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西部蕴含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促进文华的传承发展,而且会产生经济发展的联运效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起来。
一、台江苗族节日是推动台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改革开放后,随着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台江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开发利用当地苗族节日文化发展地方经济,苗族节日成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一,政府对苗族节日文化的开发利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台江苗族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渗透到台江苗族地区并日益成为当地苗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台江政府高度重视苗族节日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不仅积极为苗族姊妹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收集和整理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而且充分利用节日活动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据台江旅游局资料显示,在 2002和 2003 年,台江县政府和台江县施洞镇政府共同举办台江苗族姊妹节,其中 2002 年旅游收入 63 万元,接待旅客 6 500人次;2003 年旅游收入 52 万元,共接待旅客 5 130 人次。与此同时,台江县深挖自身潜力,全力打响“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贵州苗族姊妹节”等民族旅游品牌,有力推进全县旅游业的发展。2004 年共接待旅游团队 56 个,游客 106471 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786.05 万元,同比增长 60.1%。
元宵节期间游客人数 5.6 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 372.9 万元。
其中:各宾馆入住率为 100%,其他民居旅社入住率为 98%,总收入 37.5 万元;各大超市及商店销售收入 75.6 万元;大小饭店餐饮收入为 48.6 万元;小吃及夜市小吃销售总额27.2 万元;嘘花筒销售收入为 62.1 万元;炮竹销售收入63.8 万元;交通收入 49.8 万元;其他收入 8.3 万元。
2012年上半年,依托舞龙嘘花节、贵州苗族姊妹节等大型苗族节庆活动,台江县实现旅游飞速增长。1—6 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 38.8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3.63 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34.6%,增速全省排名第七位,全州排名第三位。
21 世纪以来,台江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表明,节日规模的大小及其繁荣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如果节日文化兴旺,人民收入就增加,地方经济就繁荣;反之,如果节日文化萧条,地方经济就会萎缩,人民收入就会下降。在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本化运营过程中,节日文化成了一种消费文化符号,“从而这种商品价值的实现就是这种商品代表的文化以一种符号形式实现了自身的社会意义,那么对于包含了更多的具体符号的较大符号或者说符号系统的认识,就是对包含了更多的社会意义的文化商品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二,当地苗族群众对苗族节日文化的开发利用。台江苗族节日文化是当地苗族人民的一种地方性民间文化。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台江苗族节日的文化功能减弱,商业性内容逐渐增强。如今在台江苗族地区,人们举行节日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吸引外来游客,以文化消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当地苗族人民尽量地以奇异艳丽的方式展示本民族的节日文化,让文化消费者在参观这一异域文化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灵的享受和满足。面对这一奇风异俗,游客追求的是一种猎奇式的异域风光,他们并不在乎苗族祭祖礼仪的原生态性质和真实寓意。游客以“误读”的方式在心中获得一种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当地苗族人民关注的则是文化消费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正是在游客与当地苗族同胞之间形成的这种“默契”中,彼此间的需要和愿望都得到了实现。节日期间,当地民众通过开展农家乐和销售服饰、银饰产品等服务增加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今在台江苗族地区,以开发利用节日文化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走民族文化资本化道路,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在台江社会经济发展中传承和发展苗族节日文化应考虑的问题
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台江苗族地区来说,人们急于利用节日文化发展地方经济,这种认识不无道理。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开发利用节日文化,开发者关注的仅仅是表面的经济轰动效应。然而,利用节日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文化变迁现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台江苗族节日文化在市场化运行过程中,由于人们过度追求产出和满足消费,从而导致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发生“异化”,有的甚至走向消失。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二难中,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民族文化,或者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不能游离于民族文化之外,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以民族经济的繁荣为依托,我们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有机契合起来,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为此,台江地方政府在开发利用节日文化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必须兼顾文化主体的意愿。
台江地方政府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必须尊重当地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特点,充分考虑苗族群众的意愿。“当地人”既是苗族节日文化的创造主体、保护主体和发展主体,同时又是苗族节日文化的传承载体,是当地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表现者。当地苗族民众既是旅游“前台”的表演者,又是旅游“后台”的编导,所有以苗族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都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我们在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过程中,不能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随意杜撰、更改或开发那些当地苗族人民不愿意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容,这样会造成对苗族节日文化的掠夺性开发,从而给后人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在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当地苗族民众的主观意愿,在民族文化旅游目标的制定、规划、展示、宣传等方面充分吸纳当地苗族民众的意见,变他们的被动参与角色为主动参与的主体,严防旅游文化主体的缺失,切实地将优秀的苗族节日文化保护和发展下来。
第二,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不能单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台江地方政府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既要考虑到节日文化带来的短期经济回报,同时又必须着眼于将来,注重对苗族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在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时,应当依据苗族节日文化的性质和功能,确定哪些文化类型适合于经济项目开发,哪些文化类型目前不适于经济开发,杜绝以短期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错位开发,防范单纯以“节日文化搭台、经济贸易唱戏”的做法。“只有在此前提和基础上,我们才不至于把‘民族文化’的整体性概念化简为具体的文化形式或项目,而提出哪些形式可以得到资本化的运用或哪些则不能的问题;才能在面对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时,能够提出‘发展谁,保护谁?‘’为谁发展,为谁保护?’‘谁来发展,谁来保护?’等深层的追问与思考。”相反“,如果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只是一味地单纯注重经济发展,注重自然环境保护,而忽视对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退化丧失。”台江苗族礼仪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载体,是当地苗族民众进行精神娱乐、人际交往和民族认同的方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地政府关注的则是苗族礼仪文化的经济功能,二者之间的张力直接决定了当前台江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景。
第三,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要讲究科学性和原则性。台江地方政府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时,不能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对苗族节日文化进行加工、整理和包装;不能将苗族节日文化全盘性地舞台化、艺术化、程序化,要维护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内涵,突出苗族节日文化的原生性特点,不搞千篇一律的现代文化主义。毕竟“,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失去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这不仅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多样性,也是指地域族群与地域族群之间的多样性。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
综上所述,台江地方政府在开发利用苗族节日文化时,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制定合理的行动模式和规则,而且需要在微观层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保证和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发展地方社会经济的过程中保护、传承和发展苗族节日文化,更好地发挥苗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阳华.民族文化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 吴汉男.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3] 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56.
[4] 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288.
[5] 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307.
[6] [美]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纲要[M].北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
广东博罗县自然风光秀丽迷人,人文景观瑰丽神奇,历史文化独特深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创建广东省岭南名镇名村示范县,对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休闲幸福城乡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一、打造岭南名镇名村的优势和条件优越的区位、交通和良好的人文、生态等优势...
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点依然是大部分游客的选择,但它们已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这就使得新的旅游内容和形式不断显现以满足现代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比如节庆旅游。开封结合本地的菊花资源,举办了每年为期一个月的菊花花会。生活在开封的居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素有中华文化活博物馆之称的河南,至今完整保留着包括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3000多年建都史,近7万处...
1民俗旅游文化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其特有的民俗文化与风土人情,不仅能够吸引外来消费者,也是对当地民俗文化产品的展示与传承。在自然与人文旅游景区的开发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民俗旅游具有极大的消费前景,因其独特性、可塑性强,逐渐获...
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自然风情独特,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尤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市场前景广阔,经济价值较高。据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962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
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财富,更为我国少数民族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就少数民族的宏观经济而言,旅游经济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湘西是我国土家族苗族的聚集地,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历...
自2012年十一长假期始,我国首次对小型客车(7座及以下)实施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并在随后的春节、五一、清明等假期实施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受此利好政策刺激影响,我国民众特别是有车一族踊跃自驾出行出游,纷纷选择在这些时段扎堆出行出游。在此因素的带动...
中国客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以客家文化为主导的旅游经济开发为当地居民和政府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丰富了当地文化和精神生活,使得客家文化与经济取得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由于中国人民对旅游经济的滞后认识...
1襄阳文化资源种类的分析襄阳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汉代以来,一直是郡州府治的所处地,所以至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因而襄阳成为当今比较着名的文化古城。正是存在如此雄厚的文化底蕴,才为襄阳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
一、西江苗寨发展经济的先天优势首先,西江千户苗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千米。该地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该地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