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指乡村转化为城市的演变过程,包括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其相应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也将会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当前中国正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半亿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给城市教育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随着城乡人口的空间重组,农村教育的空间形态、体制形态和结构形态也将出现重构,农村教育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诸多棘手问题。由于快速城镇化进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学龄儿童减少,农村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持续十年之久的“撤点并校”政策,致使乡村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出现“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同时,出现了两个新的边缘化群体:城市的流动儿童和农村的留守儿童。这一切凸显了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学校数量较少、基础设施差
当前,城市学校建设越来越好、生源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对比之下农村学校数量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生源流失极为严重。自 2001 年起,我国实行了以撤并中小学校为主的农村学校整体布局调整,其中高中校向城市集中,初中校向城镇集中,小学校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从 2000 年到 2010 年 10 年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平均每天消失 56 所农村小学。这一举措致使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合并,虽然整合了教育资源,却增加了部分学生的负担。由于村镇间距离较大,部分学生上学的路程较远,交通安全难以保障,住宿、吃饭、交通费用这些生活成本的增加让一些家庭无法承担,学生被迫辍学。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差,农村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匹配的教学仪器与实验用具以及基础的图书资料,更无力购买课外读物。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农村中的推行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陈旧
师资力量薄弱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收入不多、福利较少,部分农村教师或选择进入城市学校任教获得优越物质待遇,或选择离开教师队伍。广大高校毕业生更因无法适应农村较为艰苦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愿扎根农村,农村学校师资流失严重,部分偏远地区学校甚至出现一名教师兼任全校课程的现象。工作条件艰苦、管理松散以及工资拖欠严重等原因,还使得个别农村教师在工作中有应付心理,对学生产生忽视淡漠的负面情绪;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部分农村教师未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知识功底薄弱,较少利用网络同步接收与时俱进的教育信息、思想陈旧,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学生的成长,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一些农民家庭依旧存在读书无用论思想
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思想深深影响着我国人民,大多数农民也视大学为神圣的殿堂,认为供子女读书走进象牙塔才是摆脱贫困、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可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学费看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城市生活成本与压力一翻再翻,农民们不再认为读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再次抬头。受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和小农思想影响,许多农民只看眼前利益,宁肯把有限的资金投到建房、添置生活用品和为子女办婚事等方面,也不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到较长期才能显现回报的教育方面。这种狭隘的思想致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受到了阻碍。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
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规模巨大,据 2013 年全国妇联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 6000 万;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 3581 万,数量较之曾经有大幅度地增长。此外,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年龄偏低,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据全国妇联发布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 岁)达 2342 万,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 38.3%.而义务阶段儿童中,小学(6-11 岁)和初中(12-14 岁)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 32.01%和 16.30%,规模分别为 1953 万和 995 万。而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 13.32%,规模达 813 万。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具备总体规模较大,年龄结构偏低龄化等特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成为了农村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父母早早外出打工,只得将孩子们交由祖辈或是其他亲友照看,而老人的溺爱及亲友过于疏忽的管理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是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环境,委托监护人无法对其进行课业的辅导与监督,正处于学习习惯培养时期的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学习动机、缺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自制力较差;二是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隔代亲友只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满足一切要求就是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可没有沟通的生活却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缺陷,也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会出现孤僻、自卑、自我管控力弱、沉迷网络等行为,极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三是农村自然环境复杂,儿童行为模仿能力强,没有父母看护的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城市学校内常见的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教育短片播放等宣传模式在农村却较为罕见,留守儿童极易出现溺水、触电、车祸等安全事故。
二、解决当下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发达国家从城乡二元社会转变为工业化社会,一般都是依靠科技投入和以教育为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来提高农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进而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缩小城乡间的差距。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城镇化的发展核心是经济问题,要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核心问题就要推进农村教育优质良好发展。
首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拓宽投资途径。国家应提高财政在农村教育事业上的投资力度,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高经费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新增教育经费能够落实在农村。实施修葺校舍、建设操场以及配套体育锻炼设施、填充匹配教学用具、实验用品,丰富图书资料、课外读物及影片,提升午餐补助费用、减免学费等政策,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学生一个既能不增加生活成本又能接受良好教育的成长环境。在确保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可以开拓农村教育经费来源的途径,如通过成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公益性项目鼓励民间企业、海外华侨为农村教育提供经费、物质资助,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在帮助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通过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唤起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
其次,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行偏远地区津贴补助制度,缩小城乡教师间的经济差距,充分利用国家侧重于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及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充实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如我国 2010 年启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着重强调要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在鼓励大批优秀农村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同时,农村学校还可以同村镇所属城市中小学校合作建立教师轮换制度。城市学校的教师们带着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进农村学校,为农村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全新的形式。农村学校的教师们要定期到城市学校见习学习,充实知识底蕴、更新教学方式。还可以规定高中等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 要先到农村学校任教。这样的城乡互通、互动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也能够逐渐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育总体水平。
再次,重视农村儿童全面发展。与城市儿童被家长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对比之下,农村儿童,特别是依靠只重温饱,缺少沟通的祖辈们照顾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祖辈既然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就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落后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宝贝,但是过于溺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中各个方面。祖辈应当放弃传统旧观念,改变生硬的打骂、命令的沟通方式,多与儿童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孩子交流内心中的想法并不是一件有违长辈身份的事情,反而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并能够培养起自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祖辈还应摒弃溺爱意识,客观对待留守儿童的各类要求,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作为委托监护人,还要更多学会利用电话、网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防止心理缺失与性格缺陷的形成。
第四,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教育并没有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直在沿袭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与城市教育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满足人们想通过升学来改变学生自身及家庭命运的心理需求。应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资金投入,明确责任主体。接受过正规培养后的优秀的农村职业技术人才既可以在工作和实践中为农民们传播先进的农业、工业理念,也可被涉农高校和教育机构聘用任教, 一方面可以改变学校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更多的面向农村的实用型人才。
总之,农村的发展在于经济,经济的发展在于科技,科技的发展在于教育。农村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提高我国人民文化素养和整体精神面貌的关键力量,也是为推进城镇化,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勇。社会转型期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2(9)
[2] 鹿永华,郭海红,季家伟,方建生。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 杨帆。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5(1)
[4] 文海漓。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5] 安其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
[6] 陈文龙。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创新研究---以永济市田村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 杜广强,刘彦松。城乡统筹下辽宁农村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一、引言研究劳动力短期流动及长期迁移的动机和原因是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迁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的人口迁移理论,如推拉理论、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贫困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视角,认为不同地区、行业以及部门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是促使劳动力流动...
一、引言。现代化和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推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能忽略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在此大趋势和大背景下的延续和发展。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一、大学生假期回乡教育实践的社会学意义(一)满足农村家长与学生的社会阶层流动期待布迪厄曾提出:教育发展的动力必须根据一般的分层过程来解释,在这种分层过程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本被不平等地分配着。这些资本有:包括金钱和物资的经济资本,包括地...
1民办学校的地位与作用1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真正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来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为加强综合治理,政府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相继采取节水治沙、关井压田等措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儿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但由于国家政策和经济条件等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由此形成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2013年全国妇联在其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
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就背负了父母和亲人的期待。很多时候,即将毕业走向岗位的农村大学生,他们对职业的选择背负了太多人的嘱托,他们不能“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不能“自私”地追寻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第一章话语背景:基本范畴与研究思路背景是事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论文写作,必要的话语背景能使研究有所依从,也能让读者更了解作者的出发点。研究思路是开启一项研究的首项工作,清晰的研究思路能使论文一目了然。因此,第一章作为导论,将介绍本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许多问题,在学习、生活、...
一、研究背景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教育对于农村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意义越来越大。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和全面性,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等)是促成教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