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创业意愿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关系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22 共358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实行,扩招计划的结果一方面提升了青年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扩招计划的实行也引起了相应的社会问题,包括教育质量的下降、毕业生水平的逐渐降低以及毕业生逐年增多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最为严峻的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巨大压力。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给学生、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成为社会和政府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自主创业应运而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迄今为止对创业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多学者普遍认同创业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给学校、社会、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并于 2008 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对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整理出 2008 至 2014 届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由 2008 届 1.0%,至 2009 届 1.2%,至 2010届 1.5%,至 2011 届 1.6%,至 2012 届 2.0%,至 2013 届 2.3%,至 2014 届 2.9%,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增长,表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能够通过创造更多的岗位解决就业,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虽然政府对于创业表现出大力支持的态度,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政策、法规等支持,但是大学生实际进行自主创业的人数仍然很少,麦可思分析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是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环境影响下,社会、政府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及创业环境,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有所上升,但是社会、政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仅是自主创业的外在环境因素,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却是个体选择自主创业的重要因素。

  "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将自主创新战略上升为重点发展战略,以大批开创性人才作为支撑,随着而来的 2015 年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业不仅仅能够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更能够创造更多的岗位解决更多的就业,由此创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自主创业是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中对创业的影响因素的划分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因素,创业影响因素较多、对创业影响因素整体研究也比较困难。大学生是未来进行自主创业的主力军,但高校内大学生实际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寥寥无几,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研究也比较困难,大学生群体创业行为属于比较罕见的、难以观察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对于这种情况采用意愿对行为进行预测,且被证明意愿是行为唯一且有效的预测变量,鉴于研究创业行为的复杂性,创业意愿可以对创业行为进行预测等原因,本研究针对创业意愿展开研究,目前对创业意愿的研究基本上包含以下四种视角:TPB 视角、创业教育视角、创业环境视角、企业家个性特征视角等,本文通过对前人文献的阅读、梳理及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有学者针对创业素质进行研究用以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创业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研究及总结,探讨高校中如何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此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收集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结合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最终从创业素质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创业态度五个方面研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引入创业氛围及性别作为调节变量,分析创业氛围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创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的价值观念,为学校和社会提供开创性人才,解决就业难的社会性问题,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以吉林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创业氛围及性别的调节作用。利用实证研究的结论给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高校结合实证结果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进行培养,创业素质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最终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校及社会的就业压力,解决一定的社会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实证研究的论文,实证研究的框架包括理论模型的构建及研究假设的提出、数据收集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最终形成对策的过程,本文研究方法包括:

  1.2.1 文献阅读法。

  通过对创业素质、创业意愿及创业氛围等相关理论文献的阅读,梳理总结出与创业意愿相关的影响因素,确定本研究中的理论模型,确定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态度、创业意愿、创业氛围等主要研究变量,形成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影响模型,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1.2.2 实证研究法。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态度、创业意愿及创业氛围相关变量的定义及测量,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的设计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对相关量表的题项进行筛选及整理确定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同时采用问卷星网站对问卷进行设计,通过 QQ 链接、微信链接等方式实现线上调研,通过在学校内部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实现线下调研进行问卷的随机发放,通过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结论、验证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1.2.3 统计分析法。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进行实证分析,以吉林大学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 Spss17.0 和 AMOS22.0 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了解;对问卷题项数据进行相应的信度及效度分析,保证测量变量的准确性及一致性;对数据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分析控制变量对观测变量的影响;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初步了解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终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设;对创业氛围及性别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1.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框架。

  第一章:绪论,通过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影响研究的选题背景、意义,突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影响研究的必要性;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创新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

  第二章: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通过对创业、创业者、创业素质、创业意愿及创业氛围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的阐述,以及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介绍,对前人学者文献研究的结论进行整理,为本文创业意愿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通过对前人文献综述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设计本研究的理论模型,通过对研究变量进行定义,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第四章: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本研究中问卷是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前人成熟量表的参考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本研究的问卷设计,通过预调研方式对问卷设计的内容进行信度及效度检测及修改,形成本研究的最终问卷,进行正式调研。

  第五章:数据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及效度分析、平均数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调节效应检验,利用 Spss17.0 和 AMOS 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形成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建议。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针对本文研究中的存在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2 技术路线。

  本研究参考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认为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态度五个方面,通过变量的定义及测量,研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结合创业氛围及性别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并利用 Spss 17.0 和 Amos22.0 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了清晰的表达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绘制路径图如下所示:

  1.4 创新点。

  本文从心理学、管理学、创业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认为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态度五个方面,前人研究中将创业文化作为调节变量,但是创业文化是创业氛围的历史化状态,而创业氛围则是不断演进的,因此本文选取创业氛围作为调节变量;另一方面前人对性别调节变量的检验时采用平均数差异检验的方式研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对性别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研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