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随着国学热的兴起, 《弟子规》 也重新走入我们的视野,并成为国学课的必读书目之一。对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该如何看待、学习 《弟子规》 呢?我想有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 传统精华,继承发扬
《弟子规》 原名 《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默默无闻的秀才李毓秀所做。他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为一韵编纂全文。分别从五个方面讲诉了弟子应该遵循的一些行为原则和生活规范。经清朝的贾存仁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 在清代已广泛流传,成为儿童启蒙养正,修身习礼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 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仁义礼让,温柔敦厚,戒骄戒躁。
在现今仍有非常强的教育作用。
如 《弟子规》 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字义简单明了,但在现今的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做的并不好。今年春节有新闻报道,一位老人在过春节时,因儿孙辈都忙着用手机上网,而不与老人交流,老人愤而拒绝发红包以示惩戒。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不仅是儿童,许多的成年人同样需要认真学习和反省。
同时, 《弟子规》 还从生活细节入手,教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对儿童甚至成人都有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我们要积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弟子规》 讲,"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它告诉我们衣帽等物品穿戴过后要放好,不要乱扔乱放,使衣物弄脏。而在生活中,特别是年轻人,包括很多大学生,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些生活细节,有的是根本不会做。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新闻中看到,有的大学生宿舍乱得一塌糊涂。古人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都管理不好,将来在工作中也会产生各种弊端。 《弟子规》 正是告诉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严谨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 辩证吸收,去除糟粕
虽然 《弟子规》 包含了多方面的积极有益的东西,但它毕竟产生于三百多年前,有些内容与我们的时代是很不适宜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新时代的思想去解读它,学习利用它。譬如, 《弟子规》 讲:"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古人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并且要在坟墓旁搭建房子,在里面居住。且不说我们今天没有这样的条件,就是三年之中"酒肉绝"也并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利于身体健康。长期不吃肉,必然会导致营养的缺失与不平衡,影响健康。试想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呢?即使他们不在了,也不会希望子女这样做的。再如当我们路遇尊长时,"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路遇长辈上级,我们当然应该主动打招呼,等到尊长走过去再走。但要是在办公楼等场所,我们就不必等"百余步"再走了。同样,如果开车遇到尊长,我们自然要询问是否顺路,可否送一下。但要是在车流密集的马路上,我们就不必停车问候了,按声长音以示问侯,也就可以了。再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欢的事我们就努力去做,父母不喜欢的我们就一定不要去做。试想如果父母喜欢的和我们所追求的截然相反,我们也一定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吗?有的父母在孩子读书工作的选择上更多着眼于名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时我们就要有自己的主见了,而不能一味地遵从父母的好恶了。
三 革新立意,缘头活水
时代变迁,世代交替。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性。 《弟子规》 毕竟是三百多年前的教育读物了,我们在学习借鉴时必须结合我们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习惯,辩证地去理解学习。特别是在教育学生时,更应注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把 《弟子规》 的教育思想与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譬如,"晨则省,昏则定。"我们现代人有很多人不能和父母同住,那么我们就经常打打电话,问候一下,也是好的。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物质已极度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注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再现我们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1概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发展结果,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是其立...
第5章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的转变过程在古代与近代已经作了相关阐述,发展到了现代由于环境危机,各种生态伦理流派纷纷出现并蓬勃发展,可以说它们是同时并存在现实的世界中。本章运用过程哲学的相关理论解析现代人类中...
面对乡村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 深刻分析其转型的表现及原因, 探索现代乡村经济伦理的建设路径,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引言制度逻辑的存在和延续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基础,也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规范理论.在和平年代或非和平年代的社会中,制度和政策始终是为广大人民服务,始终顺应民主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一项政策究竟何种情况下能够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能...
汉代置孝悌、三老行教化,举孝廉以入仕,颁布养老令、高年赐王杖,奖励孝子,推动《孝经》传播,大兴孝治。标榜以孝治天下,形成了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以往学者多从孝廉选任和人才教育的视角加以论述,其说甚是。但是,关于孝治在律令中的体现以...
洪水、泥石流、飓风、海啸、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如鬼魅般纠缠着人类,人们时刻处于被自然灾害夺走生命的危险之中。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到底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有的...
一、孟子的社会背景与理论缘由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战乱的时代中,可谓: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威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推进,公民身份再次成为中西方学界热议话题。法律角度的国籍说、政治角度的权利说、道德角度的美德说以及社会角度的资格说,构成学界公民身份研究的基本视域。本文选择平等视域解读和诠释公民身份的理论具有理论和实践...
6《管子》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在经济管理领域,这种由国家调控市场,扶植农业,就是起步于管仲,延续至今,故管仲可谓是中国经济学家的鼻祖。他主持齐国的国政,相齐长达40余年,对齐国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全面改革,如他开创了盐铁专营、粮食储备、...
在唐代,道教居首位,一向维护传统礼仪道德的儒教不是很受推崇。社会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从高祖李渊下诏宣布道教居于首位,到后来的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崇道教,这一连续的政策使得道教在唐朝社会的地位日益高涨。当时皇帝对道教的倍加推崇,体现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