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思路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 201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毕业生总量压力一年比一年增大,另一方面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1].农科类专业大学生青睐到大中城市、机关、国有企业这些"人满为患"的地方就业,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最需要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去建设的农村地区往往成了就业的冷门地区.2014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到农村经营农业,构建年轻职业农民队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大学生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园艺学院的 2011 级、2012 级、2013 级 13 个农科类专业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求职意向.对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求职意向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终找出解决方案,以鼓励、引导农科类专业大学生能到他们大有作为的新农村建设这一伟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本次调研发出调查问卷 450 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 436 份.填写有效调查问卷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基本情况统计: 男197 份、女239 份,2011 级162 份、2012 级 139 份、2013 级 135 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 一)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围绕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设计了系列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 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不佳.调查结果显示: 在不考虑自身职业素养及现实社会就业残酷竞争的前提条件下,参与问卷调查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首选机关( 45. 18%) ,其次是国有企业( 40. 14%) ; 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大中城市( 57. 34%) .调查结果说明,就单位性质来看,农科类专业大学生主观上向往到机关、国企就业; 就工作生活地点来看,农科类专业大学生选择到大中城市就业.他们虽然学习的是涉农专业,在校期间享受国家对农科类专业学生在学费和奖、助学金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但毕业后他们并不愿意到相对艰苦的农村地区和基层一线去就业.
2. 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条件较差.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面对择业中对就业影响重大的因素( 最多可选三项) 高达 69. 72% 的认为是工作经验,有 40. 83% 的选择了社会关系.受所学学科的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往往缺乏招聘单位要求的工作经验; 另一方面农科类专业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家庭( 71. 71%) ,他们缺乏较好的就业人脉条件.调查结果还显示,有41. 28%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进入毕业时期选择的是求职考研两手准备; 有 40. 6%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考研是因为专业就业前景不好.
3. 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底气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有 48. 85% 的认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22. 25% 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知识能力储备不够,16. 28%选择了自我定位不够准确.这折射了农科类专业大学生自身专业修养、职业能力及自我认知方面的缺欠,反映了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找不到中意就业岗位时深感茫然和就业底气不足的状况.
( 二) 分析讨论
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不佳、条件较差、底气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依据本次调查结果,拟做以下简要分析.
1. 大学生基层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主观上向往到机关、国有企业就业,就其根源是因为这类性质的单位有比较好的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 农科类专业大学生纷纷逃离最需要他们去规划建设的农村地区,而要去大中城市就业,是因为那里经济发达,有良好的就业条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面对就业问题,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受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并未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种现象呼唤着改变不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
2.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不公平.目前各种招聘中即使是一般的技术性岗位也都要求硕士研究生,这对本科毕业生是不公平的,也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及畸形流动.另一方面,招聘时要求应聘者拥有工作经验,对农科类专业大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工作经验歧视是阻碍应届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的突出表现.从表面上来看,有工作经验可以降低企业的培养成本.但实际上,企业忽略了应届生的可塑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实中,个别大学生不是凭借自身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而是凭借其家庭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资源和运作占据较好的社会职位,这种"托人情、走关系"的社会现象,不仅导致农科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家庭社会资源相对贫乏往往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机会,而且也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3. 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会适应性差.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脱节[2]151,导致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不少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求,这造成两方面的后果: 一方面,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另一方面,却是农业生产一线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目标,没有把学习、实践与职业目标结合起来,导致他们自身知识能力储备不够; 没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缺乏自我认识,使目标与现实相距甚远.有些高校缺少专业的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师资队伍,无法给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都导致农科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强.
三、对策建议
( 一) 切实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与创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吸引并留住急需的农科类专业人才,就要满足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对就业单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有一个问题是选择就业单位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选三项) ,统计结果依选择者数量由高到低是: 行业发展前景好( 82. 11%) 、收入较高( 67. 89%) 、个人发展机会多( 65. 83%) 、工作稳定( 38. 99%) 、与自己的专业对口( 29. 82%) .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以改善到农村就业及创业发展的环境; 继续坚持选拔优秀的、立志贡献新农村建设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到农村中去担任村官; 鼓励农科类专业大学生进行"三支一扶"或创业,给予他们合理的创业启动资金.解决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农村地区就业难题的关键是,满足他们对自我发展的合理需求,切实落实优惠政策.
( 二) 加强宣传引导及立法,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要加大新闻媒体、网络等形式的宣传力度,促进公平就业理念的普及和社会舆论的形成.同时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监管,利用各种媒体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谴责,形成公平就业的社会氛围.隐藏在就业市场背后的就业信息由于没有得到广泛充分的传播,获取这些信息的只能是家庭背景优越或社会关系广泛的大学生,这同样造成就业的不公平.所以应搭建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沟通公布平台,以完善就业市场信息传播的渠道[3].另一方面,国家要及时出台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规,以保障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实施及保障平等就业权.通过进一步立法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各种就业歧视行为,以改善就业环境.
( 三) 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调查结果表明,有 51. 38% 的农科类专业大学生认为,"提高技能"是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这要求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及就业市场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期"[4].例如,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校党政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设基金、给场地,鼓励和支持在校生创业,持续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营造了越来越好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和氛围.如荣获 2014 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山西农业大学学生江利斌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加强与现代农业相关企业的联系,坚定不移走社会生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道路[5].2014 年,山西农业大学启动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选派优秀大学生到现代农业企业进行为期 3-6 个月的创业实践.通过创业实践,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有利于用人单位通过创业实践发现并选用优秀人才,从而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 四) 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总书记于 2013 年 5 月到天津考察时,曾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艰苦地方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农科类专业大学生要直面就业压力,正确研判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时更应注重职业规划、自我发展的长期性,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2]153,不能只贪图舒适安逸.另外,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有针对性地帮助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袁贵仁.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 2014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 2014 - 01 - 15) [2014 - 02 - 12]
[2]龚维斌,赵宇新,崔玉丽."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M]. 北京:《时事报告》杂志社,2014.
[3]吴荷平. 人才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7( 6) : 112.
[4]***.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3: 11.
[5]罗敏杰. 基于企业技能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2006: 23.
85、90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新入职员工,有其自身独特的群体特征,在企业中更容易产生压力,如果排解不善将会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产生影响,也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进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由于诸多导致压力产生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个...
题目:就业选择毕业大学生的出路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一、大学生的毕业后的选择二、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四、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就业观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结束语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光阴...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高,但经济状况却未见好转,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落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有利于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于国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经济...
深入探究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期望、就业途径、就业态度和就业准备等心理倾向进行了调查,并制定出合理的对策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其就业。1、调研及分析本文通...
本文结合对航海类专业本科生的调研结果,分析结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政府部门、航海类院校和学生家庭三个层面,提出改善新时代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观的对策,引导航海类专业学生更好地为国家海上安全和航运经济贡献力量。...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其就业问题不仅关乎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也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懂得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较牢固地掌握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实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