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心理学论文 >

武警心理研究的新进展分析及改进与展望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7 共4489字
论文摘要

  以“武警”为对象的心理学文献非常多,鉴于此,笔者仅对“中国知网 (CNKI)”上以“武警”“心理”作为主题搜索词的文献进行了提取,同时剔除“公安现役部队”以及其他不符合选取条件的文献,1989—2012 年共有文献 255 篇。通过分析这些资料的热点与趋势,以推测整体的发展概况。

  1 军事心理学发展下的武警心理研究

  2004 年,国内军事心理学在上海正式成立,虽然落后于西方几十年,但与军人相关的心理学文献很早就有。20 世纪 80 年代初,有学者专门就苏联军事心理学的发展做了综述。20 世纪 90 年代初,沈家模就对情报心理学在军事中的应用做了介绍。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心理研究以及人机互动心理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比较突出的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对于社会网络法在反恐中运用的研究,基于人际关系分析原理。又比如,有学者对信息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的讨论分析,显示出了高技术条件下,心理学在军事中的运用,也同时证明了,国内军事科研中也越来越注意心理学技术的运用。

  自 1982 年武警部队组建以来,最早的心理学研究相关文献是 80 年代末期对部队性心理教育的讨论。不过,直到 2004 年,武警心理研究低迷的局面才有所突破,与之前停留在表面的理论论述相比,研究范围拓宽到对武警军人的应激状况、应对方式、心理训练等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这与武警部队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军事心理学的发展使得研究兴趣的投入有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武警心理研究的文献在 2004 年以后呈现出大批量的上升。从 2004 年总文献量(255 篇)的 3% 到 2006 年的 10%,截至 2012 年,已经达到了 16%。文献逐年累计图显示,武警心理研究是呈线性上涨的(图1)。同时,研究主题以及研究方法也不断扩大。通过对关键词词频的检索,心理健康以及基层武警官兵、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频次名列前三。不容置疑,武警心理研究以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卫生工作为重点,研究方法多用 SCL-90 进行问卷调查。【图1】

论文摘要

  
  SCL-90 主要用于心理健康与否的鉴别,在各大医院心理咨询科室中均有使用。该量表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从国外引进,直到 2000 年以后,才在武警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中得到使用。之后,普及面不断扩大,其使用率也不断增加,从最初仅对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的使用,过渡到编制专用问卷,建立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模型,对新兵入伍的心理情况进行鉴别,加强心理学在军事任务和训练中的应用。但是,近来对该量表的“滥用”出现的问题逐渐突出。比如“洋”量表的水土适应问题,以及量表在军人群体中的适应问题。笔者认为,除此以外,还有该量表的“统一使用”对于武警军人心理健康调研的精确度问题。曾经有学者对“洋”量表的一味使用提出了质疑,这种方法摈弃了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文化、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超越了时间、空间限度,无休止地对全部人实行统一测量标准。由此笔者认为,“洋”量表的大量使用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共性问题,不仅军内人士,许多军外专家、学者曾借类似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由于当时症状自评量表还没有兴起,直到 2000 年后才在武警心理研究中有所体现,但随之便被部分学者直接用于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最大的不足是方法单一,研究深度不够,以及不贴合部队实际,也就是缺乏“兵”味。还有部分军外学者甚至对部队状况了解不深,部队人员构成区分不开,研究成果大打折扣。二是该量表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提高了研究效率。这就容易造成“只要是前人大量使用的工具,就不加思索进行使用”,这种贪图方便、不求深入的科研态度应该摈弃。同时,军内学者还应该认识到,军人群体的心理研究还有许多特殊的地方,比如战斗力的提升,不同任务性质分队的心理素质培育。

  在武警内部心理科研中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需要结合即时即地的综合环境,即驻地的地理环境、分队群体氛围、分队实际任务以及官兵文化程度等。还要结合华人本土心理学中对国人特有心理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动态、连续地观察研究。通过对群体心理氛围的展现和人际关系的行为分析和测量等,综合评定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武警军人处于强压力、高紧张的生活情境中,官兵的心理压力缓解、性心理教育、服从意识和人际关系才是当前心理学应该加以研究的地方,应该深入探讨、挖掘潜在的危险因子进行干预。所以,仅仅通过静态的测量方式对于武警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摸查效果的确存在疑问。另外,90 后官兵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部队经常性工作开展的阻力等方面也是值得心理学领域探索的。基层中带兵艺术的提升、以情带兵的实践检验等都可以作为心理科研部分。部队特殊情境下人际关系处理的“土方子”的批判等也同样可以成为心理学介入的领域。

  但是,上述都是当前的不足以及可以创新之处。同时,军人心理研究工作还应该扎扎实实深入基层一线,体验兵情,深入了解部队当前发展实际。

  可以结合开展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多开展正确带兵和心理学知识普及工作,开展士官培训工作等方法来实现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学介入部队对人员管理中“土思路”“土办法”的修正和改进,以及寻求部队特殊环境下对官兵心理状况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的基层生活经验才能总结。

  因此,深入基层,接触官兵,才能把心理学在武警心理研究中的功效发挥出来,才能避免了“霍桑效应”后的真实基层官兵生活的反映。

  2 武警心理研究的新进展分析

  从文献资料来看,武警心理研究近来依然是以围绕基层官兵心理健康为中心工作开展,结合官兵婚恋心理、网瘾、性教育、学习动机、武警用问卷编制等方面。较新研究如心理战的研究、王进礼等人开创了武警用的多项智力测验系统,很好地应用在了士官群体以及武警学员群体当中,正逐步得到推广。章国燕对基层局域网的心理咨询现状进行了分析。非战斗单位的武警院校对女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其研究主题也有所拓宽,比如病人心理护理、人员选取、训练场上心理素质培养和生活质量。从 2000 年后兴起的研究,如独生子女士兵心理健康调研及干预效果评估,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领导层的决策和心理调研是较为缺乏的领域。研究关注度逐年上升的有大学生官兵、独生子女新兵、院校学员以及特战队员、特勤官兵等。

  武警心理研究的主题能够体现出时代的需要。

  但是结合武警部队“点多面广”的特点,研究的对象可以延伸到不同领域、文化特色、任务分工和环境下的官兵。文化心理学在武警内部的研究还处于空白,还有对领导决策和心理健康状况、文职干部的心理调研工作资料较为缺乏。部队是一支高度集中统一的团体,因此,还可以运用团体疗法等心理咨询手段进行效果评估。同时,对部队群体心理进行相关的研究,诸如心理战训练,训练氛围提高,战斗力增强,战斗精神培育。容易忽略的是,武警部队的特殊任务决定了应该有攻心战中对敌对分子的心理研究和官兵心理战术的研究。

  3 武警心理研究方法的改进

  心理学有定量的、定性的以及混合的研究方法,但不是所有方法都适合于部队研究实际,唯一的办法是多种研究方法搭配使用,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官兵日常生活中心理变化的实际,可以通过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揭示,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真实情境还原的,为进一步研究收集资料。但是,一些凸显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和新兵适应问题等,就应该结合心理治疗干预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仅对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做了初步分析,这还不够,需要结合部队实际,针对此类情况进行必要的干预及效果评估,达到心理学教育的目的。

  西方的心理学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实证主义是主流的思想,试图通过数理统计和物理分析式对心理状况进行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科学主义的“物种逻辑”,追求的是客观的事物。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应该还原人的本来面目,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林”,对任意“分解”人的整体形象的心理研究要加以批判。“人种逻辑”运用到武警心理研究中也同样适用,这就意味着将官兵视为完整的,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历史性、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主体。那么,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官兵的所有心理问题,通过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整体的、真实的概括。比如,针对人际关系敏感的问题,应该将个体放置在整体环境中,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收集官兵的真实想法以及生活资料和个人信息,对所在部队的群体氛围进行考评。而后,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对官兵的心理问题进行启发式治疗,最后再运用量化方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这样就剔除了单纯以量化或者质化研究为主的科研,动态、连续地对官兵心理真实情况进行全程评估,将官兵心理状况视为环境与内心的共同发展结果。那么,那种从环境中“抽离”的“真空式”调研工作就显得微不足道。尤其对于武警部队地域性较强的特点而言,文化以及社会等因素在心理学科研中的影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

  4 武警心理研究的展望

  从本文对武警心理研究收集的资料分析,武警心理研究领域还不容乐观,特色不鲜明、“军警”味不浓以及研究整体情况偏低。但是,要充分认识到武警心理研究工作仅是以武警作为研究对象的军事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性质还是“军”。

  这就决定了军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武警心理研究中直接运用的方法。武警部队作为一支反恐维稳特殊的武装力量,是否可以开发出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植于中国土壤的华人本土心理学是否可以作为武警部队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鉴于武警与解放军的区别之处,是否可以通过文化心理学的介入,使得该领域研究呈现新的态势?根据武警部队勤务任务繁重的事实是否可以研究相关的心理调节措施?

  为了提高对武警心理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不断增强对心理学专业武警警官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增加心理学专业国防生、地方大学生名额等方式,将这部分人才资源发挥出来。这一方面需要领导层的决策,另一方面,还需要心理学科研工作者务实务本,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前提,只有发展出超前的理论,才能不断提升实践水平。因此,还需要对当前武警心理学的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忽略部队的群体心理学研究,正因为部队群体心理氛围是官兵心理健康的基础,因此,军队的群体心理学研究是很有必要加以开展的。

  总之,作为心理学应用研究分支之一的武警心理研究,实际上也陷入了当前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困境之中。即过度重视以自然科学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取向和“非人”的研究对象结果,而忽略了军队所特有的军人核心价值观,战斗力激励和如何从地方青年转变成军人的动态过程的精神和价值层面上的讨论,使得军人的特性变成了“冷冰冰”的各种数字和指标。研究的转型和境界的提升有望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取向相结合,以整合的视野从更高的视角概观武警心理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琴. 苏联军事心理学的发展[J]. 外国心理学, 1982(3):26-28.
  [2] 沈家模. 情报心理学在军事战争中的运用[J]. 情报杂志, 1990(1):42-45.
  [3] 张海.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恐怖组织隐蔽网络研究[D].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 2010:15.
  [4] 孙贵颂. 武警部队性教育问题初探[J]. 当代青年研究,1989(1):12-17.
  [5] 谢美蕴. 武警战士SCL-90自评结果研究[J]. 武警医学,1997(S1):23-25.
  [6] 曲洪芳, 王蕾, 徐增余. 武警新兵SCL-90测评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8(1):105-106.
  [7] 蔡丽萍. SCL-90评价武警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1):89-9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