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中央全会第一次以专门会议形式研究并出台“依法治国”方略。《决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具体到我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我国国家根本大法、我党的党章和依法治国概念本身,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决议》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核心所在。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意。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宪法以法的形式所赋予的。我们党有权利也有义务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同时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带头守法。我们走的是一条适合国情、民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依法治国道路。
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理国家的最终目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在不断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和自身权利的同时,坚持遵守法定行为规范,通过法定程序表达利益诉求的思想观念,养成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解决纠纷的行为习惯,勇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扞卫者。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四中全会阐明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治国的过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就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实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过程。这也正是依法治国的实质所在。四中全会不仅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且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方略,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机统一在一起。
在管党治党和依法行政问题上,必须用法治思维和规范约束公共权力,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每一名党员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顺应这一新要求,加快转变作风和领导方式,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时刻绷紧法治这根弦,严格按照法定原则、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观念,做到心中有法、言必合法、行必依法。深刻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没有特权、法律约束没有例外,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持带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维护法治。真正理解和践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第4章瞿秋白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当时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依据,具体结合中国基本国情,率先提出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进行全面的探索,如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战略问题、...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与内涵(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1952年12月,伦敦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虽然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公害事件,但由于伦敦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件,因此当时并未引起英国政...
将人民性蕴含于国家建设中,从现实问题出发,围绕人民这个核心词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难题并实现有效应对,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耦合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追求。...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的持续增长,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为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迎来了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和不可磨灭的.在这些贡献中,尤为重要的是,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危险之局转化为中国社会主义...
抽象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共有性质。所谓抽象,就是借助抽象化的概念反映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联系、总结事物运动的规律,从思维上达到对客观世界正确的把握...
摘要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幻想和追求,而乌托邦即是这种思想的代名词。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宣告了过去所有乌托邦思想的终结,但是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发展,各种新的乌托邦思...
上世纪70年代以降,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滞涨问题的纾解,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替代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风靡全球。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展中世界尤其是拉美国家纷纷采用该理论作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新自由主义在推动了某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不断地向前而深入的发展,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引发了社会诸多问题,因而反全球化应运而生。反全球化的实质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发达国家内部矛盾,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进行反思和...
20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其中的妇女理论也被西方女权社会主义者批判地运用。女权社会主义者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对女性与男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社会主义流派。一、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