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

教育管理学论文(参考阅读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1-18 共16981字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教育事业的跨跃式发展,以及研究教育发展中的管理规律的科学。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教育管理学论文这个课题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此类论文时有所帮助。

教育管理学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一篇:以学分银行为依托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已成为终身学习体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学分银行体系建设具备全局性、权威性和统筹性特点,对加强社区教育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成果管理和资源管理有技术的政策上的优势,把学分银行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指导社区教育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分银行; 社区教育; 数据溯源; 公信度;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s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ity and overall planning. The credit bank system has technical advantages in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educ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results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se credit banks as a third-party evaluation agency to guide commu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Keyword:

  credit bank; community education; data traceability; public trust;

教育管理

  0 引言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实际运行中的社区教育和各类非学历培训在项目管理、教学管理和成果认定方面却存在着制度性或者体制性的发展"瓶颈",各类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专项资金在使用中缺乏政策保障,很多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项目的开展过程没有数据支持,或者因为数据不严谨而缺失管理效果。目前的社区教育管理存在缺乏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机制和成熟信息化系统支撑等难题,正阻碍着社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社区教育管理角度看,一个成熟的系统应该能实时反应学员参加学习的时间点、学习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学习项目开展的频次与参与人数、老师授课的频次与受益学生数量、教育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多个维度信息,需要制定适合成人学习特征的科学、有效的认证体系。而"学分银行"体系的建设,能较好地满足各类社区教育管理的需要,其非学历教育和成果转换的理念符合社区教育的特点,能从大数据管理的角度切入社区教育管理,是社区教育实现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社区教育管理困境

  1.1 机制体制缺失

  社区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将不能很好地运行,机制体制的建设离不开立法的支持,目前大部分区域开展社区教育都缺乏法律和机制保障,因而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基层办学单位采用消极方式对待社区教育工作,认为社区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1.2 经费来源和使用管理不到位

  1.2.1 经费配置不到位

  2010年8月25日,教育部就出台《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中规定区(县、市)财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标准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并落实到位;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本项规定执行并不到位,仍然有很多县市未按这一标准配套相应资金,同时区域发展也很不匀衡

  1.2.2 经费使用中的具体问题

  (1)社区教育班主任及教师津贴标准混乱,做得好的学校将社区教育班主任及教师津贴纳入绩效工资和教学业绩考核体系,部分的学校采用业绩奖励或外聘人员劳务等形式列支,仍有大部分学校没有定义社区(老年)教育班主任这一角色,也没有配套任何激励措施,造成项目设计、招生组班环节、信息采集和录入与教学管理等工作无法开展有效管理。

  (2)社区教育课时费支出的标准混乱,缺乏科学规范参考,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劳动与收入不匹配。

  (3)专项经费被挪作它用,或只有少部分被用于教育教学环节,没有源头活水,实际工作难以开展。

  1.3 数据溯源不清,学员身份信息收集困难

  社区教育的开展需要数据体现,目前社区教育数据统计的口径及报送部门繁多,有教育局、民政局、老龄委、人力社保中心等,每个从事社区教育的基层部门在年终往往要疲于应付各种数据上报,存在数据重复填报、多头填报、数据造假等现象,造成数据溯源不清,影响社区教育成果评判。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大部分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不愿提供身份信息或提供的身份信息存在错误,造成学员身份信息收集困难,也成为数据录入工作的严重障碍。

  1.4 场地、设备等社会资源管理缺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74号)文件中指出要鼓励各类公共设施、各类文化教育基地、社会力量,场所在闲置时间,以低价租赁甚至免费的方式提供给社会力量举办社区教育。但在现实中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管理的手段,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者及学员都不知道哪些资源能够用于社区教育,哪些资源是免费的,哪些是需要收费的,收费标准是什么,怎么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1.5 项目与师资缺乏统筹

  目前普遍缺乏优质社区教育项目,开设的教育项目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不足,优秀项目、优秀师资区域共享率低,缺乏统筹。

  2 学分银行理念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2.1 学分银行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学分银行是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管理的一种新型手段,它本身不承担学历和资格证书颁发的任务,只是对学分进行管理,借鉴银行的功能,把学习成果当作货币进行存储。学分银行可以沟通和衔接各级各类教育,充当第三方评价者的角色,促进终身教育工作。它使学习形式和对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得到改变,有形和无形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使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在传统社区教育角色中,我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其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而把学分银行作为第三方评价的引入,使双方分立,各司其职,让评价结果客观、公正,能在社会大众中获得很高的认可度。[1]

  2.2 学分银行可以实现多元主体的信息共享互通

  在以往的管理过程中,数据分析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的解释或对未来的预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成为动态监测、实时决策的手段,几乎所有的管理过程都可数据化。[2]把教育成果纳入学分银行统一管理,以学习银行为依托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可以充分吸纳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协同治理同样要求多元主体的信息共享互通。

  2.3 学分银行顺应教育开放的发展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立"学分银行"机制作为促进我国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要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形成继续教育学分认证、累积与转换机制,为学习者提供多次选择学习的机会,以满足个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多样化学习需求。[3]学分银行作为一个国家层面推进的教育成果检测和评价机制,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以学分银行数据为依托开展社区教育管理可以清理社区教育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顺应教育开放的发展趋势。

  3 通过学分银行消除社区教育管理困境的途径

  3.1 终身教育立法

  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但凡采用了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都通过立法来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即通过国家权利机构出台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对学分银行的运行和管理进行规范,以使其认证成果具有法律效力。[4]从学分银行层面推进终身教育立法,以《学分认定条例》及具体的实施细则指导终身教育是一条切实可以的路径,学分认定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公正性如得以保证则终身教育立法难题便迎刃而解。

  3.2 利用银行体制破解社区教育经费困境

  学分银行的发展将会要求各类非学历教育成果纳入统一管理,而其"银行"特性会从根本性层面解决数据准确度问题,在此基础上各地的社区教育经费拨付便可有权威依据。通过"银行"这一专有属性,将学分与资金挂钩,定义哪些社区教育项目可以获得专项经费支撑,专项经费的开支渠道有哪些,种类支出的标准等等,通过规范社区教育资金的来源的支出,从而在根本上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可以更好的推进优质社区教育项目发展。

  3.3 确定唯一的数据统计口径,简化基本数据采集

  3.3.1 学分银行应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面对各类统计乱象和部分地方数据造假的问题,学分银行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这是从"学分银行"这一概念提出之日起就被赋予的神圣使命。数据是立法的依据,学分银行重点工作就是做好数据溯源,以此做好各类工作的判断标准,如果存在一条学习数据可以多次录入系统的可能或者造假数据也能轻易录入学分银行系统,则学分银行便失去存在的价值。从当下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视角讨论学分银行的发展,其应结合"学信网"所具备的权威,面向所有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对象,作为各类学习成果统计的唯一入口,同时学分银行还应结合全国公安人口信息平台,对学习者的身份认证做好充分对接。

  3.3.2 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在对应基层办学点的日常教学工作上,学分银行可以学员信息采集方面简化基层工作,用户身份信息一次采集,终身有用,不需要每次学习都采集学员身份等信息。此外学习银行的发展应结合人脸识别,指纹识别、NFC(非接触式射频识别)、二维码扫描等先进技术对学习者进行身份识别及信息采集,自动完成数据采集的终端工作,将工作人员从原始、低效、繁重且易参假的手工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社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信息采集、录入与汇总交由学分银行来完成,可以从根本上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3.4 通过学分银行有效统筹场地、师资、项目等社区教育资源

  教育评价是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产生而存在的,是对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衡量。[1]在社区教育管理中引入学分银行这一第三方评价机构具有现实意义,针对社区教育及学分银行的现状,通过对学分银行教学服务平台进行功能分析和提升,避免学员信息进行多次录入,实现学员的信息高效利用,重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资源库、项目库、教师信息库和管理员信息库建设思路,各类资源便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质量提升。

  通过学分银行实时统计数据可以对场地利用率、教师授课规模、项目受众规模、社会治理贡献及群众欢迎度等角度做出科学评判标准,以数据为依托,加强优秀项目及优秀师资的区域共享。

  3.5 依托学分银行权威建立社区教育准入制度和教师成长通道

  社区教育专职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和社区教育教师缺乏职称成长通道一直以来是困扰社区教育发展的难题,学分银行因其具备更高的权威和视角,并有坚实的教学数据做支撑,可以为该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以"银行"运作的标准定义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必备的素质,建立准入门槛,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聘任、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定第三方评价标准,可以避免社区教育本身在评判标准下的不公平,对社区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社区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4 总结

  结合学分银行系统定位思考,社区(老年)教育过程管理规划和设计,是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野进行学分银行和社区(老年)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从数据公信度及可靠性为切入口探索解决社区教育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资源配置不充足、配置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可以让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更科学和权威的数据技术支持,教育成果能得到更科学的评价和管理。根据我国的国情,应该选择以资格框架为引领的制度模式和"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并且要在国家层面进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架构设计。[6]

  社区教育施行"学分银行"制度是由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自主性、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补充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的,它的有效实施,将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区,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改进教育服务,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区,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改进教育服务,让教育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7]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已成为终身学习体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以学分银行系统为依托的数据价值体系建设具备全局性和统筹性,是加强社区教育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成果管理和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体现社区教育价值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学分银行与社区教育体制建设,在于充分调动社会的共同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汇聚县域内社区教育"一盘棋"的协同发展理念,通过顶层设计和合理布局,形成政府推动、社会联合的保障机制和教育合力,从而使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力量有机整合[8].从管理模式上看,社区教育中的数据采集录入、统计分析、政策体制建设等功能可以转移到学分银行平台中,依托其大数据理念完成各类数据处理任务,而社区教育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应放在项目开发,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及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等环节,不能过分强调社区教育自身的数据统计功能。

  参考文献
  [1] [5]杨兰。构建学分银行公信力的探讨[J].成人教育,2018,38(08):14-17.
  [2] 周晶晶,孙耀庭,慈龙玉。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5):55-60.
  [3] 刘素娟。机制设计理论视野下的"学分银行"机制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07(34):71-75.
  [4] 黄欣,赵华。学分银行立法:基于国际经验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5):38-44.
  [6] 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01):30-38.
  [7] 陈东勤。"学分银行"制度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05):5-7.
  [8] 方素文。学分银行服务于农村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路径探究---兼及农村社区教育学分的分类与应用途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8,33(06):101-110.

  文献来源:方悦昕,陈继理,卢红。以学分银行为依托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02):38-40.

教育管理学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二篇: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管理研究的演进与反思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研究成果数量增多、研究队伍高度专业化、学术交流活动日趋丰富、研究主题不断扩大。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向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变;在研究内容上,围绕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展开研究;在研究目的上,既主张教育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更要求理论的发展要服务于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依然存在教育管理方法不完善、学科概念模糊、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不清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平衡等问题。在未来的教育管理研究中,学者应以复杂性思维整合教育管理研究方法,围绕"一体四翼"建构研究内容,平衡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关系,并注重强化本土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研究体系,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关键词:教育管理; 学科体系; 复杂性思维; 一体四翼;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70 years ago,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is increasing, the research teams are highly specialized, the academic exchange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ly rich, and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The research method has changed to the paradigm of multivariat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discipline system,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ipline attribute. In terms of research purposes, the author not only advo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itself, but also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to serve the needs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lthough great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educational management methods,fuzzy concept of disciplines, unclear attributes of disciplines and research objects, and imbalance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s should take complexity thinking to integrate educ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focusing on the "one body four wings" to construct the research content,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local research,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ervice the education strategy.

  Keywor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discipline system; complex thinking; one body four wings;

教育管理

  一、我国教育管理研究70年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教育管理"为关键词,以1949-2019为时间段进行搜索,共计有29662篇论文,研究成果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近10年以来,发表论文的数量增长很快,共计有18486篇相关论文。同时,围绕教育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形成了颇有规模的研究成果。

  学校管理依然是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话题,共计有20339篇论文,这与我国一贯重视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制度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对此研究也比较多,共计有7285篇文献资料。随着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教育领域的立法工作也开始受到重视,学者对教育立法的研究热情很高,共计发文907篇。此外,教育领导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为1370篇,也是研究的热点。学者对教育管理基本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其需要较为深厚的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共计发文254篇。

  (二)研究队伍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有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研究所和教育管理研究院,大部分高校依靠学校的教育学院开展研究工作。从研究论文的作者来看,除高校教师外,在读博、硕士研究生也是研究的主力军,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管理的研究队伍是一支以高校教师为主导、年轻研究者及博硕士生为后备的成熟的研究队伍。

  近年来,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如不仅有教育学背景,也有管理学、经济学等背景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也有不少是国外留学归国的,这些研究者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研究教育管理的问题或者现象,丰富了研究内容,加深了理论深度。

  (三)学术交流活动日趋丰富

  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不断增加,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学术机构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学会下设了教育管理研究分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下设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教育管理研究分会下设普通教育评价、学校管理体制、学校后勤、教育策划、教育管理学科、教育行政和教育效能等七个专业委员会[1].依托各类学术机构,各类学术活动日益增多,组织规模逐渐扩大,研究主题紧扣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教育研究者主动参与政府咨询和社会服务,社会反响良好。

  (四)学术研究主题不断扩大

  学者透过教育管理现象发现教育管理问题的问题意识较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注重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合,使得研究范围和领域分布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具体而言,教育管理的研究热点有以下方面:教育领导问题研究,如校长研究等;随着依法治校理念的兴起,教育立法问题受到重视,围绕其展开的讨论也逐渐增多;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学者对其研究的兴趣一直很浓厚;教育制度改革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落实"放管服"的基础所在,相关研究受到重视;教育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因为它是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是教育管理学合法性存在的基础。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演进逻辑

  (一)在研究方法上,由注重思辨式研究向注重实践思维的多元综合研究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制于经济发展的重任和教育制度,学者在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较为缓慢。为解决教育管理研究资料匮乏的问题,学者以翻译国外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理论为基础,出版了学校管理和教育管理学的书籍。在这些论著里面,学者介绍具体的研究方法比较简要,如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等。21世纪之后,为突破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高原期",孙绵涛教授提出了由哲学范畴论、范式范畴论和方法范畴论三个层次的范畴所组成的范式方法论,之后张新平教授提出"两层面三层次"的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并将方法论、方式与具体的方法技术视为构成教育管理方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学者陈孝彬从组织管理的过程出发,认为在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认为对研究方法本身进行深入剖析是提升教育管理研究的升华部分,并开始尝试把具体的研究方法分门别类后透视其背后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对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抽象,对具体方法的选择运用影响较大。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分析。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研究范式有三种类型,即思辨研究、实证研究与实地研究[3].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主要采用哲学思辨研究范式,侧重宏大叙事与理论推演,而西方的教育管理研究受"科学主义"的影响主要以实证研究范式为主。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尚处于前实证的经验性科学或学科的水平[4].

  总之,伴随教育工作的情境、对象、环境日益复杂,纯理论的研究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能适应社会需求、考虑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实地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逐渐走向范式的前列,成为学者解决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因此,有学者总结了教育管理研究范式转向的特征指出:"教育管理学人,应努力'读懂'基层所需、提升思维层次、实现实践转向"[5];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应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形成认同的理论方法[6];纯思辨的研究范式应逐渐减少,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要逐渐增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由松散走向紧密结合。

  (二)在研究内容上,既对构建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界定研究对象及厘清学科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又对与教育治理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1. 对构建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

  在众多的教育管理学论著中,学者普遍的共识是教育管理学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建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采用的是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管理学和思辨式的系统研究方式,这种通过吸收国外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学思想来系统建构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一直持续到今天[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才有了真正的发展,教育管理理论才有了生存的沃土,但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思辨式的"学科体系"和"学科中心"逻辑。在研究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移植和嫁接痕迹,多是套用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到教育管理学中,由此引发对教育管理学学科独立性的质疑。

  学科体系建设是学者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要改变以前单纯的以学科建设需要为目的的研究范式,走向更为开放的、有助于推动学科发展的"问题研究"范式[8];有学者主张以"问题"为中心构建教育管理学学科,并将研究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与革命问题、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9].此外,有学者认为教学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包括著作体系和教材体系,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交叉的。著作体系是由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后所形成的严密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则是围绕教者和受教者的知识逻辑,并结合已有的教育管理著作的逻辑形成的体系[10].有学者对已有的教育管理学论著的性质进行分类,认为教育管理学的体系有要素体系说、经验体系说、板块体系说、职能体系说、工作体系说、系统体系说和综合体系说[11];也有学者从哲学的视角出发,认为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是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12]黄崴教授则认为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包括教育管理基础、教育组织管理、教育过程管理、教育资源管理、教育活动管理、教育管理环境等[13].

  综上所述,学者在不同的时代,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充分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2. 对界定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研究

  学界对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争论没有停止过。在过去的研究中,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教育管理规律、教育活动或是教育管理过程是其主要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研究的对象存在于学校教育现象的领域中,是有关这一领域内的管理方面的特殊矛盾性,即教育管理"特殊矛盾说"[14];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理论其实就是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教育管理的问题分为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常规问题与革命问题以及"真"问题与"假"问题,即教育管理"问题说"[15];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是研究教育管理规律的,是以教育管理过程及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教育管理"规律说"[16];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现象与本质,并揭示教育管理活动的普遍原理与规律的科学,即教育管理"现象说"[12];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是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即教育管理"活动说"[18];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即教育管理"过程说"[19].

  综上所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丰富了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理论知识,部分观点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管理学的发展。

  3. 对界定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的研究

  学科属性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决定着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深化,学界尚未对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达成一致观点。目前,我国的学者大致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是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管理活动以教育活动为前提和对象性客体;二是教育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管理活动;三是教育管理学是社会科学[20],因为教育离不开社会的生存环境,社会的诸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四是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极具个性的交叉型、双栖型、协同型的综合型学科[21].

  实际上,教育管理学的上位学科"教育学"和"管理学"都属于后发的非传统社会科学,其学科建设尚且需要重新审视,那么作为其二级学科的教育管理学怎能"安身立命"?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本源问题过于复杂,但教育管理学的本质属性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确定性进行分析,因为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管理实践,而教育管理实践来源于学校管理实践。基于此,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最根本的学科属性就是实践性"[22].总之,教育管理学之所以引起学界的争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科属性问题,不同学者所做出的研究对厘清其学科属性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4. 对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对教育的"控制模式"逐渐向"监督模式"转变。有的学者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了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并认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定合理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制定的合规性来自于对价值理念的认同,而教育政策是对教育制度的具体落实,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教育政策的解读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深化;有的学者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行了研究,包括学校法人地位、教育法体系构建及教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23];有学者对就近入学、高校收费、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和高校扩招等问题进行研究,为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24];有学者对素质教育、高考制度改革做了深入的研究[25].

  (三)在研究目的上,既重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注重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服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学者对教育内部的质量、效益、秩序及人际关系等问题尚未进行研究,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依赖于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从现实来看,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所以对研究者来讲,其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管理理论。学者们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构建教育管理理论:一是改革开放前的部分学者和学校实际工作者总结我国已有的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经验,逐步加以整理、概括,编写出了一些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论著,形成相应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二是一部分研究国外公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决策理论等内容的学者将这些理论移植到教育管理领域,形成另外一套理论框架和体系,而且借鉴和学习西方教育管理的经验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大特点;三是部分学者在分析教育管理问题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来进行研究[1,26].在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初期,学者的理论研究基本都是为"学科体系"服务的,主要为了让教育管理学在学科的丛林里能够独立发展,有展示学科的机会。

  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其表现主要是参与政策咨询、指导学校教育改革、发挥智库作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多部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起草、修订和颁布都离不开教育管理研究者的参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积极参与,才使得国家教育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在指导学校教育改革方面,学者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学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训中小学校长,增长他们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实现持证上岗。还有一些学者深入学校一线,围绕学校的教学、德育等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改革,这些举措为教育强省、强县、强校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不断探索,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者围绕不同研究领域建立了不同的智库,这些智库同样发挥着提供教育领域改革建议和政策咨询的作用。

  三、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不足

  (一)在研究方法上,学界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的教育管理方法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在方法论上陷入"钟摆陷阱",哲学思辨范式和实证研究范式处于二元对立状态。随着复杂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引入,学者开始采用综合多元的研究方法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但总体上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范式仍然处于形而上的经验总结阶段,实证研究相对不足。和成熟学科的方法论相比,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依然呈现分散态势,系统整合的方法论尚未形成,这也是制约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妨碍了我国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来临,教育管理对象将更为复杂,教育管理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而这些都将影响学者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选择。同时,需要引起教育管理学者重视的是,在学界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的方法论体系时,替代性范式已经对已有的研究产生强大的竞争,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教育管理研究的解释范式与批判理论就对已有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二)在研究内容上,教育管理学相关的概念体系不清、学科属性与研究对象不明确

  学科的理论体系包括独立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其中独立的概念体系是最基本的条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教育管理学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达成了共识,但在教育管理学论著中仍然存在着关键概念不清、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等问题,如目标与质量管理、反馈与控制、结构与功能、制度与体制等,其内涵和规定性尚缺乏教育管理学学科的特殊性、可辨别性[27].如果学科共同体无法对关键概念形成一致认识,那么建构独立的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学科属性与研究对象是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该学科是否可以立足学科群的重要特征。学者尚未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达成共识,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教育管理学究竟是教育学分支还是管理学分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合并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从形式上看,教育管理学的独立学科地位被剥夺了,但在实际的评审课题和奖项时,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者多因不太熟悉对方的研究领域而不得不分开评审。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学会活动也是各搞各的。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管理研究的相关问题,不对教育经济研究做阐述。在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上,已有的研究也是存在"分歧"和"争论",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而明确研究对象也是构建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前提性论题。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学者必须尽快将上述问题厘清,进而建立属于教育管理研究的话语体系。

  (三)在研究目的上,政府、学校和学者尚未探寻到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平衡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尽管学者通过参与教育政策、教育方针的制定等方式践行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过程,但从现实来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与指导教育改革实践始终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在宏观层面,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主要依靠的是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不太看重教育理论;在中观层面,由于教育管理理论对实践指导效用的迟滞性,学校为了维持稳定的教科研秩序,对教育教学改革也持谨慎态度;在微观上,大部分学者的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情况下,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多与教育法、教育政策、教育体制等有关,而这些内容在国家强调稳定的大环境下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讲是极为敏感的,由此造成了政府和学校在教育改革上的惰性。因此,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学者在教育管理研究上的角色和定位,并探索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四、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以复杂性思维整合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规范其研究范式

  从范式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还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其实都是受到了简单思维范式的影响,但是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对于复杂问题,如果用单一的方法或技术去审视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具有片面性。因此,运用多元化的、综合化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将有助于解决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埃德加·莫兰认为复杂性思维是一种"不以孤立和封闭的方式来把握对象,而是通过联系背景和综观全体来把握对象的认识方法"[28].教育管理研究是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而教育系统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重属性,是社会系统中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但当今的研究方法依然停留在还原论的层面,这也是导致教育管理研究成果与复杂的教育教学改革相脱离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中,哲学思辨研究范式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研究范式缺乏相应的关照。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只有一种研究范式,学者应坚持用复杂性思维审视教育管理现象,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分析视角和论证逻辑,并根据教育管理的不同问题,将思辨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相结合,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到研究方法由"单一"走向"综合",最终实现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美美与共".

  (二)以重构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为中心,丰富教育管理的研究内容

  学科发展始终是教育管理研究绕不开的问题,学者应以重构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为中心,打造"一体四翼"的研究框架。"一体"指的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四翼"指的是厘清基本概念、界定研究对象、规范研究范式、丰富研究内容。首先,学者对教育管理学有关的关键概念还存在分歧,要想进一步促进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群建设,就需要辨析和明确关键概念,致力于构建教育管理学的独特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在技术层面,学者需要将不太严谨的观点或者概念提炼为学科学术话语,将其纳入教学管理学的概念群。其次,如前文所说,在研究对象的梳理上,学者从各个角度出发总结了不同的"说",而这些丰富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的发展影响很大,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在当今教育管理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对研究对象的论争也比较多,但在具体分析时,学者只要坚持有利于研究、有利于教学与有利于实践三个基本原则即可。最后,由于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建构是无法完全抛弃西方的教育管理学说或者理论的,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学者只有对比分析中外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史才能在实践中结合学习共同体展开思考。学者应将历史研究纳入教育管理学科体系建设中去,突出纵向思维的历史研究范式[29].

  (三)平衡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关系

  为社会服务是教育管理的基本功能,要发挥功能则依靠的是理论知识,但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匹配度不够精准。究其原因,正如前文所述,学界在初期的探索中深受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著述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教育管理学的"合法性"问题,即学科体系问题,并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另外,我国教育管理学引入了过多的管理学理论,凡是管理提倡的,都是"拿来主义",如危机管理、战略管理等。这些新的管理理论虽然有助于丰富教育管理理论,但研究者在引入这些理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教育的独特性,仅仅是为创新而创新。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一般来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指导的方式,通过两种方式的融合使得理论被实践者接受,实践者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自上而下"指的是指研究者借助直觉、想象或猜想,发现问题的答案,然后严格地进行逻辑论证或实证,它是直觉和逻辑统一的过程;所谓"自下而上",是指研究者悬置对问题的假设,从具体问题或案例入手,系统地收集、分析、归纳、概括出理论[30].在教育实践中,研究者要从"问题"出发,尽量减少对一般性问题的重复研究,要具有批判意识,不要盲目跟从。

  此外,教育改革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行为,其本质依然是教育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再体现。教育改革的规律一方面来自于改革的方针政策,另外一方面来自于反映教育改革规律的教育理论。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落实主体,其教育质量的提升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改革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四)强化本土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研究体系,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土与洋"的关系是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几对辩证关系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借鉴国际教育管理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主流的教育管理议题相比,仍然缺乏三种意识,即战略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证意识。在战略意识方面,我国的教育管理成果呈现的是书斋式的研究,如宏观的教育管理研究多是对政策的诠释,而非政策的评价或者咨询,微观的学校改革研究又缺乏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教育管理研究事实上没有充分做好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的准备,没有把知识论与实践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缺乏向外输出观念的勇气和路径。在自我意识方面,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因此,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如何主导国际教育管理的研究方向是学者需要直面的现实,换言之,就是要在教育管理的研究中形成中国风格和中国话语体系。在实证意识上,要极力避免理论研究成为学者的"精神会餐",要有面向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对问题之源和方法之镜进行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26]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0、53.
  [2]张新平,陈红燕。论教育管理学的"两层面三层次"方法体系[J].教育研究,2012,33(10):12-18.
  [3]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4.
  [4]杨天平。教育管理学基本范畴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11-16.
  [5]沙培宁。教育管理学人的实践转向--一个"媒体人"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0(2):31-35.
  [6]蒋园园。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嬗变与转向:批判性视角[J].高教探索,2009(6):23-27.
  [7]程凤春。教育管理理论的本土化与教育管理实践的国际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23-24.
  [8]彭阳红。"问题"研究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16-18.
  [9]黄崴。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29.
  [10]孙绵涛。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1):67-70.
  [11]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6-100.
  [12][17]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7、29.
  [13]黄崴。教育管理学科体系:概念、分类与整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9-124.
  [14]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7.
  [15]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19.
  [16]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
  [18]黄志诚,程晋宽。现代教育管理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
  [19]林昌华。教育管理原理[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1-2.
  [20]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
  [21]杨天平。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J].教育研究,2005(1):17-22.
  [22]孟凡。从学科属性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契机[J].江苏高教,2010(1):29-32.
  [24] 劳凯声。高校体制改革中如何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1(20):15-18.
  [25]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教育政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1):1-7.
  [26]郑若玲,陈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11-15.
  [27]王声平,贺静霞。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8(12):24-30.
  [28]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总序)2.
  [29]陈学军。论教育管理历史研究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4-15.
  [30]张天雪。也谈教育管理的学科体系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6(1):83-87.

  文献来源:张庆晓,王轶珍。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管理研究的演进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9-15.

教育管理学论文推荐范文10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