比之下,严复一方面也在用政治的眼光审视战争,把战争看成是政治的一部分,不过,严复所说的"政治",显然与克氏的"政治"不同。克氏的"政治",是西方近代典型的"强权政治",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而严复的"政治",带有一种浓厚的"道"的色彩,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是一种"人道"的、平和的、"有果"的"政治",它所企求的不是强权、霸权,而是人类的和平共处与友好交往。
另一方面,由于受这种政治观念的影响,严复不是简单地从军事或政治的角度来衡估战争的胜负,而是把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都纳入考虑之中,把财政经济实力、公理、人道、正义、学术、人心、风俗等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也就是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则是公理、人道、正义、人心、风俗、学术、财政经济的延续。这就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向前推进了一步。
严复对这三场战争的思考,前后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总起来看,他向近代以来饱经外患内乱的中华民族指出了这样的道理: 中国要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单靠袁世凯等人那种"新于服制"而旧于学术、营制的军队是不行的,必须跟上时代潮流,学习西方近代文明,从学术、制度层面彻底改弦更张; 军队再强大,都不能保证军事上必胜,政治上的腐败和穷兵黩武、漠视人道公理,最终必然导致军事上的失败。因此,要强军,首先必须强政治; 中国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的同时,必须吸取其教训,在强军强国的同时,只求"有果",不求称王称霸。
总之,落后于时代必危,逞强好战必亡,中国一方面要通过变革跟上世界的发展,成为强国,另一方面又不能像"西方一德""东方一倭"那样走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两百多年来,国际性的战争绝大多数都是由欧美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发动的,世界性的大战更是如此。但是,长期以来,欧美学术界对发生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半期的战争的研究,特别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和反思,多集中在"溯源"(战争的起因) 、"追责"(战争的责任) 等方面,冷战开始以后又有学者陆续从"威慑论""遏制论""转型论"等角度展开讨论,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种"好战""强权"的色彩,而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为什么科学技术率先发达起来的西方没有能够预见到近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等,则关注不够.相比之下,严复的思考是超前的、深刻的。今天,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强军梦、强国梦的过程中,严复对军、政、学关系的思考,其背后的世界眼光和人文关怀、民族情怀,无疑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吸收借鉴。
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明确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 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国防理论、国防战略、国防经济、国防教育、国防科技、国防文化、国防动员、国防外交、国防法制、国防历史、国防...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理论,注重对事物整体与动态的把握,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能动转化和循环发展。慎战与善战的战争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原则等治军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监狱要实现监管安全的全胜战略,...
《吴子》又名《吴起兵法》《吴子兵法》等。战国吴起撰。吴起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吴子兵法》是吴起千百次军事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结果。...
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革命不能没有军队的参与,而瓦解、争取旧军队是建立革命军队的一个重要途径。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而且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直接、深远...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开始.2004年以来的近十年中,国内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无论是在相关文献资料方面,还是在研究论着方面,都取...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号召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奋斗.这一强军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得人,而得人先得育人。军校是为部队培养人才的基地,以育人为根本使命,...
绪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同时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在其投身的浩若星辰的理论创作和高潮迭起的革命斗争中,军事活动所占的地位不可谓不重。在与他的亲密战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其诺防线被德军装甲部队轻而易举地绕过后,在纳粹闪击战的狂飙之下,整个法国开始崩溃。巴黎沦陷后,贝当元帅作为最高领导人向希特勒投降。1940年6月25日,他授权查理亨茨格将军作为法国代表与德军凯特尔元帅签...
一、司马穰苴家世与兵学渊源《司马法》与司马穰苴渊源有自。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田氏,春秋时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生卒年月已无法详考,主要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田...
时代性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活力的源泉。对此,习主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形式上抓起来不难,但要真正取得实效就不容易了,关键是要突出其时代性和感召力。这种突出,正是以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时代共进、与官兵同行为基本内核的。任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