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3000字(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2-08 共21382字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二篇

浅谈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联系

  摘 要:笔者探讨了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了班杜拉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结论对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的大学生已经由过去的社会精英演变为普通人才,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就业焦虑。面对当前就业领域的岗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大学生也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和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效能水平,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首先由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指个体以自身为考察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在执行一种任务前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的自我判断与感受。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个体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功能发挥,其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在自我调节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的衍生概念之一,是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应用体现。个人的职业效能感可以通过对人的认知、动机与情感等心理过程的调节,影响人们所有职业行为,同时也是预测个体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职业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同时也会产生更为积极的求职行为,从而也更容易促成就业。

  2.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并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走上国际化舞台,随着这一概念在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不同国家都在不断丰富各自的职业规划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个人与组织的结合,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和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和权衡,以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方式作出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和安排。

  二、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1.职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职业自我效能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班杜拉在提出职业自我效能感时就假设了这一差异的存在。他认为,女性在传统男性优势职业领域所占的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女性在这些职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偏低。在我国,传统的职业观点认为,男性的优势在于体力和理性思维,应该从事难度大、抽象性的职业,例如科学、技术类的职业;女性的优势在于细致、有耐心,应该从事低难度、低强度的职业。这种传统观念会降低学生对自己从事异性占优势的职业能力评估,削弱他们在这些职业领域的职业自我效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获得解放。男女大学生在工作职责要求方面,表现出对传统男性职业的模糊化,对工作职责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2.职业自我效能在年级和专业上存在显着差异。研究显示,职业自我效能教育要求在大学各年级学生中存在明显差异,大一学生的职业效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其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在该项目上具有一定的理想化特征,与他们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显参照有关。临近毕业的大三学生由于受到就业现实的强烈冲击,对职业生涯规划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职业效能水平的得分较低。职业自我效能在专业上也存在明显差异,理科学生的水平要高于工科。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理科学生的工作机遇要好于工科;二是理科生的思维活跃,想象空间也更广阔,这些优势提升了理科生的自我职业效能水平。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性别与年级差异。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男女性之间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女生在发展趋向上要好于男生。原因在于新时期的女大学生个性鲜明、善于了解和接受新事物。她们的择业观是快乐、自由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正是因为如此,她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个人能力发挥的要求要高于男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年级差异并不明显,原因在于目前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当然,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的提前准备和定位。

  4.职业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着相关。郭蕾的研究结果显示,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显着相关。这说明职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这些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关注工作单位能否为自己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此外,职业效能感高的学生求职行为也更积极,在毕业后能够很快作出职业选择并迅速就业。因此,高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扩大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
 

  三、加强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和工作绩效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是衡量个人职业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达到预期工作目标会使人产生一种熟练驾驭工作的能力感,进而形成一种高效能感。鉴于职业自我效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各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反过来,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有助于个人获得成就,进而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目标不仅包括终极目标,还包括一系列适应当前情况的亚目标,从而将远景规划与近期目标有机结合,以行为成就的获得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自我效能。

  2.循序渐进地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教育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分段进行的长远规划。其中,一年级为准备期,通过专业人员的辅导和工具测评,进行初步的职业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二年级为定向期,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等学校集体活动,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基本素养。三年级为冲刺期,学生的目标应确定在提高求职技能,寻找实习单位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学生在这一时期要最终确定毕业的去向。此外,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特别要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课程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所设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3.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职业自我效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和内容,因而对任职者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另外,求职者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因此职业要求与求职者个性特点之间的合理匹配对社会与大学生求职者都有益处。所以,高校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态度和局限,还应该了解在不同岗位上的优势、不利、机会和前途。只有如此,才能将个人的最佳才能与最有利的职业环境相结合,作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四、结语

  本文对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梳理,说明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高校应该重视职业自我效能感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琰,朱静.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其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6):119-121.
  [2]周炎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91-93.
  [3]郭蕾.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来自河南省大学生的调查数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53-5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