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7-03-03 共1181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3.1 毛泽东时期--开始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组成的,我们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前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缔造了庞大的资产,同时也使社会步入了工业文明时期。

  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的巨大进展,引导着我国社会建设稳步向前。我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信心,带领全国人民在经历了二十八年的艰辛斗争后,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功,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我国在步入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之后,面对艰难困苦的风貌,我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想要改变当前贫困的风貌,想要发展当下落后的社会经济,就务必要进入工业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然而共产党在多年的战斗中只增长了斗争阅历,对如何发展好国家经济却没有十足的把握。

  于是毛泽东同志在此时提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同时也指明:"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这一思想观念的提出不仅激励了人们干活的劲头,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时需要大范围进行经济发展时期,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战天斗地的观念,不仅违背了自然客观规律,也阻碍了我国的生产和进展。社论《今年夏季丰收说明了什么》中指出,依据我们的粮食需求量,我们可以生产出我们需要的量产。紧接着就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标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出现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极大的损害了农业生产发展。正值此时,大跃进运动也悄然兴起。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号召全国人民加倍努力,生产出比上一年度翻倍的钢产量,这一举措不仅没有为加快经济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对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毛泽东作为探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路线的前驱者,指出"在与自然界作斗争方面,我们的第一个先生是苏联,我们首先要学习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尽管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仅仅是单纯的寻求科学技术对工业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要求我们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也仅仅是研习发达国家如何与自然界作抗争,完全忽略了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如果过度的破环生态环境只会和我们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最终毛泽东所领导的"大跃进"运动以宣布失败而落下帷幕。事实证明,毛泽东所领导的国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需要密切的配合,只有深刻的意识到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并且良好的应用规律,这样才可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毛泽东在学习西方与天斗的观念时,完全没有重视我国前人遵循的人与天和的观念。

  3.2 邓小平时期--开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毛泽东时代战天斗地的生态观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面对中国的特定国情和时代变迁的新局势、新任务,以邓小平同志为党中央团体的第二代领导团体在归纳和概括了毛泽东发展经历的训诫基础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指出要想实现好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要走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化战略道路,这是对毛泽东生态环境理论思想更好的承袭和发扬。此时此刻,邓小平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举措,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书写了新篇章。

  3.2.1 把保护环境纳入国家经济策略。

  长久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忽略了对环境问题的保护,为此造成了经济建设发展迅速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尖锐矛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已经遭遇到惨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变成阻碍社会经济建设进展中的不容忽视的难题。在社会生产建设进展中我们该如何解决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联?对此,邓小平同志道出,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不能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国当下的社会生产力,要时刻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阅历,稳妥的把握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中也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经济管理的轨道中去".这就向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机关提出首要要求,采用各种举措方法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国家社会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上。由此可见,将防治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策略,我们必须要予以高度正视。

  3.2.2 首次指出环境保护要使用科学技术。

  邓小平同志特别看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使党和国家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备推动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一文中着重指出,把科学技术当作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措施,就理应把保护环境工作做好,势必要强化对环境科学的探究。同时国务院针对保护环境工作所作出的决定中也指出,环境科学是新兴的科学领域,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就要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开展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经济政策技术的研究。邓小平在同国家各部门责任人讲话时提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要靠科学,并强调科学技术不应该只是运用到经济建设上,而是要运用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上,其中也应当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3.2.3 基于保护环境制定法律条例。

  邓小平领导党中央同志在保护环境工作的进程中,指出不仅要重视使用科学技术手段,甚至他还建议利用法制手段。邓小平曾经强调,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必须要采用一些强制手段,为此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靠法制。在 1978 年的指导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由此可见,加快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不仅要尽快制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同时还要做到严苛执法、严厉执法,从而保证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稳步前进。

  3.2.4 组织民众义务植树保护生态平衡。

  基于我国生态环境受到剧烈的毁坏,邓小平同志提出要组织民众义务植树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曾在 1981 年间,四川省因在上游山区过渡毁林开荒和过量采伐森林,导致生态严重平衡,出现重大自然灾害,这场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灾难。因而,邓小平同志提出保护生态文明就要少砍树,甚至应该向民众提出倡议,组织民众进行义务植树。同时,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植树造林这项活动希望可以一直持续干下去。在邓小平同志的提倡下,国家在全国人大代表会上议定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决议》。

  邓小平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提出全民植树的倡议,以此来加快推动改善生态环境糟糕的现状。邓小平同志指出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美化祖国的重要举措,植树造林这项活动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也有利于造福后代子孙。因此这一举措我们应该要持续百年,甚至是千年,更要千秋万代的传承下来。

  3.3 江泽民时期--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在世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全球背景下,以江泽民同志为中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认为,要想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持续前行,就务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放在同等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创造出一条同我国基本国情相恰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恰是基于对国家建设清晰的领会,生态文明在一场强烈的社会改革中孕育而生。

  3.3.1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间,世界联合国发展委员会在全球生态环境严峻的的局势下郑重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个思想的出现,为国际社会带来强烈的震撼。江泽民同志作为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党的新的领导人,主动踊跃的吸取和学习了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的先进思想观念,同时根据我国现阶段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实情,明确指出了我国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议程》一文立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与人口、环境的整体关联,为我们指出我国坚持不懈的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是实现我国自身健康发展的唯一道路,国家唯有始终不渝的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根本思想引导,才可以使我们国家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建设同步向前,就务必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定不移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 1997 年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党代会上,就如何准确解决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上,江泽民同志多次着重提出,我们现在的发展绝不能再像旧时的西方一样,毫无顾忌的掠夺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再多的资源也会有枯竭的一天。对此应该切身认识到资源欠缺的重要性。而且他也指出,现如今的生态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生产生活,如若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旦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那么社会经济也就不可以再健康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务必要把人口节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放在相同的高度上,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3.3.2 保护生态环境等于保护生产力。

  在全国环保会上,江泽民清晰的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江泽民以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高度上,向我们指明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在 2001 年,又对这一论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家园,如果破环自然环境就是破环生产力,改善自然环境就是促进生产力。我国绝不能再重蹈覆辙,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健康之路。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遵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理念,准确清晰的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关联系,推动人与自然的持续性发展。

  3.3.3 增强环境教育及提升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当代社会作为权衡社会进步和文明水平的首要指标,因此加强环境教育迫在眉睫。《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文中强调,增强环境教育,提升全社会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中国改善环境质量的良策之一,这足以证明党中央深刻意识到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要性。同时也强调指出加倍宣传环境教育,努力提升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江泽民同志强调的增强环境教育,旨在要强化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只有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让人民大众在主观意识上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增添强大的动力。

  3.3.4 巩固法制建设。

  邓小平同志在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方面指出要实施法律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此,江泽民同志在汲取与借鉴了上一代领导人正确理念的基底上,着重提出,我国要坚持不懈的增强、巩固生态文明法律建设,更要大力推动关于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强度。

  在立法方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对现行的环保法实施进程中出现的相关难题进行细致严谨的分析归纳,并在分析归纳的基底上要求对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与准则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完备。江泽民在环保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近年来,自然环境在法制建设方面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为此我国更要坚持不懈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机制下加快完备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为强化环境保护工作供应强大的法律手段。

  我们不仅仅要完善好立法层面的事项,同时更要在法律法规的实践执法进程中时刻遵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严格法律思想。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做出修正,条款中对毁坏环境自然资源方面补充了犯罪条款,将严格按照违法犯罪行径追究那些无视生态环境并对环境酿成惨重后果的人的刑事责任。就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揭幕式上李鹏着重指出,层层政府机关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在保护环境的行政执法进程中要做到严格执法,坚决依靠法律法规来引导、推进和保障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3.3.5 推动科技进步,提倡环保产业。

  生态环境问题与日俱增,江泽民同志非常清晰的意识到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准确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也五次三番的着重指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科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协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也提出首要要求,我们要通过应用现代科技技术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革,为了能将特有的传统产业逐渐从要依靠扩大外延增长向依靠强化内涵为主要增长方向改变,与此同时更要创建减排节能、节能减耗、开源节流的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

  江泽民同志所领导的党中央团体,在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内涵指引下,在毛泽东及邓小平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创建与开发的根基上,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更加成熟的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更加详细全面的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策略方法,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念发展的伟大事业。

  3.4 胡锦涛时期--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概念。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扩大了对能源资源的过渡损耗,以致一度迫使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濒临新的重重不断的挑战。胡锦涛同志作为新一代的党的核心集体,驻足于社会发展全新的社情、国情,基于此根基上,他道出我国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并就此促成拥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见解、新理念。

  3.4.1 着重指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国际国内的生态环境局势出现了巨大的改变,胡锦涛总书记对国际形势和世界进展趋势进行了合理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 03 年 4 月南下考察工作时,就当时的环境,总书记初次指出"科学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社会进步战略思想。紧接着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被锁定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理念。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会议上,科学发展观也正式写入党的章程。"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我们党通过审时度势,精确掌握全球经济进展趋向,深切剖析我国在现阶段的基本特性的根源上指出的重要战略理念,同时也是我党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科学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更好的指引我国在详尽的社会实践进程中体会归纳概括出的伟大科学理论成就。"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更体现成熟的理论观念,是我们长期保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引导目标,它的出现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着重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要使人类的生存生活质量有所改观,把人放在了相对核心的位置上,这一举措突破了传统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摒弃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私见。其次,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进程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运动,它是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个文明整体增长的历程,同时要切实保障所有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必须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只有这样它才可以持续追寻社会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互相融洽的永久进步。最后,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根本方式。当今我国面临的最首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而统筹兼顾就为我国能够准确领会与实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指出明确的目标。

  3.4.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长久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日益下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不断尖锐。社会变革以来,国家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渐渐显现出来,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极度匮乏,甚至严重毁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即使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经济增长的背面却是远远达不到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充裕的展现科学技术的引导和带头功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要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度,以此来搞好社会主义生态环境的建设。

  胡锦涛同志曾在工作座谈会中强调,大力强化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的着力点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增强我国的自主研发实力,真正做到节能减排、节源开流,同时也要抬高我国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率。努力步入一条高科技、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的新型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共生,推动社会经济模式的持续进步。

  3.4.3 建立和谐社会。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社会繁荣步入转型期阶段,也开始面对复杂的机缘和挑战。

  针对这次的机缘与挑战,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着重指出我国要加快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胡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指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不光是对我国现有的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功效,同时也充裕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理论涵义。我国的和谐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要落实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进步,同样也要求我们要落实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生。

  3.4.4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在每届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最早一次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汇报中,在十七大汇报中第一次准确指出"生态文明"这个词,而真正的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来谈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汇报中独立成章所体现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汇报是最早蕴含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党的十六大汇报中指出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就要不断加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力,让自然生态环境获得明显改观,自然资源可利用率比同期明显提升,以此来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全社会向社会经济进步、人民生活富饶、生态环境杰出的文明路线上挺进。由此可见,此时的生态文明思想已有雏形,但还没有提出这个词汇。

  十七大的召开,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了根基,并对其做出明确叙述。十七大汇报中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汇报中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视为我国全面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之一,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越来越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见我党不光在汇报中非常清晰的指出"生态文明"这个科学概念,同时也是我党以站在国家的高度来为国家谋求长远经济发展,更快、更好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思想建设观念做出高度的归纳总结。报告中独立成一章的第八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针对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的高度归纳概括,这不单单是对历届领导人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的概括与升华,也更是为我国在社会发展内持续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性引导。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汇报中着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所以,我们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会议上将"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当作特定章节提出来,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观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也将其提升到创建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格局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层度。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地位的抬升,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3.5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大会之后,我国在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层面采用了一些强劲的举措,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整体的生态环境态势仍不理想,甚至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013 年我国遭遇了史上最严重、最可怕的雾霾天气,大面积、高浓度集中爆发的雾霾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告,雾霾已成为国人的"心肺大患".对此,***总书记着重指出我们要更加清晰准确的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所带来的艰难性和迫切性,也应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加快推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要性。时刻做到以对人民大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治理好、建设好,带领群众努力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大力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因此,大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3.5.1 实现和谐生态关乎公平与民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现在建设的生态文明,不是要我们放弃工业文明的成果,回到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一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即是民生,也是民意。***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同时习总书记也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因此,在保护环境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

  ***总书记也向世界阐明,我国势必会遵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文明理念,坚持不懈地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同全球各国深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的同世界各国友好携手,以此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生产环境,共创生态文明美好地球家园,3.5.2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总书记着重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的阐述,深刻地为我们表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精确揭示了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准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这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继承。

  从人类社会开始发展进入到工业社会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就逐渐演变成为一对矛盾。现如今的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过程,而传统社会工业的飞速发展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前位,但与此同时,许多地方、领域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们以毫无节制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是可谓发达国家需要一两百年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在我国却只用了 30 多年就集中显现出来,可见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否则资源生态环境将难以支撑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也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进展。***同志强调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我们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正因为此,他提出要求,"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此来克服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所对立的传统思维,同时更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真真切切的转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3.5.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同志在浙江视察工作期间,就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多方面重要的论述,他指出,要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创新和发展理念,放置于现代文明社会根基的主要地位中,揭示了现代化社会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规律。

  ***同志指出: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得不断提高,单纯的强调经济增长并不等于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也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它不能代表社会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应当知道,国家大力提倡要以人为本,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损坏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若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旦不适合人类健康发展,试问还有谁能够做到安居乐业,那么和谐社会又将从何谈起?

  为此,***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不注重生态环境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企业是毫无希望的企业,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公民同样也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因此,他坚定的表示: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一定要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有办法向后人交代。因为,你善待了环境,环境同样会善待于你;如若你污染了环境,环境有朝一日总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就是自然界所特有的客观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显现的。

  所以,***总书记向我们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独具匠心地通过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更详尽地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总书记深刻指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也就是要一味地索取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同时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我们应该真正意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可见,第三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它不仅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因此,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前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3.5.4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一项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然而我们要想实现这样革命性的变革,就必须要依靠完善的制度和法治。习总书记曾说过,唯有实行最严苛的制度,最严谨的法治,才可以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最牢靠的保障。因此,势必要建立最完善、最系统、最完整的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共产党中央领导人在我国整体实施强化改革战略安排计划中设定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制度的重要位置,同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当作社会全面发展的六个"紧紧围绕"个中之一,并以此着重指出我国务必要加快推进健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系统的完备与完满,用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思想。

  接着,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容作出全面补充。习总书记在会上着重指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保障务必要依靠完备的社会制度,同时也指出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首要使命,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有关生态文明制度系统的深刻理解就是在承袭了十八大会议上有关生态文明制度详尽阐述的根源上,更近一层的把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做到完备。现阶段,把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综合起来可以划分为法律和政策、公众参与、政府及事业单位责任三种制度建设。上述制度的提出决定着我们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是选择绿色崛起,还是选择黑色崛起;是选择走人与自然协调相处路线,还是选择走人与自然反其道而行路线;是继续美化全社会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态环境,还是为了经济增长而不顾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党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期许,也是使我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助推器。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保驾护航。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是创建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保障,同时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大的需求。我国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河中,加快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制度的健全和完备。

  习总书记提出,唯有实行最严苛的制度,最严谨的法治,才可以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最牢靠的保障。环境的公益性断定了国家势必要以法律去肯定环境资源的产权;环境态势的严重性断定国家要求用严苛的法制去改观;而环境保护的根本性断定唯有有通过最严明的政策法规,才可以制约其范畴。为此,我国应当紧紧掌握用最严苛的法律制度来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要求,持续完备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推动法治中国迅猛前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