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

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及其对当下社会道德的启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3481字
论文摘要

  一、孟子的社会背景与理论缘由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战乱的时代中,可谓:“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威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在这样艰苦的历史环境中,按理说应是人性丑恶和道德败坏的体现,而孟子却正是这个时候提出了性善论的说法。因为当时,“礼”逐渐衰弱,甚至到礼乐崩坏的程度,人们无法用礼的道德来约束自己。从另一方面来说,孔子提出的“仁”的理论也遭到不同程度的各个学派的挑战,因为虽然孔子对“仁”讲了很多,对利、义之辩也分的很清,但却没有说明最根源的问题。墨家学派就有墨子曾认为,仁的根源是利益,人们为了利益才讲道德,但道德的有无不是通过利益而轻易分辨出来的,利益可以使人们有道德,但也可以使人们丧失道德。然而,孟子就在这程度上给予深刻解释,孟子从人的自身上寻找道德,处在春秋动荡社会中的他,也深深地了解到百姓的痛楚,渴望国家太平,于是他就构建了一个和平、仁政的理想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来寻找一个人性本善的依据。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的性善论是在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都说明有仁德的人,惟有快乐,才会无苦恼,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善”的指向。孟子的思想就刚好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孟子看来,人性之所以相近,是因为人具有先天性的善端,相反,习相远也就变成了“性恶论”。对于人性的学说,中国哲学史上有三种说法,首先有人认为人的本性是既不好也不坏的,第二种相信人性可以是好的或坏的,第三种人认为,有些人是好的,有些人是邪恶的。孟子与告子就在人性善恶的题目中展开过多次的争论,纷纷对性善论的内涵说明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孟子的观点与第二种学说是有些类似的,他认为人性有各种善的因素包含在内。所以他第一次提出性善论就是认为道性善是宣扬性善论,称尧舜就是宣扬尧舜的王道政治,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的“仁政”。孟子性善论的缘由就从这开始。

  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

  在孟子广大的思想领域中,性善论是他的核心思想内容。首先,孟子谈人性善,也不是说人生下来各个都是孔子、圣人。他认为,善是人生而固有的,是作为人而特有的,但善恶的区分是后天自己所造成的。人性也不是指所有人的属性,而是专门指人的特性,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其次,性善论的最突出特点是“四心”,为仁、义、礼、智等。这充分的彰显了儒家道德伦理的特色,给后世树立了重要的道德理论观念。

  (一)人性的根源

  孟子认为,人性的根源都是善的,在他与告子的争辩中有这么一段话。告子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反辩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认为人性善就如水往下一样,深刻地证明了性善是人生而固有的。然而,告子的观点有错误的指向认为:“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错误的把人与其他动物同等起来了。孟子则看到人性与狗、牛之间的根本区别,孟子认为人性就在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他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这样,就把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展现出来,这才是与道德相之联系的。人对道德才有认知能力,这是其他动物所做不到的。孟子虽然认为人性善,但社会中必然存在着许多恶,他也认为人身上的恶是后天社会所强加的,人之所以会有犯错、有暴力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缘故。

  (二)仁、义、礼、智“四心”的思想精华

  孟子性善论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称之为“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出世就具备同情心,羞耻感和正义感的谦卑,这个概念给了深刻的道德情感,同时这“四心”也是四种道德的发端。人们常说的良心,也就体现在这。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当然孟子也非常重视它。孟子认为有一种同情怜悯的心,是仁的发端,没有同情心的人,简直就和禽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当见到一位小孩将要落入井中的危险时刻,出于一种恻隐之心,会自然而然的做出救人的举动。这完全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人人都有怜悯之心。“义”是一种羞耻心,耻己之不善的心是义的萌芽。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每个人都是有羞耻之心的,要是一个人真的不知道羞耻,那他一定是无耻到了极点而无可救药了。“礼”是一种谦让之心,孟子认为为人处事都要以礼待人,对自己谦让也同时对别人谦让,以礼待人也是区分君子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最后一个“智”指的是辨别是非的心,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事物与事物之间有许多不同,如果非要把他们放在一同看待,必然混乱。所以我们要有如何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这也就是智的意义。

  三、孟子性善论对当下社会道德的启示

  孟子的性善论很明显是提出人“善”的本性,反映出了一种良好品德,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种全新的道德意识和伦理精神。然而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却有许多人不注重自己的举止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对人不礼貌、不尊重甚至到坑、蒙、拐、骗的程度,面对这些道德的严重丧失,我们何不想想孔子、孟子及古代哲学家们的道德思想呢?美国论理学家弗兰克纳曾指出:

  “为什么人类社会除了公约与法律之外,还需要一套道德系统?

  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一系统,则人与人之间就丧失了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于是社会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回到所有的人或我们大多数的状况比现在恶劣得多的自然状态,要么回到以暴力威胁来避免任何行为过失的极权主义专制统治。”所以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一定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用道德来维持人与社会的矛盾、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样社会才会和谐。

  道德的产生是人自身引起的,这也是孟子一向保持的观念,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人和道德是贯通的,只要自己是人就应该讲道德。首先,孟子“仁”的观点就告诫人们要仁爱、注重人伦,人的意义就是在于要有道德,要有爱。同时要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只有爱人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都要做到互相关爱,有一种大爱的心。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中,都要不自觉的去关心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要具有“恻隐之心”对他人进行帮助。不要太自私,要以大局为重,这样,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放在一起时,就会知道要牺牲个人利益而注重于集体利益。这是对国家发展具有推动的强大动力。

  其次,要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信念,孟子主张人本性是善的,但也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变成恶。所以,只有一个发自内心坚信道德的并主动实施道德的人才具有道德。那么,面对现在生活的富有,经济的发展,有着许多的金钱和权力诱惑,我们该怎样坚持道德呢?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也就刚好解释了这个问题。他通过对圣人与普通人的比较,为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树立了一个应该而且可能达到的目标,君主实施仁政,人民踏实辛苦劳作。告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把目标放的太高。一定要学会自强、自立,追求个人正当理想的道德观念。孟子的“义”也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不要“见利忘义”,要“见利思义”;不要“先利后义”,而要“先义后利”;不要“以利损义”,而要“以义生利”,都告诉我们要尊重道义,顾全大局等优秀品格。最后,孟子曾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也说明了诚实的重要性,诚实作为道德的最重要内容,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在生活中也必须诚实,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真诚,也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当我们提升了自己的道德观念,使每个人都承担起了道德责任,这样我们的国家也会越来越繁荣,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人们也才会越来越快乐。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金良年.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4]弗兰克纳.为什么要道德[M].慕尼黑,1991.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孟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李世平.孟子性善论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8]张鹏伟,郭其勇.孟子信善论新探[J].齐鲁学刊,2006.
  [9]廖显满.略论孟子的性善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3.
  [10]柴文华.儒家道德自觉论[J].江淮论坛,19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