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9 共3821字
摘要

  前言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各个国家都将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开始普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外大环境的变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发展的重要契机,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高校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教学是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中心。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对教学工作的协调和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学管理部门来负责的。所谓教学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职能,实现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的利用和调配资源,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最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见,教学管理关乎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到高校的长远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行政集权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统一规划、由上而下、有章可循、注重效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1.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比较机械,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估标准、教学课程等的制定都缺乏透明度,大多是在上级部门的指示下,依据相关政策来制定,高校教师参与的力度有限,更缺少对学生意见的征询和采纳。因此,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考试形式等同质化严重,导致教学活动固步自封,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创新型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相悖深远。

  2.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管理者高高在上,依靠行政权力来实行权威性管理,教师和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角色。这种教学管理已经缺失了服务的内涵,更多的是控制和命令。教学管理者在制定与教学相关的文件时,缺乏与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少对教学对象特点的调查、分析和把握,简单的根据个人经验或者上级意志来制定,在面对外部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时,适应性比较差,难以进行适时的调整,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3.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国界概念日渐淡化,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越来越便捷,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专业型人才渐渐被复合型人才所取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心。尽管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的形式来辅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但传统的刚性教学管理下,选修课数量不足、内容单一。学生往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选课,由于对所选课程和任课教师的不熟悉,加上网络平台上也缺乏对该课程的介绍,导致很多学生选修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或者为了凑够学分随便选一门课程,在选修课上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师生比例偏低,无法满足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缺乏对教师的科学评价。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科研和教学,其中科研部分是最主要的评价内容,一方面,教学活动难以进行准确量化,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而且效果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高校都面临着排名的压力,关乎到学校的声誉和资金的投入,这种竞争主要是科研成果之间的竞争,因此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评价也是科研优先,忽视了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职能。

  二、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

  (一)"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提出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的行政集权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设计,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造成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这种消极阻碍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素质教育过渡,培养大量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进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未来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师生群体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的所有办学活动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因此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所谓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就是摒弃传统的刚性教学管理手段,注重对人的本质价值的理解与尊重,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和爱好来进行教学管理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和高校的共同发展。新时期,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正在被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当中,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1.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活动中来,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学管理的知情、选择、反馈、评价和决策上,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管理的始终。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要了解本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才能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从而形成共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学生具有选择教师、课程以及教学进度的权利。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对不同的课程有着多元化的需求,高校要尊重学生这种需求,在选修课中推行"一课多师"和"一师多课"的选课制度,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课程,扩大学生自己选择的空间。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划和安排来选择学业年限,例如可以提前半年毕业或者推迟毕业等。三是提高学生在教学反馈中的比重。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也会在学期末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网上评教,但大多是走走形式,很少能得到教学部门的反馈。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有权利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想法等及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那里,并对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反馈,根据学生意见来进行教学活动的重新安排。

  2. 赋予教师更多的弹性空间

  传统的教学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定,从备课、教案、计划、作业、点名等都有着详细的要求,有的学校要求教师统一备课、手写教案等,教师被动的忙于各种教案、大纲的检查,没有时间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实际上扼杀了教师的个性、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这也是高等教育的课堂缺乏对当代学生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并不是因循守旧和按部就班。没有教师的创新,也很难有学生的创新,那整个教学活动将严重缺乏生命力和创新力,学校的发展将会严重受阻。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在不违反基本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允许教师打破一些固有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多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创造更加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3. 科学确立教师绩效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教学胜任力及其专业发展能力做出的价值判断过程,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能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评价正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中提高教师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把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内化于教师活动之中。一方面,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说明了学校关注和重视的内容,这也有利于教师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明确自己的职责,认识到不断进步、提高不仅仅是自身的愿望,更是学校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和反馈,可以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同时,教师绩效评价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己和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绝佳时机,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改进。其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实行政策公开,使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和就业分配等工作的过程和环节置于管理部门和学生的监督之下,并逐步制定完善的监督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管理工作的考评标准,完善管理绩效评估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把落实管理制度情况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这样才能防止工作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消除学生对过程和结果的不公的疑虑,促进学生管理的公正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管理正面临着新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多种变化的挑战,如何变革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时期,我们需要一种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唯有如此,才能为师生提供更充分的教学和学习自由,才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景红。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刘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李倩。探析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1,12.
  [4]于晓云。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
  [5]张芊。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特征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7,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教学管理论文
返回: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