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6 共45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摹状词理论的内涵与批判探究
  【导论】罗素摹状词的局限性研究导论
  【第一章】摹状词与摹状词理论渊源
  【第二章】罗素摹状词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第三章】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判
  【第四章】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局限性及意义
  【结论/参考文献】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在此我对本次研究写作进行总结:本文主要围绕着罗素摹状词理论为主题进行的研究,从摹状词概念以及摹状词理论发展背景作为研究切入点,进行对罗素摹状词的深入研究,对其发展历史、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详细探究,从来推出理论之争,在争论与回应之后,进行本研究的反思,主要在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局限性和意义进行思考之后,提出关于我的一些关于摹状词的想法。

  罗素于 1905 年发表的《论指称》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开辟了哲学的里程碑,作为"哲学的典范"的摹状词理论通过研究个体词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他将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具有巨大的意义,最大的意义在于他解决了困扰哲学界诸多哲学家多年的"三大难题",解决了"存在"难题、同一律失效难题和排中律失效的问题。然后再各种各样的赞美声中,各种批判和不同的声音也纷纷站出来批评,本文主要研究了斯特劳森关于对罗素解决三大难题的不认同,认为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不适合日常语言的分析。根据斯特劳森的看法大致归结于主词不存在的语句如何有意义、排中律的有效性和同一指称这三个方面。随后是关于唐纳兰对其的批判,他将语境的概念引入了摹状词理论,他认为,根据语境的不同摹状词用法可以分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而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虽然承认了归属性用法,但是没有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同时罗素否认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从而忽略了对摹状词用法的区分。最后是有关克里普克的批判,他认为摹状词和专名摹状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必须加以区分,这种观点是对摹状词理论的一个发展,同时也批判了专名理论。通常情况下摹状词和专名摹状词的界定不是非常的清晰,经常混用,因此克里普克的批评是建立在专名和摹状词关系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理论,在理解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时,只有准确把握了限定摹状词,才有可能准确把握专名与限定摹状词的关系。在这样的一种不认同的情况下,罗素对此进行回应,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本文最后一章中主要研究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任何理论的诞生都具有他自己的意义,存在即是有意义的,摹状词理论的意义是十分辉煌的,被称作"哲学典范",它可能是罗素一生伟大的集大成,它解决了困扰哲学界多年的"三大难题",它确定了"存在".即便它如此的有意义,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忽略它的局限性,主要从罗素的数理逻辑分析方法、理论依据和语法上的主词和逻辑上的谓词在转化时要考虑其关联属性来进行局限性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在研究摹状词理论时产生的一些我自己的想法,主要是从多元世界、认知语境和说话人、受话人的三个角度来讨论了我的想法,也许想法还很幼稚,但这是在研究的罗素摹状词理论中产生的属于我自己的结果。

  本文写作基于大量对原著精读的状态下,首先对罗素其人的人生轨迹和生活状态以及感情、婚姻进行了详细把握,在了解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掌握其思想的目的,从而整理自己思路开始的研究写作,首先确定了逻辑框架,在每一框架的内容的丰富都离不开刻苦的钻研,在写作风格中列举了大量紧贴生活的例子,这是我对原理研究后对实践的理解,当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觉得轻松有趣,可以更好的发觉哲学和我们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以上是全部关于本文的结论,由于文人对哲学原理解读能力、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资料所限,包括最后我对摹状词的现代思考都存在诸多不成熟甚至谬误,望各位为研究者给予以批评。

  参考文献:
  
  [1] A.P.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牟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
  [2]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3] 艾耶尔。贝特兰·罗素[M].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
  [4] 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0 年
  [5] 陈波,韩林合。逻辑与语言[M].分析哲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年
  [6] 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年
  [7] 郭贵春,刘高岑。指称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重建[J].山西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
  [8] 高宣扬。罗素哲学概论[M].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82 年
  [9] 贾可春。罗素意义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
  [10] 金岳霖。罗素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
  [11] 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M].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年
  [12] 吕进。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4 卷,第 6 期
  [13] 里克尔。哲学主要趋向[M].李幼蒸,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年
  [14] 刘宇红,梁晓波。摹状词理论的认知语言学透析[J].外语学刊,2004 年
  [15] 刘叶涛。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年
  [16] 李志平。穆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年
  [17] 罗素。逻辑与知识[M].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18] 罗素。数理哲学导论[M].俞吾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9] 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20]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
  [21] 罗素。数理哲学导论[M].晏成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22] 罗素。哲学问题[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23] 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24] 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M].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年
  [25] 穆勒。穆勒名学[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
  [26] 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M].吴牟人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年
  [27] 莫绍揆。数理逻辑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 年
  [28] 马玉珂。西方逻辑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
  [29] 斯特劳森。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M].江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 涂纪亮。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
  [31] 涂纪亮。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32]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33]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34] 王潇。现代摹状词研究的主要形态与基本特征[D].燕山大学,2007 年
  [35] 夏基松,沈斐凤。西方科学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
  [36] 约翰·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M].洪汉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37] 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38] 张木春。罗素摹状词理论述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 年,第 27 卷,第 1 期
  [39] 张庆熊。二十世纪英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0] 张申府。罗素哲学译述集[M].北京:敎育科学出版社,1989 年
  [41] 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2] 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9.
  [43] 王路。逻辑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4] 王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5]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6] 罗蓓。限定性摹状词指称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7] 鲁家铭。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8]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9] 贾可春。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另一种解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50] 刘宇红 梁晓波。摹状词理论的认知语言学透析[J].外语学刊,2004,(1)。
  [51] 李君。罗素摹状词的初现与再现理论之我见[J].科教文汇,2007,(6)。
  [52] 刘树心。认知语境观述评[J].中南人学学报,2006,(2)。
  [53] 唐燕玲。从认知的角度看语境的选定[J].外语教学,2004.
  [54] 涂纪亮。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
  [55] 王军风。名称与限定摹状词[J].江汉论坛,2001,(10)
  [56] 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和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
  [57] 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
  [58] 张力锋。斯特劳森指称观述评[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4)。
  [59] 邹渝。试析唐纳兰的限定摹状词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4)
  [60] 张灏。驳摹状词之无意义--兼论切断意义与指称关联的可行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5)
  [61] 冯立容。 论国外限定摹状词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严格区分语言、心灵与世界的角度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0)
  [62] 吕进 何向东。 罗素的本体论思想及与名称和摹状词理论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
  [63] 周允程。摹状词的句法演算及其本体论、知识论意义[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
  [64] 肖伟华。解读罗素对存在难题的解答[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2)
  [65] Donnellan.K.S.Proper Names and Identifying Descriptions[M].Davidson,D.and Harman, G.(eds.) Semantics for Natural Languages, Dordrecht: Reidel, 1972.
  [66] Evans,G. Varieties of Referenc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67] King, J. Are Indefinite Descriptions Ambiguous[J].Philosophical Studies, 1988.
  [68] Kripke,S.A.Naming and Necessit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69] Kripke,S.A.Speaker's Reference and Semantic Reference[M]. Ostertag, G.(ed.) Definite Descriptions:A Reader,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8.
  [70] Neale,S.Descriptions[M]. A Bradford Book.Cambridg: The M.I.T Press, Massachusetts.London,1990.
  [71] Russell.The Problem of Philosoph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72] Russell.Logic and Knowledge[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71.
  [73] Russell.My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M].London:Routledge,1997.
  [74] Russell.Description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5] Russell.On Denoting[J]. Mind,New Series.1905,Vol.14,No.56.
  [76] Stephen Neale. 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M]. In:Ostertag, G. (ed.) Definite Descriptions:A Reader,Cambridge:The M.I.T.Press,1998.
  [77] Strawson,P.F. On Referring[M].Martinich,A.P.(ed.)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8] Sharvey,R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Definite Descriptions[J].Philosophical Review,1980.
  [79] Soames,S. Incomplete Definite Descriptions[M]. Ostertag, G.(ed.) Definite Descriptions:A Reader,Cambridg:The M.I.T Press,1998.
  [80] Wilson,G. On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Descriptions[J]. Philosophical Review, 1984.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逻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