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中国梦”的概述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04-14 共762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
  【第一章】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探究引言
  【第二章】 “中国梦”的概述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探索过程
  【第四章】 “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要求和路径
  【第五章】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梦的形成与实现研究参考文献
  
   2“中国梦”概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深刻把握和真实回应。
  
  2.1“中国梦”提出的依据
  
  “中国梦”的提出,并非领导人的主观构思,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及历史依据。
  
  2.1.1“中国梦”的理论依据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用“梦”的理念来阐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这就导致一些人认为“中国梦”缺少理论依据。其实,“中国梦”始终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时刻都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为合理解释“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
  
  历史唯物主义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人及其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物质劳动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基础。它把人和人的需求以及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看成是既成的事物,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历史前进和发展的规律与动力。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及其本质,更加侧重于社会发展理论,通过对古典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唯物主义批判而得出,并把历史发展的向度指向客体,认为客观的物质生产活动始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都无法选择、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基础。
  
  当《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未被世人所熟知时,马克思就明确的指出了传统哲学缺乏物质生产的基础性根基,据此而确立了广义的、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敏锐的觉察到,物质资料生产一直会存在于整个历史过程之中,但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之上的关于哲学的反思,却是历史在当代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才会将对古典哲学的批判引渡到对社会历史自身的批判。因此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时一定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单一的对社会进行的批判,又不能片面的理解为认识社会的一种逻辑方法,而是一种辩证的逻辑形态。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历史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又需要辩证的科学逻辑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前提,主张将历史的内容还原于历史。希望结束“思想的统治”,进而明确现实和现实的人的物质活动对于历史的真正意义。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全部的历史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人的感性需要以及满足这种感性需要的持续的交往,历史最基本的感性事实以及物质条件就是“现实的人”.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历史主义的前提,继承和发展了其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主义线性认识历史的逻辑基础之上,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交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强调“从过去出发理解现在”的同时还强调“从现在出发理解过去”,一般情况下,根据事物本身的发展历程来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但是,处在历史发展中的事物也依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的逻辑来发展。由于事物发展的高级形态更能够体现事物本质,因此从事物高级形态出发更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辩证的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历史观,科学的阐释了认识历史的方法和角度。认识一种新的观念,必须依照马克思的这种历史观。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存在就有历史唯物主义性质,唯物史观认为,思想,观念和意识与人们的物质生产以及交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源于人与人之间连续的“物质联系”.人们自己生产着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意识形态自身并不存在历史,必须以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来理解人的意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①”意识不能够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而是反映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政策纲领要立足于群众的现实需要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②”“中国梦”不是虚无飘渺的空洞的口号,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饱含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康梁维新变法,到孙中山实业救国,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赢取民族独立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战略实践,无一不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记忆中。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它的具体内容,并且直观的表现为“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国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中国梦”是现实的,可以期待的。
  
  “中国梦”以群众史观为基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社会主义更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实现“中国梦”,就是谋求人民的幸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这种未来社会是没有阶级对立的,以全人类利益为根本利益的社会。“中国梦”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解放人类”思想,继而推动人的不断全面发展,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描绘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美好愿景,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环环相扣,紧密联结。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②。”“中国梦”是在中国人民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必然会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发生能动的反作用,推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前进,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中国梦”不仅仅是现阶段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指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着重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更加坚定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中国梦”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致力于构建美好的未来世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与世界密不可分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③”“中国梦”是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梦,“中国梦”将会与世界各国的梦息息相通,共同创造精彩。
  
  综上所述,“中国梦”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中国梦”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并且“中国梦”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赢得出彩人生,就依旧要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准则,让“中国梦”散发出科学理论的光芒,指导人民群众继续创造辉煌的历史。
  
  2.1.2“中国梦”的现实依据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过,现实性本身具有着深刻的必然性。马克思也指出:“以前的一切的现实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①”.他所说的现实性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之上,有着内在根据的,符合规律的以及革命性的状态,是对于现存性的超越。
  
  “中国梦”提出的现实依据,就是要探寻符合规律的内在状态。“中国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是区别于柏拉图充斥着自由和正义的“理想国之梦”,也不是欧文空想出的“新和谐公社之梦”,而是奋斗目标合理,现实基础坚实的可以实现的梦想。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②”纵观九十多年的党史,重要的分水岭主要有建党、建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建党到建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了国家统一、实现了民族独立,伟大的新纪元开辟了伟大的新事业。从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①。”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具有合理的奋斗方向,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因此也是可以期待、可以成为现实的。“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建设”到“建成”的目标的演进。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基本原理,同时由“建设”到“建成”说明我国经历几十年建设小康社会的探索,如今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理论蕴含着两个转变。其一,由“建设”到“建成”的转变说明我们行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确的大路上,具有“建成”的现实基础。其二,从“两手都要硬”到“五位一体”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更加全面。梦想变成现实,需要建立在一个个小的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之上,“两个百年”目标有了明确的时间性,就会使全国各族人民鼓足干劲,扬帆起航,“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有了充足的现实性依据。
  
  “中国梦”有着经历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道路和途径。***同志曾经深刻的指出,实现“中国梦”就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规范和内容。中国精神就是指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集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致力于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使人民群众的力量能够形成强大的历史合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必将提升“中国梦”在凝聚人民力量中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中国梦”植根于人民心中,是千百年来历史理性的继承和延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理性的要求。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百年追寻,是近代百年的一股梦想大潮,记述着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也寄予着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理性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为“中国梦”提供了现实依据。
  
  2.1.3“中国梦”的历史依据
  
  马克思指出,人类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创造历史的。继中共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提出的“中国梦”,同样有着“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中国梦”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是对中国近代奋斗求索精神的延续,是对当代价值和理想追求的升华。
  
  人类历史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态。史籍记载,中国和印度、西亚、希腊、埃及曾经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五大中心区域。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智慧的中国人创造出的文明成果,让世人敬仰。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西方列强船炮利尖,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的历史风雨交加,然而一粒梦的种子深深地扎根、静静地萌发,那就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表明,“中国梦”是历史追梦的继承和超越,并且在不断地继承和超越中得到了升华。
  
  “中国梦”承载着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汉朝唐代的盛世,从大宋的繁华到明朝的富庶;从冶铁铸剑到四大发明。汉武帝到大清帝国辽阔的疆域版图,“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以茶叶、丝绸、瓷器为代表的庞大的对外贸易量彰显着中国对于世界作出的贡献。“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彰显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幸福的盛世图景。***提出的“中国梦”,是立足于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基础之上的,是对中华文明与民族复兴的高度自信。
  
  “中国梦”承载着近代以来忍辱负重的痛苦记忆。随着大清王朝“天朝上国”梦的支离破碎,民族复兴成为了中华民族最迫切的梦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狠狠地一巴掌把大清帝国的封建生产方式打落至深深的“谷底”,中国很快落后于近代工业世界。鸦片战争,梦碎“天朝”.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致使国破山河不常在,中国自主发展的道路被阻隔。***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为了牢记苦难史,吸取沉痛教训,真正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中国梦”体现着革命志士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求索的奋斗历程。鸦片战争以后,百姓饥寒交迫,无数革命志士向旧社会、旧状况扬威呐喊,诉说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洋务派兴办实业的“自强求富梦”,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通过自上而下的的改良运动来实现救亡图存的改良派的“改良梦”;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的太平天国到义和团的《资政新篇》讲述着农民阶级关于中国何去何从的“天国梦”;再到孙中山先生的内含“三民主义”构建民国创想的“民主共和梦”.无不体现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民族的“复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进行了艰苦求索。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的“中国梦”,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不断富足,大踏步的实现着“改革富裕”的梦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在新形势下成功推进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着和谐发展的“中国梦”.
  
  ***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土壤,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立足“两个百年”具体目标,是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思想精华的高度升华和概括,是对民族复兴的高度自信,体现了最终实现“中国梦”历史逻辑。
  
  2.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中国梦”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含着历史的发展,又体现着现实的要求。
  
  2.2.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立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鸦片战争 170年以来艰苦不懈的奋斗,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一片光明。“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梦想的继续,现在我们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殷切期盼。***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所以“中国梦”的内涵必然会体现这三个方面。“中国梦”“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梦”也是有着自己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前提,而它的现实基础具有着历史的延续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主线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探索民族复兴。
  
  总之,“中国梦”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制度,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走向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意识。
  
  2.2.2“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中国梦”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的,它的提出不是空想,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植根于千年历史,特别对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振兴梦想的高度凝练与升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源泉的“中国梦”,必然会在现阶段指引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魏然前行,再创辉煌。因此,“中国梦”的特征也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性。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中国梦”,凝练的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艰难求索历程,是对农民阶级的“大同梦”、改良派的“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毛泽东的“独立富强梦”以及邓小平的“改革富裕梦”的继承、提升和凝练。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是近代史的延续,也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梦”的延续,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然而,理解“中国梦”,不仅仅要把“中国梦”定义为一个历史概念,更应该把握“中国梦”的时代性,“中国梦”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创新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虽然正确的反映了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但是如果不植根于当下时代,“中国梦”就无法引领中国人民阔步前行。因此,“中国梦”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总书记说:“理性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①。”“中国梦”在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一种愿景,愿景就带有一定的理想性,这种理想是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天国梦”、“大同梦”的修正与升华,也可以说是传统的大同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时代性的转变。“中国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在民族复兴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救亡图存和振兴民族的过程中,剔除空想追求。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也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物质条件,“两个百年”目标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现实国情,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千百年传承与求索,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集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中国梦”既是国家梦又是个人梦,个人梦和国家梦是相统一的,首先,国家梦是个人梦的保障。回眸历史,只有国家富强和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定,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因此,必须心系集体和祖国,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国家繁荣富强,才能为个人梦的实现提供机会和平台。“中国梦”表现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安定有序,生态良好,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只有这样,人民的权益才会有保障,每个人才能享受精彩的人生。其次,个人梦是国家梦的支撑。如果与个人的梦想脱节,那么国家的梦想也只能是空谈。“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无数个个人梦组成了“中国梦”.而个人追求梦想的力量也必将汇集成实现伟大“中国梦”不竭的中国力量。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中国梦”植根于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来源于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处处显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理想,形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镌刻着中国苦难史和不屈不挠的抗争史,这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永不磨灭的记忆和共有的高尚民族情怀。由于历史传统和思维模式差异,“中国梦”有着独特的民族印记,进而在利益诉求、价值归宿、文化理念等各个方面区别于世界他国梦。但是,“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也和世界人民的梦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外部平台,并且还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文明成果,“中国梦”与世界的梦是统一的。“中国梦”不仅仅是自己发展的梦,更是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梦论文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