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人的价值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1-18 共516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了解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历史背景,追溯他人的价值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立场、目的、方法,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

  一、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处在社会大转变时期,19 世纪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变化,给他提供了从事理论研究的课题和论述人的价值的历史际遇。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5 世纪在欧洲萌芽。16 世纪 60-70 年代,荷兰发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年,英国资产阶级通过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此后又同封建地主阶级经过 100 多年的较量,逐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18 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产业革命,历经 80 余年,到 19 世纪 30-40 年代,宣告基本完成。18 世纪后半叶,美国、法国也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9 世纪中叶,德国、俄国和日本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确定下来。到 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成熟阶段。马克思从事理论研究的时候,正是欧洲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也表明欧洲资本主义成熟阶段的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二)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表现在政治上,是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而登上历史舞台。

  产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工业资产阶级,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工业无产阶级,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引起了产业工人阶级的大联合和无产阶级反抗意识的日益增长。产业革命,促使生产社会化,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束缚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加剧,激发起来,就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从 1825 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来,每隔几年又爆发一次,形成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造成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他们组织工会,举行罢工,开展工人运动,发展到 19 世纪 30-40 年代,欧洲爆发了一系列工人运动,直至武装斗争,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曾经跟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到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而登上历史舞台,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自己真正的敌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三)欧洲思想界面临时代课题研究的成就和困惑。

  近代欧洲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先进的地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反映到文化上,促使了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学术成果的涌现。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思想形态,既有维护、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为资本主义寻求出路,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欧洲思想界的先进理论和先进文化,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这三大理论并没有找到解决时代课题的正确答案,人类智慧对时代课题的困惑,让马克思幸逢历史际遇,从而肩负解惑的使命。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三大理论的精华。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另辟蹊径,克服了以往思想家们忽视现实的人,忽视人的价值,特别是忽视广大人民群众价值的共同缺点,把解决时代课题的任务置于现实人的基础上,置于人的价值的基础上,置于人民群众价值的基础上,因而终于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解决了时代课题,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人类解放的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二、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形成,在内容上是对所处时代人的价值的抽象,而在形式上则是对前人已有成果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一)人的价值的历史考察。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便开始探讨人的价值问题。这一时期人的价值思想在着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的学说中都有具体体现。他们率先研究了人的价值,在人的价值方面强调理性,否定绝对权威。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价值命题,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他在《论真理》中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其意是说,万物存在与否,事物形态、性质的认定,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人是社会的主角,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自己立法,人为自然界立法,只有人,才有资格对人定的法则进行评估、修改和裁决。这句话把事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好坏,完全归究于人的感觉,是片面的,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但它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树立了人的权威,肯定了人的价值。这是人类第一次意识到人的价值,认识到人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对人的价值的第一次认识。苏格拉底提出了 "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关注,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的转变。而柏拉图作为奴隶主贵族的代言人,他试图为奴隶主阶级描绘一幅美好蓝图,提出了理想国和哲学王的主张。在"理想国"中,他把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及生产者三个等级。在他看来统治者等级应该由有智慧、能够认识现实社会、把握和统筹全局的人来担任,因而第一等级的人是最高贵、最有价值的。而军人具有坚定的意志,能坚持正当合理的意见,能够成为统治者等级的辅助者,因而也是有价值的。在第三等级中,因为生产者欲望发达,又不坚持合理的意见,因而其价值低贱。由此可见,柏拉图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类自身反思的视野,但是他的思想被禁锢在等级关系之中。总而言之,古希腊的哲学家开始理性地看待人以及人自身,为后来的哲学家们对人的价值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们用虚幻的上帝代替世俗的人类,认为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人和国家均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一切权利均来自于上帝,人们必须服从上帝的安排。如在基督教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中,他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人性是由上帝所赐予,人的分工和求善的目的也由上帝所决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宗教神学主要是高扬上帝、神的价值,用神的价值来贬低甚至否定人的价值。

  14 世纪中叶到 17 世纪初,发端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人的价值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论题,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神学宣战的有力手段。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追求自由平等,强调个性解放和人自身的价值,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并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这些人都热衷于研究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并且他们把人性论,人道的精神推而广之,充实到了文学、艺术、教育、哲学、政治、法律等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解放了思想,积极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对人权的侵害,追求个性的解放,恢复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为彻底摆脱传统观念,倡导理性,催生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唯物主义认识方法,为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泉。

  从 16 世纪起,宣扬人学的思想家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并在启蒙思想运动中提出了诸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口号,近代哲学得以产生。在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和人权思想中,明确地提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平等普遍地享有自然权利,即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惩罚权等,他的人权思想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光荣革命以后的心声、愿望、要求和利益。这一时期,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没有善和恶的观念,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独立的、自由的,人们之间无所谓权利和义务,人和人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在处理人的自由与服从的矛盾时,他要求个人有服从国家的精神,又要坚持个人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权利。在他的思想中,人的价值问题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考察的,承认和肯定了作为资产阶级的价值和尊严,其价值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对资产阶级人的价值思想进行梳理的过程中,马克思彻底地认识到资产阶级人的价值思想的欺骗性与虚伪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根本"不把劳动者当作人来考察",而"把劳动者只是看作劳动的动物,只是看作仅仅具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自己本身和自己作为人的资格",为资产阶级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在那样的生存条件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对以往人的价值思想进行批判和扬弃,指出以往的学者研究人的价值思想,都是以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他们讲的人的价值,是孤立的、脱离社会的和历史的,马克思认为他们的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马克思指出:"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人的价值思想应该从一定的社会及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另外,马克思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是用门第和等级来衡量人的价值。也就是"把地产名正言顺地变成他的门第,变成一个人格。"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由于受到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出现了劳动的异化,正如马克思说:"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类世界也正比地落价","劳动者越是创造价值,他自己越是贬低价值、失去价值".

  因此,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提出应该把劳动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基础。

  (二)费尔巴哈"人本学"是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在马克思以前,某些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也探讨过人的价值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即将人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这里就承认了人的价值,否认了神的价值。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这就肯定了费尔巴哈人本学承认人的价值。

  但费尔巴哈人本学,把人仅看成是生物学上的人,看成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因而他对人的价值的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存在着严重缺陷。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的批判性分析中,确定了人的价值思想的现实前提和正确思路。

  费尔巴哈把人设定为"感性客体"而不是"思想客体",这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迈出的一步,是他人的价值思想的第一个前提。但他的设想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这就存在以下四个缺陷:一是他没有把人看作现实的人,"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他"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在阶级社会里,感情是有阶级性的,费尔巴哈的观点抹杀了阶级性;二是他没有把人看作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是"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三是他没有把人看作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四是他没有把人看作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活着的人,把人看成"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总之,费尔巴哈离开感性活动,离开社会实践,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停留在理论领域抽象地考察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因而在人的价值问题上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主义,看不见人的社会价值,也看不见人的历史价值,更看不见人的多样性价值。费尔巴哈虽然对人及人的价值问题未能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但他的人本学给马克思论人的价值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思想材料,是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在人的价值思想中,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抽象性,把对人的考察,从理论领域转到实践领域,从"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人",从作为"感性对象"的人转到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从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前提,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从而得出人的价值的科学结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