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谐互容的生态伦理追求在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人类文明发展的变革在 21 世纪具有了显着的价值取向特征, 就是更关注于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文明为了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严格遵循着合理有序的生态机制。 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持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无论是生态文明还是工业文明乃至传统的农业文明, 都把此观点作为社会发展的真理。然而有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将树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它主张人们在树立人与自然平等观的基础之上,从人与自然平等的审视角度,善待环境。
中国一直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性“开发”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 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界定就是“新常态”,已不再是以往的唯 GDP 论发展,因此,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必须要转型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成生态和社会伦理双赢的宏伟目标。生态伦理观对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理想发展模式正是这种循环经济。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于 1991 年出台,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项原则便是在此提出,“关心他人和一切生命是一项人类永远都应承诺和履行的义务。这是一项道德原则”便作为文件中第一项原则。
基于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峙加剧,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还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放缓经济的发展。若想要根治资源、环境的浪费和污染问题, 不仅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市场,还要提倡生态文明并培养生态伦理意识。
二、儒家以仁为本的博爱生态伦理观
21 世纪的人类应该如何发展? 反思 20 世纪走错过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生态问题对社会的制约成为了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 21 世纪最为突出的问题。然而儒家在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中国发展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最典型代表, 如果能够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提取出来,为科学发展观、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无疑会有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如今仍有积极意义。它在提倡保护自然的同时,又注重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实践性。儒家宣称,爱惜其他生命、尊重自然同爱惜人类自己,尊重人类自己具有一致性,概括来说就是“博爱生灵,兼利宇宙万物”.
(一)孔子生态道德观的内容是生态从善
孔子用仁爱之心对待着自然万物,提倡生态从善,并以此原则对待自然万物。 孔子道德思想中仁、义、礼的内容同时体现在社会和自然界中,并强调天道生生,仁爱万物。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 何则? 君子讳伤其类也。”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孔子尊重、爱护生命,提倡对鸟、鱼、兽要捕杀适量,以保护生态可循环发展的较高觉悟。 不难看出,儒家思想不仅涉及对社会,也涉及对自然珍惜生命态度的范畴。 孔子主张人类对自然的杀戮和索取应有限度,概括来说就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只有这样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才能不让生态失衡的现象再次发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一向主张弃恶向善,认为仁爱精神和珍爱自然, 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的自我保护手段完全可以实现共赢。 此观点也真实体现了孔子对无限度攫取自然资源、灭绝生物思想的反对。孔子认为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属于道德问题, 试图也确实实现了将人类的道德伦理向自然界扩展,足以见其高明之处。
(二)孟子仁爱生态的观点
孟子将孔子思想进一步完善,在生态与自然的态度上,孟子有史以来首次提出并且答复了社会道德和生态道德二者的关系问题。 他说:“君子之物也,爱之而弗仁。 ”孟子认为,君子之爱有三种,分别是对百姓的爱、对亲人的爱和对自然的爱。 这也是“仁政” 内容的重要体现。 仁民是亲民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百姓仁爱,保障其基本生活保障有着落,才能为亲民的实施提供可能。 唯有珍爱自然,才能为国计民生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孟子的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由人及物、推己及人的道德色彩。 孟子的“爱”和“仁”,不仅包括爱自己和爱他人, 更多涉及到的是生态和自然的范畴。
他认为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共同构成道德系统,生态道德低于社会道德而存在,“爱物”应以“仁民”为前提,要想实现生态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通过“仁民而爱物”的手段。
(三)关于荀子生态保护的价值观在伦理上的体现
对于环境,荀子认为“王道”实行的前提是保护生态,对生态的保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崇高的价值。 荀子提倡对生态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十分必要,必须遵循按时节砍伐、捕杀森林和动物的规定,对自然界实施仁家的精神, 才能使自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除此之外,设置专门官员保护生态,该官员应颁布法令,实施以时禁发,取之有度的政策,从税收等经济政策层面鼓励老百姓尊重自然规律, 以保护自然资源等。 为了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实现 “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荀子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其整体思想主要告诫统治者若想使资源取之不尽,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使国泰民安,就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
三、保护和治理环境在和谐生态理论中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做出了整体部署,尤其是对于环境的关注力度空前。 现今的人类面对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何去何从,是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建设在社会和谐背景下所考虑的重要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到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的问题,因此它成为了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人和自然关系的影响,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的和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家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资源消耗过大、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等,所以现代生态伦理观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幸福的社会生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 物质和精神生产高度发展,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若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繁荣要求我们倡导并建设生态文明。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担负起保证自然界和人类后代健康发展的责任,创建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在自然和社会方面都要做到公平公正。为建设一个生产、生态、生活和谐发展的社会, 要巩固和谐社会对人们的影响,完善法律和制度机制, 加强社会和自然道德教育,全力弘扬生态文明观,中国梦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中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从大河小溪的污水中流淌出来的黄金, 使多少追求利益者蒙蔽了双眼,忘记了生态伦理,玷污了生态伦理观念。草长莺飞、蓝天白云的美好情境在孩子们的眼中在已成为了美丽的童话,脑海里的乌托邦。因此,当代教育应加强对生态伦理的教化,普及生态保护知识,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奋斗,而不是以未来换金钱,以污染换利益。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无疑需要教育来感化人类,因此对于生态伦理的普及和加强,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不可代替的启示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 寒迪。生 态伦理的内涵及时代价值[N].光 明日报,2009-12-6.
[2] 杜学元,张忻。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教育社会学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0(7):69-72.
[3] 李锋春。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文明建设[D].江南大学,2009.
一、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所在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学说与其他事物或理论一样也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而发展的,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下主要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背景角度来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而...
阿尔多李奥帕德(AldoLeopold,1887-1948)(又译阿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沙郡年记》(又译《沙乡年鉴》)是一部集结了对自然诗性赞美与智性思考的自然文化随笔,在知、情、意上均有着高妙的体现,被视为是...
摘要西方生态伦理流派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古代、近代、现代生态伦理流派作客观的研究是解读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的迫切需要。我们从各个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情况看,把它们的发展过程理解成与时俱进的,并运用过程哲学来解...
摘要幸福是人人追求的价值目标,但幸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这一支撑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了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生活于环境危机...
作为一种文明生物,人类总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从而陷入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更重要的是,人能够认识自己,在对错误的反思中成长,在对问题的弥补中进步。伴随工业文明的脚步,人类的自我膨胀与争功近利使得生态问题从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演化为一个复杂的...
老子作为我国伟大的哲学之父,道家学派的宗师,对自然、生态与环境有着深厚的造诣,并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他主张:道法自然、万物自化、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思想,而这些思想也恰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
结语众所周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当下人类为了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对自然过度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