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 “实然”“应然”
从事物的现实表现来看,实然就是事物在现实中所呈现的状态,是事物的表现。应然是指基于事物自身的质所应达到的状态,是事物本身所应具有的。简而言之,二者一个强调实际上怎样,一个强调应该怎样。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性,这是因为事物应该怎样并不意味着就是这样,但是,通过主客观的努力,实然会一步步接近应然,实现事物的本来面貌。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实表现中的状态以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正是实然与应然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让人民大众理解、掌握、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大众化的论述正是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今马克思主义不为大众所知,所信,所用,不能化为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一) 马、恩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指出: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只有抓住人,说服人,才能发挥其本身的力量,这也是其关于大众化的论述。在马、恩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处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个人,因此要针对具体的个人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都深刻体现了马恩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二) 毛泽东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一直把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主体力量,这也就势必导致其马克思在宣传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对象性。毛泽东指出: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使群众了解和掌握。
( 三) 邓小平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邓小平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这句话是其应然角度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论述,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要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并以为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邓小平认为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事实教育、理论教育等方面入手,使民众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当代社会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态
如果说马、恩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述是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以及所掌握的程度就是实然角度下的大众化。从实然角度看,成果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后近35 年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在理论层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大批学者开始关注大众化,并开始探究其实现途径;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面临着深层次的挑战。在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第一、以西解马和以西去马
“以西解马”是指用西方话语解读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是在其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用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进行宣传,而不是搞 “洋教条”; 所谓 “以西去马”是指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摒弃马克思主义,并主张用西方的观念解决中国问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的并行是大众化的显着特点之一。西方国家在不断地输出自己国家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
第二、进行经院主义的研究
所谓 “经院主义”的研究是指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走向纯学术的误区,在自己的 “圈子内”进行研究,理论的目光对现实沉默寡言,从而远离大众、脱离现实、脱离时代,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响应时代的号召。集中体现在研究成果中,文风比较晦涩、字眼生僻、概念抽象,着作越来越经院化。对于大众化而言,这样的理论不能引起大众学习的热情和满足其理论的诉求。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从彼岸回到此岸,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正如毛泽东所言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第三、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化
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结构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样的结构就促使了那些由于禀赋不同,占有生产要素不同的社会成员产生了贫富差距问题。虽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但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却逐渐扩大,因此,难免会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同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如何使实然下的大众化更接近应然,是一个亟需解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在一定意义下,方针政策更接近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领导干部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先化干部,邓小平论述到党员干部 “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
再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认识、了解、接受和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总之,在当前的情境下,要结合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9.
[2]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515.
[3] 邓小平年谱 ( 1975 -1997) 上,688
[4]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36 -137
[5] 邓小平文选 (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211.
摘要现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当人们寻找产生这一危机的根源时,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人类中心主义。他们宣称,正是人类中心主义主导霸占自然、控制自然,超出了地球所能承受的限度,才换来这样的报复。一些学者因为看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病,因而认为应...
全球化是近现代以来世界社会发展的一种明显趋势,而社会主义同样成型于世界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那么,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准确抓住时代...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之一.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
6总结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哲学涵义,并深刻的分析了其伟大思想对于中国当代民生建设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文章从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形成作为切入点,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必然性。然后总结得出毛泽东在关注民生即其民...
当今要想回到马克思,重读其巨着《资本论》是不二法门。但如何读《资本论》,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其实,早在1843年的一封信中,马克思就给我们提供了有义的启示:费尔巴哈只有一点不能使自己满意,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然而这...
1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后又对中国梦作出系统的阐发。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外也出现了研...
关注现实个人的生存境遇与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并强调要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要实现...
一、《宣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体现《宣言》充分运用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宏伟理论大厦的奠基石.它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划清了与唯心论...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在国家所享有的得以实现自我生活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充实的状态和机会,等等。民生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民生问题既包括一些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还突出表现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安全等方面。...
二、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之哲学视角对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不能止步于基本内容和意义的探究。毛泽东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理论家的继承者,他的妇女解放思想同时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需要我们从哲学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