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端直到概念的提出,就世界发达国家来说,经历了从 20 世纪 50 年代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到 60-70 年代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迅速崛起的过程。 在中国,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了本科教育的跨越式推进。许多本科高校纷纷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其所培养的本科人才相对于学术,更加突出应用型;相对于学科,更加突出专业性;相对于深造,更加突出就业力;相对于精英教育,更加突出教育大众化[1]。 其中,诸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其实践性强的特点更加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黄成林认为应成立与旅游市场需求耦合度高的旅游管理专业与方向, 着重培养知识、能力复合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2]。 庄华洁提出根据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区域经济的要求,构建旅游管理本科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 何红从有效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入手,提出强化“应用”特色,培养中高级复合型、普适性职业化、适用于地方的人才培养目标[4]。 李因等认为按照旅游行业市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人才应是“上可以发展到管理、下可以指导技能”的“管理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5]。 可见,在应用型教育的改革探索中, 如何适应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就业质量就成为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1 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市场调查
1.1 人才数量需求大
从全国就业市场需求形势看,中国旅游及行业增长速度居于全球第四, 未来 10 年中国旅游及行业年增长率将达到 10.9%。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 2013 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全国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2012 年旅游业总收入增幅为14%,预计 2013 年旅游业总收入约 2.85 万亿元,增长 11%。 预计到 2015 年全国旅游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近一个亿,其中直接就业人数 1700 万,间接就业人数 8300 万。 旅游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大旅游产业理论建构下, 与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等对应用型人才的缺乏达到了惊人地步。 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酒店基层服务、新型住宿接待业、国际会议服务公司、旅游网站、旅行社、旅游文化娱乐业、涉外旅游劳务输出等为人才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舞台。旅游业在新世纪的火爆发展使得旅游专业人才炙手可热, 就业方式、就业岗位多样。
1.2 人才质量要求高
随着旅游体验时代的到来,加上旅游者个人兴趣爱好、性格修养、知识程度、身体健康等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得旅游需求更加多元化,客观上增加了旅游服务的难度,因此对旅游专业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快,与市场及时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求有战略眼光,有长远职业规划的前瞻型人才;三是要求思维活跃的创新型人才;四是要求吃苦耐劳的抗压型人才;五是要求对工作忠诚、对专业认同的专业对口型人才。邵琪伟也认为我国目前的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战略目标的要求。
1.3 人才供需结构矛盾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其就业岗位应用型和服务性强,决定了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过硬的一线人才的强烈需求。 从高校供给层面看,高中低旅游人才教育应当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结构,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纺锤型结构,处于中间层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数量居多,基本上能够满足市场数量需求[6]。 但是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制定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时整体性和前瞻性不足,有的在原有本科专业基础上进行了新专业转型,其人才培养对原有学科体系依赖性强,有的专业设置时间不长, 有的存在资金投入不到位等原因,市场供需层面的结构性矛盾明显,造成了毕业生虽多, 但并不能很好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突出,行业就业率低。
2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 也是评估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从微观角度审视,包括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就业率;从宏观角度探析,还包括劳动关系的确立、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评估、工作的稳定性等相关的满意度指标。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工作可进入性强,就业率高,然而就业质量才往往体现职业发展情况的本质。[7]
现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 A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相关数据, 对其就业现状作如下分析:
2.1 就业质量不高
一方面, 与实践性和应用性弱的传统专业相比,就业率遥遥领先。但是,临时就业没有正式就业协议现象较多(表 1)。 诚然,低签约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国家对大学生就业也鼓励先就业后择业, 但在普遍能够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学生不愿意签署正式就业协议,说明他们对自身以及职业未来发展等问题较为模糊。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临时雇佣而无劳动保障、保险情况较多,他们在与学生签署正式就业协议时,也会根据学生特点综合考虑,使得毕业生在劳动关系确立上并非易事。
2.2 专业对口性不强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但从就业实际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旅游行业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还需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接受进一步锻炼,能实际从事旅游企事业单位中管理岗位的人数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初次就业后基本上处于灵活就业状态,2010 届、2011 届、2012届、2013 届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都在 88%以上,其中,近四届毕业生在旅游管理行业企业对口就业率分别为 54%、52%、53.2%、52.9%。 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低,学非所用矛盾突出,造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源的浪费式投入,极大程度影响了毕业生岗位升迁和职业认同感。
2.3 就业满意度不高
《英国核心能力指南》中指出:“核心能力是能使人找到工作,资格证只能使人获得面试的机会”[8]。核心能力在促进就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承受能力等方面。而通过就业单位对 A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抗压力,沟通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这些正是就业单位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改进之处。
2.4 就业观念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就业方向、职业定位等认识不清。 一是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旅游行业工作需要从基层做起,但学生很难从长远角度去考虑自我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升迁无望时,容易流失;二是没有长期从事服务业的心理动力,抱有一种不愿意服务于人的心理,觉得低人一等;三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多数岗位是吃青春饭的, 待到年龄已高还是要跳槽,不如早作准备;四是自我就业意识相对薄弱,通过对 A 高校该专业毕业生调查发现: 有 28%学生觉得如果家庭及社会关系能够解决就业希望能够得到父母帮助,23%学生选择依赖学校、老师、朋友等自己已有的资源,12%学生对就业路径比较模糊靠运气,只有 37%完全选择依靠自己的能力主动找工作。
总而言之, 以 A 高校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已经较为有效地将毕业生推向市场, 就业率呈现稳定、较高态势。 但是依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专业对口性不强、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观念不合理等都极大影响了就业质量的提升,也使得目前的就业状况尚未能满足高度发展的旅游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质量需求。
3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 高校需进一步搭建就业平台,推进以能力提升为宗旨的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3.1 确立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依托专业现有的学科资源优势,并整合学院已有优势学科资源,确立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由表 2 知,就业主要集中于服务地方和长三角区域。 基于此,利用地方旅游市场,打造立足地方、辐射临近联系密切的长三角经济圈,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与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应用型人才切实可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有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就业对口率。
3.2 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针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薄弱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实行课程的整体优化,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创新能力为抓手,构建课程模块(图 1)。
在课程体系中一要关注专业方向的细化。可以根据目前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方向,在大方向下细分小方向,并以专业任选课、限选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为载体展现,还应进一步根据大旅游产业下的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二是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关系,适度调整学时比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倾向、年级实行灵活学分制,以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3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特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基层岗位脱颖而出打下基础。 加强校内专业实训教育,可将课堂搬出教室到实训实验室或者到旅游单位参观学习,也可为学生提供较近的旅游公司校外见习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涵盖面广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与企业、与社会的合作,让学生在高校自身所无法提供的真实的市场环境和工作场景中经受磨砺和考验,使其在投身工作后尽快能够成为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拿来即用型”人才[9]。 二是以素质拓展类活动为抓手,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科竞赛活动,注重学生学科意识的强化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科研实践,在研究中拓展能力, 结合实习经历和实地考察在研究中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使毕业论文成为达到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节[10]。 开展专业性、拓展性第二课堂课程,建立“三元制”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借助旅游文化节、模拟导游大赛、旅游展板讲解、酒店礼仪风采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生乐于接受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与提高,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到技能型岗位锻炼,将实践中所学返归教学。吸收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梯队。 同时,针对 《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温泉旅游管理实务》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将实践部分与理论部分分开,实践部分邀请旅游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或优秀的一线工作者讲授,还可考虑返聘旅游企业的退休人员来校任教,或者采取专题讲座等形式。 这样才能更好体现以学生成才为根本的教学目的。
3.5 加强专业养成教育
针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专业思想不稳固、创新能力尚需提高等问题,建议实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创新拓展+就业指导”的导师制,构筑以导师制为依托的专业意识养成教育模式,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通过思想教育提升专业认同度。尤其在新生入学时,加强归属和爱的教育,帮助学生对学校、对专业、对就业岗位清楚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学生只有确立了对专业的认同,产生了归属感,才会更好奉献自己。二是通过专业辅导规划大学生涯。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作为人生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熟悉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传授深入浅出的学习方法等来帮助规划大学生涯。三是高度关注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创新教育。 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高级管理者须从最基层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探索精神。 可以从创业家素质和精彩创业案例入门,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热情;开展创业准备、创业运营、创业拓展等系列课程,利用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课程+指导+实训+投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四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不仅指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教育,还包括在生活中、 社会实践中自觉按照旅游行业的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培养自己的修养,养成自觉的意识、习惯和行为,以符合行业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职业角色。
在就业质量的提升中,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反思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市场需求,为地方与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抓好学生“出口”问题。诚然,旅游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提升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与大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新型高等旅游教育模式的创建, 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从根本上保证就业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6):4-6.
[2]黄成林.安徽省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6):728-731.
[3]庄华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纪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108-109.
[4]何红.论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56-58.
[5]李因 ,江艳丽 ,梁磊 ,等.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7):84-89.
[6]纪培玲 ,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12(2):57-61.
[7]范晓梅,康晓梅,刘斌.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市场论坛,2013,106(1):59-62.
[8]张丽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分析[J].科教文汇,2013,239(4): 131-133.
[9]赵建军.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5,12(12):67-70.
[10] 王颖.“十二五 ”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38-40.
一、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现状分析1.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专业化程度较低(1)就业指导师资配备不足。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
笔者从事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在此以机电专业2010级某班的龚某为例,谈谈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一、甚本情况分析龚某:男,17岁,2010级,进人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成绩中等。2010年6月中考后,成绩未达普高...
1引言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在选择专业时很多是根据家长的建议进行选择,中职生对相关专业并不了解,对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比较迷茫。曹金华、陆素菊对上海在校中职学生的调查表明,中职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在获取职业信息及如何正确做出合理的职业...
就业能力对毕业生的就业有重要影响,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一、信息管理专业就业与招聘现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开始迅猛发展,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尽管信息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信息部门建设加强,但是毕业生却仍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定位一直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
1研究背景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社会体育专业院校快速扩张,办学主体多样,除了一些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以外,一些医学类、农业类、理工科类的院校也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此外,各类院校出现课程设置紊乱、人才培养体系不...
85、90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新入职员工,有其自身独特的群体特征,在企业中更容易产生压力,如果排解不善将会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产生影响,也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进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由于诸多导致压力产生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个...
题目: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2、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3、不同专业、职业的大学生就业率差异很大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人口基数、就业机制、就业观念等问题,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尤其表现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上,而见习经历无疑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006年,人事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建立高校毕...
题目:就业选择毕业大学生的出路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一、大学生的毕业后的选择二、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四、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就业观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结束语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