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8-26 共1143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解析。

  生态文明产生于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认知与创造,为了达到人类和生态环境间的良性发展而付出的努力。历史经验证明:生态环境的兴衰决定着人类文明创建的成败。达到人类和生态间健康发展的目标,创建自然文明不但是我国人民持之以恒的追求,而且是我国中央政府制定的一项国家政策。

  国际上的专门性研究组织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两个定义,一个将其释为"ecologicalcivilization";另一个是"conservation culture".被世界上统一认同的定义为"ecological civilization",其不但包含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内容,并且包含了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conservation culture"却只能阐释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内容。

  有关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定义,很多学术人员站在多种角度给以了阐述。站在自然文明的角度来阐述,大致分为三个论点:

  第一个论点是:"自然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创造现实世界的时候,能够积极保护其不被破坏,完善与促进人类与生态的联系,创建健康的生态环境后获取的物质和文明两种整体性成果。"这展现了生态文明属于在工业文明以后的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同一状态的文明,是人们在营造自然环境、完成自然健康进展过程里的总括,是人们生活与进步的本质,也就是注重健康的自然环境的文明,需要人们遵循生态规则,优待与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个论点是:自然文明是"将国民经济进展和自然资源整合,也就是创建人类和生态互相和谐进步的新兴文明。"其体现了人们在创造现实世界的实际过程中,一定要将人与自然为根本性的方向,达到自然环境和满足人们需求相一致的目标,遵循自然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经济富足与环境健康的文明。

  第三个论点是:需要生态环境机制健康运转,社会各界之间的联系要健康有序,满足人们的所有社会行为不但可以达到人类和生态环境健康推进的目的,而且可以达到人们在物质、精神、自然环境方面和谐的目标,它的努力方向是人类和生态、人类之间健康有序的进步。

  站在狭义的角度上分析,自然生态文明属于社会文明的主要构成元素,其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三个层面相互呼应。物质文明着重体现在物质生产与人类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上;政治文明被定义人们对政治概念的促进与政治体制的日趋健全;精神文明指的是精神产物与精神需求的不断被实现与提升;自然文明则阐述的是人们为了达到与生态健康有序共同进步的目标所追逐努力的过程,着重体现在人类自然认知的成熟、自然机制的健全与自然环境的完善等等。

  站在广义的角度上分析,生态文明属于文明里其中一类。以人们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上来看,人类历史大致上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现阶段尚处于从传统的工业时期转向现代化生态文明的阶段。依照各个阶段的中心产业来讲文明的种类给予分类,着重是为了将它进行区分。工业文明指的是以工业为中心的文明状态,自然文明指的是以自然为中心产业的文明状态,它的产生是在人类发展(包含中国共产党)对分析传统工业文明矛盾的前提下去创建的一类文明状态,不但要将传统的产业框架、发展方式以及销售框架的修整,并且延生到极致、理念等各种因素间的整体性创新。

  生态自然属于逐渐前行的历史过程。其内在本质也逐渐趋于多样化,想要更加完整的掌握自然生态文明的进展,人类应该加深对其的认知并且掌握自然生态的基本性质。

  生态自然包含如下三个重要性质:

  一是公平性属于自然生态文明最基本的性质。在纷杂的自然环境里,人类和其他物种是均衡全部生态系统稳固与完整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自然文明进步是对工业文明在前行的历程中不公正因素的抵消:二是消除人类和生态间的不均衡,各个民族、种族间的不公平。工业文明的创建时小部分发达国家压榨大部分国家为基础的。这些发达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寻求霸权方略,为了保障自己国家的权益,创建极其不平衡的世界性经济准则。在自然文明阶段,对民族国家的产生与进步的认知属于一个全局性活动,任何一个民族的产生及进步都要依赖其他民族的产生于进步而进行,所以人类是属于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三,在各个国家内部,自然文明主要体现的是整个社会都必须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的改造付出相应的努力,与此同时获得相应的享受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地位。

  第二,多样化共存属于生态文明的一个内部本质。各个物种间不但互相依存,并且相互约束影响,这种状态可以让完整的生态机制持久的稳固下去,而不是因其中一个物种的过量拓展而致使别的物种濒临绝迹。掌握此类自然规则对人类自然文明前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前行的历程中,人们不应该只盲目的寻求过量发展,以至于别的物种的绝迹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们要有计划分步骤的控制人口数量,维持生物物种的丰富性,保障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第三,可持续利用属于自然生态里最显要的本质。生态环境稳固发展便是其内在的循环本质。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链里,组成的物种循环再生系统里绝不会有"废物"的说法。人类自然生态文明进步框架的构筑一定要依照循环再生的系统来完成。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与当前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这一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人类的自然环境问题早已变成现今社会进展过程中的重要攻坚难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景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及破坏是相应的,其产生的环境破坏现象不大。可是进入工业转型时期以后,生产力突飞猛进,人们对生态进行大范围的使用,自然环境遭受了重大的毁坏。工业文明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毁坏生态与对资源的耗损为代价进行的,也就是凭借对资源的过度耗损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且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极大地污染。此种"大肆生产、大肆消耗、大肆消费的状态与模式,"通常被定义为不可持续的进展方式。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清晰的说明:

  "劳动的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这体现了工业文明的经济进展方式在某种范围内都以自然生态的牺牲与耗损资源为前提来取得财富和促进人类进步,这便极大的损坏了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性,换句话说,便是这样的方式早已不符合现今人类的进步,更不要说去科学的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然而环顾较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能够清晰的发现,发达国家取得的物质增长基本全是以对生态环境的毁坏作为牺牲的。一方面较发达国家传统的经营方式,从原材料到商品再到废弃品,属于不可持续使用的生产流程。其以物质主义为根本,体现出较高的消费特色,以提升经济水平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另一个方面,较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与区域对经济进步的需求,当他们获得民族独立以后,全都开始模仿发达国家及区域的财富增长方式。可是事实说明,较发达国家的财富增长方式无法被模仿,主要是因为不但缺少充足的自然资源来完成高耗损的生产模式,而且缺少充足的环境空间来承受全部高污染的增长模式。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中国的经济增长尚处于以耗损为主要手段的时期,因为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技术更新之后,监管能力不高,一方面生态环境遭到大量破坏,另一方面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不高,资源消耗现象严重。

  土地属于珍贵的生态资源,是人们得以生存及进步的基本。当人口数量不断扩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却逐渐成为稀缺的自然资源。中国目前人口接近 14 亿,之后将近 10年内还会持续扩张,是否有充足的土地资源生产粮食,保障人们温饱问题,是中国将来能否发展的关键。中国属于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同样是每人平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

  当人口数量持续扩张,城市、交通、水电等领域的创建都离不开对土地的需求,并且因为对土地缺少科学合理的使用,致使中国原本就较少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从 1978 年到 1995 年间,大部分出于占用等因素,耕地面积每年平均减少将近 80 公顷。中国现阶段早已有将近一半的省市出现每人耕地面积不到一亩,粮食供给难的现象。保障耕地面的与城市开发、工业及其各个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难题,是一个新时期内较难解决的问题。最急需解决的还不只是掌控耕地的占用率,对土地造成危害的还包括生态环境上的问题。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中因耕地的占有率提高致使农用田面积降低而出现了自然环境问题,也属于全球较难解决的问题,这在发展中的国家格外明显。因为人口增长率提高,加之对自然生态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自然链明显失去平衡性。比如大面积树木遭到砍伐、大肆的在草原开展养殖业等,为了各种工程项目建设及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而破坏生态绿化带等,这些现象都导致了水土的大面积流失,许多泥沙因此流入湖泊、江河,致使水源受到污染,淤积现象严重,流动空间减少,以至于引发洪水灾害,旱灾等,因为这些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损失无法估算。而水利与贫瘠是相互影响的,但凡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区域,其经济都较为贫困。地处我国西北部的区域,尤其以黄土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布满山坡丘陵,那里的农用田都分布在山坡上,水土大面积流失,当地居民收入低,生活贫瘠。地处于西南部的区域,大量山坡被开发出来用于农耕,因为降水量高,尤其是强降水量较高,部分山坡表面的土层早已流失。因为人类行为致使土地沙漠化与荒漠化严重,通常都是过量砍伐树木、过量开发草原导致的。因为人口数量的逐年增长,加之生态自然链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草原破坏率早已超过 56.6%,耕地破坏率在 40%以上,自然树林与人工树林遭受了重大破坏,受威胁的面积达 10 余万工勤,而且早已呈现出大量退化与灭绝的迹象。到 20 世纪 20 年以来,沙尘暴频频出现,使本地与邻近区域遭受了重大损失,其本质上的问题便是土壤表层被损坏、土壤退化、沙化。

  近几年来,人口总数不断增长,加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水力资源被过度耗损。此外,因为人们过度开采树林、破坏绿化带以至于水土被大面积流失以及污染,这些都促使水资源的缺乏。还有,农业种养殖业使用的化学残留物、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垃圾以及对地下水源的破坏,也变成极为严重的难题。因为许多的工厂缺少废水处理设备加之他们为了减少运营成本,排污设施形同虚设。除了上述情况,还有在农业种养殖业中产生的化学有害元素对水资源的污染也比比皆是,这些被污染过的水源又间接地影响了人类的饮用水,比如,饮用水里具有的有机元素、重金属元素等的增加,使得癌症、畸形、人体早期衰竭等现象出现。综上所述,水资源的污染不但会对水利环境产生危害,还会对人类健康也产生危害。

  大自然是人类社会生产原料和生活原料的天然来源,同时也维系着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空间相对均衡的功能。由于社会生存需求和人类生活需要不断增多,人们开始不正当的开采大量的自然资源去发展工业来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由于大范围的树林被砍伐、大范围的丛林被破坏、居民总数在不断增加等因素,导致大规模的丛林和草地惨重毁坏。中国是一个拥有着辽阔草地的大国,基于人们过多的滥砍滥伐破换环境的现象,现在大多数草原远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实力。

  (二)能源日益匮乏。

  能量材料的开发是工业发展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人员对地下能源储藏勘探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从中得到,我国的地下能量资源数量非常庞大,我国具有丰厚的原料储藏,煤量占主要比例。二零零六年我国的煤量总值达到一万亿吨左右,尚未进行开采的煤炭资源占全球煤炭总量的十分之一还要多,在全球排名中名列前三。研究发现,我国的煤油、清洁能源储备比较少,岩石、瓦斯等资源储备相对较多,并且我国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也十分充足。每年我国水力发电站产生电能达到六点多亿度电,有待开发的发电总值为一点七亿度,等同于全球发电资源的百分之十二,排名第一位。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拥有十三亿多得人口,人口相对庞大,每个人的平均能源占有量是很低的,处于全球排列的低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电能的平均占有量处于全球能源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煤油、清洁能源每人分配的数量占全球人均标准的百分之六点六。土地耕作数量低于全球平均值的百分之三十,限制了植物燃料的研发。

  全国资源蕴藏地区相对辽阔,有些地区非常匮乏,而有些地区资源肥厚,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在我国北方地区是煤炭分布的主要产区,南方地区河流分布广泛是我国水力发电的主要发展区,而清洁能源分布在地域辽阔的中部和沿海地区。我国首要的资源耗费区是靠海地区的滨海城市,材料产地与耗费区相距甚远,维持长时间的资源补给和平衡两地资源不均成为我国一直在逐渐完成的任务。另外,能源开拓有很大的困难需要克服。同全球很多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能源开发技术和设备较落后,大多数能源开发需要利用工人进入地下操作,很少数具备地面上开发的技术。煤油和天然气能源储藏地区结构繁杂、地层深厚,需要更多的科技研究开采工作。尚未开拓的水能能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陡峭峡谷之中,距离匮乏区域甚远,开采困难和费用很多。罕见的能源勘探较少,资金收益不好,市场价格低廉。

  (三)生态物种遭到破坏。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有不同的生物体系,在大自然中我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圈,我们每个物种都是上面的重要一环,如果在这个圈中的其中一环遭遇破坏,那么,这个圈的完整性也就遭到了破坏。新世纪以来,我们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巨大改进,世界的政治环境也相对稳定,所以人口规模得以不断扩大,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对需求造成影响,那么人类就会从大自然中找寻所需,以满足自身需求,人类活动已经致使自然界中的原有生物数目和类目不断减小。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人民群众活动范围不断增长,致使我们的动植物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很多珍稀物种都遭到了灭绝。同时,还有不法人员对珍稀物种进行猎杀供人们食用,这也是珍稀物种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我们国家大熊猫是国宝,很多人就认为它是我们国家最稀少的动物了,其实不是,在青海地区,有一种名叫雪豹的动物实则数量更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来自美国的专家对青海雪豹所在地进行了研究,在为期三个月的野外找寻中,他一无所获。但是偶然机会,在一个贩卖毛质品的农户家中,则发现了多张雪豹皮,这令他十分震惊。虽然我国严厉打击各类捕杀动物的行为,但是仍然有少数人不顾国家法律尊严,屡次越线。不仅如此,猎杀动物的人员也极其凶残,他们不仅杀害动物,更是目无法律对官员造成杀害,索南达杰便是惨遭杀害的官员之一。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不足。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这是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因为发达国家走过了只重视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老路,其所承受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国家进行发展时,我们必须首先预估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此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开发。如果我们的国家经济想长期稳定发展,人民的生活能从发展中得到巨大收益,那么保护环境所需要采用的技术和工具,我们就需要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不忘对生态的平衡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给子孙后代造成困扰,我们才能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了巨大红利时也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好。当然了,如果说为了生态保护我们就放弃了经济发展,或是只要能是经济发展,那环境生态我们就不进行考虑,这都是不正确的、片面的看法。

  1.只顾眼前利益的错误做法。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活的便捷程度,所以,在进行经济发展时我们忽略了人为因素对生态自然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的思想里还没有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概念。所以每一次在发展中,人们都争先恐后进入到利润较高的开发活动中,这就给我们的生态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破坏。尤其在地方,只看重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而忽视了维持生态稳定在国家长期发展活动中所占的重要作用,这给我们的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短期内是无法使其恢复原有模样的,甚至不可能重新恢复。在地方,有些政府依靠自己辖区内的资源来进行大规模的、无规划的挖掘,给有限的资源原有生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2.盲目追求"高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面实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走过错误的路线方针,例如"大跃进"等,给国家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其原因是因为过分地关注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基础不够稳定,没有重视发展的效益,尤其是没有注意到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从而导致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带来的隐性经济损失数目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比较难于治理,并且对于国民的影响是很持久的。

  3.不正确资源理念造成不顾环境承受能力的掠夺式开发。

  大部分人从小就被灌输中国国土面积很大、资源丰富的思想,造成了大家对我国的个人平均资源匮乏实情的忽视,此外还受一些关于资源的不正确观点与经济方针的影响,造成了生态保护意识的淡薄,国内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规划都没有考虑到该方面,因此产生了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战略与过分开采资源的不正确做法。很多企业、机构与个体户只是一味的最求利益最大化从而增加资源的开采程度,并没有顾及到生态环境的维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导致环境污染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国民的错误理念,体现在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带来的资源压力。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无非是生产者或消费者,但后者却是主要的。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然而人作为消费者的角色,消耗着自然资源及社会财富确实整个生命过程。

  人之于自然的关系类似于鱼之于水的关系。为了适应地球的生存,人类开始不断的利用地球上的各种可用资源。在我国面临着这样一个现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国以后,人口在数量上实现了突飞增长,与此同时资源在总储存量上不断的减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国时,国内人口仅有五亿左右。到八十年代初时,人口数量就已增加到十亿左右,随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对人口进行了一定的控制才使得目前人口约 13 亿左右。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 20 年,我国人口有望突破 15 亿大关,而处于我国人口数量的顶峰状态。不可否认,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大。我国人口虽在增加,可耕地却在不断地缩小,那么如何保证全国人民的粮食需求。那就是砍伐林地、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在此以黄土高原进行说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总人口约为三千七百万,人均耕地面积约为 0.35 公顷;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人口数量约为七千三百万,人均耕地面积约为 0.16 公顷;短短二十余年时间人口总数竟然翻了一番,而人均耕地面积却缩小了一半多。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开始了伐林开荒,开垦耕地。在我国历史上最困难的三年里,仅陕西、甘肃、山西就开垦出了约 67 万公顷的荒地。至于在开荒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资源等问题对后来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大。

  由于科学的进步,一些化学类商品也跟着产生,使得人们开始运用这些化学产品来增加粮食的收成,对农作物施用化学肥料和喷洒农药。的确采取这样的生产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使用粮食的产量得到提高。施用化学药物会能挽救粮食产量不高的现状,可是化学药物和化学肥料的施用不能过量,不然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会破坏环境。

  如今大面积的土地因为长期被化学肥料的侵蚀,土壤不再肥沃,进而使得化学肥料也丧失了其施用效果,氮肥的施入植物能利用的很少,很多都只是被覆盖在土壤的表层,要是遇上大于,就会被冲进附近的江河里,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所喷洒的药物如果还留在田地里,深入到作物里面,要是人活着其他动物吃了,根据食物链的推理,会对这些生命造成严重的伤害。农药大量滞留在作物里面,还有其长时间的被施用到土壤里,使得农产品的药物含量大,甚至超过了制定的标准,这样会给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所以最近几年中国的饰品频频出现问题,这一问题甚至危害到了人的生命和破坏了市场的秩序严重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当今社会普遍的问题还是人口问题,人民的素质水平偏低、人口不断向老龄化发展。种种的问题最终都会威胁到舌苔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受到阻碍。

  (三)粗放型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的形式。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使生态不平衡的一个原因。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投资大、产量少,资源使用量大,使得资源的提供紧张,从而加大了环境的压力。还有其落后的管理方法加上技术含量低,使得生态遭到严重的威胁。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其实多少都有出现在各行各业中,其主要特点是,发展仅仅强调生产的速度和产量,而不重视其品质的保证,还提倡"亡羊补牢"的做法。这样肯定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例如水土流失、生态不稳定、物种多样性丢失等等。

  在工业的生产过程中,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能源的浪费,有些企业的能源使用率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所承受的范围。我国能源使用率不到 5%,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再看设备的使用效率,一般发达国家会在 35%以上,工业锅炉则更高。但是我国只在 30%左右,甚至还逼到 20%.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一直都是提倡并且使用的大面积刚爱的方法,使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出现水源匮乏等问题,土壤的肥沃程度不断下降,水的富营养化形象加剧,还有地下水资源的随意开发造成了地下层水源断层。黄河水使用率也不够,绝大部分被拿来进行农业发展,黄河的断流和黄河水被过度使用是分不开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还包含了胡乱开采土地和肆意的施用化肥和药物,所以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

  我国的林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尤其是木材方面,其消费水平比以前有所增长,木材的采伐已经严重超出计划的范围。根据我国林木资源消耗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林木的消耗量比 1993 和 1994 年的采伐额超出 3400 万立方米和 3140 万立方米。云南的林木采伐量已达 700 多万立方米,江西已达 280 万立方米,其他各地在超额采伐方面也是比较严重的。畜牧业方面,主要突出在我国内蒙古、西藏及新疆这些草原区上,因为牲畜严重超载致使草场严重退化。据相关调查表示,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退化方面的面积是整个内蒙古草原面积的 36%左右,严重退化的草地已经达到 20%,沙地将会很快地代替已经退化的草地,整个草原将荒漠化。

  (四)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根据调查可知,中国的城镇人口在改革开放后增长到了将近 5 亿。截止到 2004 年,城市数量在中国已经有了将近 500 个,而城市人口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全国已经有 20个城市达到 400 万以上的人口,而人口在 200-400 万的城市已经将近 22 个。斯蒂格利茨是诺贝尔经济学的获奖者,他认为,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对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可是与发达国家作对,国内在城市化建设有着下述特征:

  1.政府对城市化建设进行干预。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政府部门开始对城市建设进行直接干预,指导城市化进程工作的开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方的政府推动下,以过快的速度发展,致使城市化进程呈现出畸形的发展状态。依据世界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看,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与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化以及城市政治文化的发展相匹配。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历的时长基本都在 50 年以上,有的还达到 100 年。但相对于中国,中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才 60 多年,改革开放至今才 30 多年,城市化的历程在中国发展中经历的时间几乎才 20 多年。但很多城市在这典型的城市"大跃进"里纷纷打出标语,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开始"放卫星",要在多少年内赶上世界顶级的城市,实现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从侧面上也突出中国在盲目地追求城市化发展,而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相背离的城市化发展,其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及配套设施方面的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已经由于对人和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不重视而引起了很多严重的环境问题。

  2.规模扩展式的中国化城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中国房价问题不仅是人们的焦点问题,更会对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不良的影响。可是这种胡乱的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的高房价有着密切的联系。胡乱城市化亦映射着一些地方官员只注重"土地财政"与表面现象,地方上的政府凭藉土地换取大量的金钱,这是依靠"土地财政"来促进国内 GDP 的上涨。这种思维方式,促进了国内规模巨大的"造城运动"的形成,地方上很多建设工程,还些竟是没有实施合理化的勘察规划就进行开工,一些城市建设项目根本就没有把资源、环境等因素归纳到它综合思考的范畴当中,这种不顾生态环境是否能够承受的措式绝对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因为粗略地对城市实行扩张,而没有考虑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城市居民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城市里面设施的完善。这也造成城市的精神文化以物质文化不协调的后果,这会给社会、生态造成各种种样的困扰。

  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城市胡乱扩张,城市人口盲目上涨,这会使现代城市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早上一醒来,人们就能够感受到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现"垃圾围城"这一种状况。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咐近的农村、效区开始出现了城市污染这种状况,这就导致了新的污染出现,目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困境,大部分的生态现状,其它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当中都经过,所以目前农村与城市的生态问题不仅复杂化而且还多样化。

  (五)不合理的消费方式。

  1.消费方式不够理性。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人类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要正确掌握好事物的"度",凡是越过"度"界限有关规定而落实的措施,就一定会产生坏的影响。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让人类自身的物质文化得到满足,不仅能够使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能够人的发展得到提高。可是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消费主义不断深入人心,国内居民在消费当中普遍存在消费过度这一种状况。在物质消费上,越来越讲究讲排场、摆阔气。这种过度消费现象通常都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月光族"、"用今天的钱园明天的梦".并且,为了满足这种消费的要求,市场上有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一次性消费物品销售,这种一次性消费品开始慢慢地充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最令人害怕的是人们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认可,这种一次性消费方式带来的可怕后果是产生越来越多无法处理的垃圾以及给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2.我国目前最突出的普遍现象就是野蛮式消费。

  它的定义是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消费欲望,而发疯般地剥削自然界。人们残酷地把动物杀死,并把它们身上的皮毛加工制造成昂贵的衣服,为了品偿野味,一些珍贵的野生动物便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在人们血腥的残杀下,越来越稀有动植物在这个世上消失。

  据相关信息表明,现在全球上每一天都会有 75 个动物物种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些物种的灭亡通常是栖息地受到损坏以及生态环境不断受恶经而导致的,可是生物学家的观点却是这样的三分之一的频临物种是因为人类的贸易活动而捕杀的。并且,野蛮性消费会给人们的消费带来负面的影响。目前,不同种类的流行病正在侵袭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野蛮行径最好的打击。

  (六)生态保护法制存在不足。

  法制的健全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的重要保障,环境法制建设对于环境管理来讲是有力的措施。现在,我国的法规、法律在生态环境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既不能够解决实际管理的问题,还是客观上破坏环境的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我国修订了相关的环境法律,可是这些法律针对的角度不一,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生态法律模式,这就不能够很好地保证生态环境。尤其是每一套法律只侧重于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因素,并没有把部分自然要然与环境的整体性相到相成的联系归纳到它考虑的范畴当中,所以这虽然开发了一种类型的资源却导致了另外一些资源,这会给生态环境资源的整体带来恶化。现在国家暂时还没有一套全面的环境保法律。并且,从落实生态执法层面来讲,还屡屡出现有法不依、执法松懈的状况,这亦使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一些地方经常发生依靠罚款来取代执法的情况,这会给执法的监管以及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