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社会主义的演变与内涵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
1952 年 12 月,伦敦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虽然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公害事件,但由于伦敦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件,因此当时并未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而在此次事件发生过后的数周时间里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无不让世界为之震惊。根据英国政府的报告,此次污染事件估计造成一万两千人死亡,其中包括四千多名早产儿死亡,约有十万人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此次污染事件后来被称为"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伦敦也由此有了新名称--雾都。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地方。科学技术水平也紧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之后,传统手工生产开始被大机器生产所代替。生产手段的变化带来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此开始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对自然严重破坏。不仅是生产所需原料的开采给自然带来巨大压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对自然造成的破坏更为巨大,因此才会发生像 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生态危机。危机并没有限制在英国,只是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时间比较早,所以危机产生的事件也比较早。
紧跟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类似于伦敦烟雾事件的生态危机越演越烈,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而造成世界性生态危机加速出啊闲的原因还有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的推进。
生态危机的本质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并且平衡的状态,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物种之间、生物物种与环境之间一直是高度适应的关系。虽然生态平衡会不时受到干扰,但都处于可自我调节的范围内,随着人类的发展壮大,对生态的干扰不断超出生态自我调节与修复的能力限度。目前,平均每天有 70 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每年有 1600万公顷的森林变成了荒地甚至是沙漠,到 2025 年,全世界每三个人中就有两个人因水资源短缺而无法正常生活。
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会给人类带来惨痛的教训,就像伦敦烟雾事件,还有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因为有毒废水的肆意排放,不仅给当地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摧残,还使整个地区丧失了生命活力。还有更早一些的美国黑色风暴事件,持续的农业扩张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恐怖的:近一千万亩农田被摧毁、大批居民由于失去土地而被迫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在面对惨痛教训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各国政府相应出台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在历经了伦敦烟雾事件之后如英国当局出台多项燃料使用规定并制订限制工厂排烟的规定,如"大气净化法"和"伦敦城法".世界性生态危机的泛起给各个国家的公害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 "绿色运动"的兴起。
"绿色运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是在世界范围内多项运动的统称,这些运动大部分是生态保护运动。"绿色运动"的成员是世界各地的绿党及一些具有相同目标的非政府组织,"绿色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社会改革来解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滥用自然资源的问题。
"绿色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绿党的建立并发挥作用。1972 年 3 月,塔斯马尼亚团结组织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绿党成立于澳大利亚,1972 年 5 月,在新西兰惠灵顿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绿党--价值党。随后,欧洲的瑞士和英国也相继出现了绿党。德国绿党虽然成立时间比较晚,在 70 年代晚期,但是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成功的绿党,因此在全世界的绿党中也是最着名的。
德国绿党提出的绿党四大支柱:环境保护、公正、草根民主、和平也被其它国家的绿党写入党章,成为绿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绿党主要通过参加竞选并赢得选举胜利来影响国家法律的制定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目标。虽然他们并不反对使用暴力,但是他们更加提倡通过和平、非暴力的手段来达成目标。绿党主张将公共财富与私人企业彻底分开,反对对私人企业进行资助,他们认为增加企业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可以迫使企业在研发更加高效的能源和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方式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非政府组织是"绿色运动"中另一个重要成员,此中的代表是绿色和平组织。
在 1971 年,加拿大出现了绿色和平组织,它是一个非政府组织而且是国际性的。
绿色和平组织专门从事环保工作,该组织把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作为其使命,并且为其使命采取各种积极行动。
绿色和平组织起初是为了反对地下核试验而成立的。在组织成立初期,成功迫使美国推迟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并且迫使法国停止大气核试验。其后绿色和平组织又倡议了"拯救鲸鱼"运动。1975 年,绿色和平组织拍摄了苏联捕鲸船捕鲸时的画面,在全世界范围播放,这次事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促成了国际捕鲸委员会议的召开。
70 年代的"绿色运动"使生态保护具有了政治意义,并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了实际行动。
3. 生态问题在苏东社会主义模式下被忽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从总体上讲,其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在某些方面给当时的苏联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方面,但是随着权利的不断集中,也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个人崇拜的加剧导致的大清洗运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严重忽视了生态问题,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经济方面,1925 年 12 月,苏共(布)召开了"十四大".苏共"十四大"上最重要的决议就是确定了要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在这之前的苏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机器和设备主要依靠进口,随着"十四大"的召开,苏联的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工业建设上来。从 1928 年开始,苏联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为了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苏联一共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一直到卫国战争中断了苏联的五年计划进程,那时苏联已经具备了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到 1937 年,在工业总产值方面,苏联已经跃居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的高度集权模式,使其工业化迅猛发展,但是当工业化发展成为苏联的唯一目标时,片面发展重工业却造成苏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忽视生态问题。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主要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苏联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时候,像钢铁、石油]水泥、天然气等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已经大大超过美国,但是苏联每产生 1 卢布国民收入耗损的电却比美国多 20%,相对应的生产相同的钢要多损耗 90%,恶劣的环境造成的医疗卫生花费高达 1900 亿卢布,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11%左右。
在政治方面,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是造成苏联严重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政治高度集权衍生出严重的个人崇拜。有很多具有生态学倾向的苏维埃领导层和科学界人士曾在苏联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化的初期对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持反对意见,如布哈林和生态学者瓦维洛夫等,他们指出片面发展重工业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但是大多数有生态思想的社会主义者都在因个人崇拜盛行而引发的大清洗运动中遭到迫害。
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造成政府部门只重短期利益、小范围利益。苏联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审制度使得各部门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忽略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不计环境后果,兴起了一批急功近利、严重影响生态的自然改造项目。研究机构的设计人员为了拿到基于项目设计的大量研究经费,置可能的生态风险于不顾,甚至连"生态鉴定"也受到其既得利益者的干扰,政治上的过度集权也导致了环境信息的隐瞒。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一直强调苏联的经济建设完全避免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如 1983 年出版的《苏联经济:成就、问题、前景》一书中明确讲到"苏联完全摆脱了生态危机",造成公众根本不了解苏联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直到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公众才突然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4.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一方面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表明人类的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人类认识到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手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业方面,从前大量的不适合耕种的森林、湿地等被开发,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事件严重破坏了地表面貌,随之而来的是沙漠扩大、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灾害。如美国的"黑色风暴"事件: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对表土的深度开垦破坏了原本的天然草场,导致出现规模巨大的沙尘天气。同时农业的扩张带来的结果是粮食的产量大幅增加,也使得土地上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大量增长,降低了环境承载力。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已经超过 70 亿,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的是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大量增加,这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科技水平非常低的时代,人类需要努力同自然界斗争,以获取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那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人类与自然大体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尝试控制自然,人类的自我发展给自然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已经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方式,大大刺激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社会,人类需求的自然资源主要来自地表,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范围扩张了,人类开始挖掘地下矿藏,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在开采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来的却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毁坏。
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生态危机的频繁出现,人类开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重新评估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意识到应当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非常重视环境的治理,并且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力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工业发展初期,人类取得自然资源的方式是粗放型的,大量而不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还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性废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浪费,投入新的循环利用技术,经济发展向集约型转变。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某些方面来说,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引发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人类增强了生态保护的观念,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解决办法。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1.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1)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指的就是有人类参与并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自然。和人化自然相对的自在自然,它不涉及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可能是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马克思在人化自然中指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也仅仅因为自然对于人类的有用性而认识自然,甚至包括对自然的保护也都是基于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这一属性。"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点虽然肯定了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有用性,但是马克思极力反对资本基于自身扩张的需求而对自然资源进行的攫取和破坏。"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直都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虽然具有主体地位,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有用性,但是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包括在自然环境中,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环境而存活,马克思反对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妄想控制自然,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攫取和破坏的行为。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应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
(2)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概念。
马克思开创性地运用新陈代谢这一生物学概念,解释了本应和谐统一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出现了生态危机问题。"新陈代谢"或者"物质变换"是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用词,新陈代谢是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化。马克思用新陈代谢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田间,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一起发挥作用。如果说他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的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因此,"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马克思指出,新陈代谢关系之所以能正常推进,其动力和载体是劳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指出了造成新陈代谢断裂的基础原因,这种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在破坏这种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的同时,又强制地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规律。"因此,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问题引发新陈代谢的断裂,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 生态学、系统论及未来学理论。
1866 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提出了一个叫作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发展为圣塔之力提供了思路。在人与环境的问题上,生态学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连系,一方面,生态学探索自然规律,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某一物种自身的进化、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自身的循环与变化;另一方面,生态学还将人类的生产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物种的影响。生态学认为,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对某些自然资源过渡开采、滥用造成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了很多自然规律,尤其是大量的工业污染,必将会损害人类自身的利益,这是人与自然互相作用的结果。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只有当其能够在时间上维持它本身的结构并保持良好的自行运转,而且在其面对外来的破坏和压力时能够自我恢复时,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健康的生态系统应当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仍能够维持其自身的复杂性。
生态学在面对生态问题时提出,人类应最大限度的减少消耗,并尽可能的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要避免带来各种生态问题。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方面,生态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仅是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满足后代需求的发展,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人类应该改变自工业文明以来以征服自然、掠夺自然为手段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行为,应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任何系统都会存在着一般模式或者结构,系统论正是针对系统的一般模式和规律研究的学问。系统论通过设定不同的参照系划分出多种系统并进行研究。
系统论提出,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是复杂性、动态平衡性、自组织性、开放性、时序性,还包括关联性、整体性等。系统论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研究方法,将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人类在生态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系统论改变了以往只是片面地将事物分解成部分进行研究的方式,为生态社会主义拓宽了思路。
未来学是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定量、定时、定性等科学方法是其开展研究的重要方法。全面对现代工业对当今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索,对按人类需求做出选择的实现的可能性做出预测。未来学的发展使很多预测和研究围绕着世界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使很多学者看到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必然地带来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
3.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解决生态问题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理论,分析了生态危机来源于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并试图通过期望破灭理论和稳态经济理论来消除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思考的新途径".
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对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至少有两点: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提出资本主义危机是生态危机的本质;另一方面是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消费异化理论。
《启蒙的辩证法》作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合着的巨着,论述了科技在推进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独立和相对自由的积极作用的,认为科学技术的推进同时助涨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统治和支配欲望,科学技术的越是广泛应用人类劳动越是受制于科技产品的异化表现,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更加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则更加强调了"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马尔库塞在 1968 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
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单向度"虽然是因技术造成的,但是,人类的劳动异化在科学技术的自动化过程中得以消除,这也成为人类解放的获得自由的条件。马尔库塞虽然也带有技术悲观主义的色彩,但是他更强调要使技术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改变科学技术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的使用方式。
1972 年,马尔库塞在当年出版的着作《反革命与造反》一书中把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做了进一步的阐释。马尔库塞认为,资产阶层贪婪丑恶的秉性不但使资产阶级通过高产出、高损耗疯狂地压榨和蚕食无产阶级,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进程中,资产阶级还通过操纵技术理性,使自然环境服从于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使得自然界成为被商品化了的自然界,毁坏了生态的平衡,直接给人类的自身生存带来严重的风险。
威廉姆莱伊思在 1972 年出版的《自然的控制》中阐述并发展了马尔库塞的"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的观点,之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其直接原因就是资本主义把自然界当成了商品,并且对自然界进行操控,利用自然资源作为和社会主义进行较量的工具。
在 1976 年出版的《满足的极限》中,威廉姆莱伊思指出,垄断的资本主义市场上打乱和扭曲了人类本身的需求与商品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更要广泛关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寻找替代高度集约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的方案。
法兰克福学派在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之上,提出异化消费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论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延伸到了消费领域。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只有在消费中劳动者才能体现其主体性,也只有在消费中资产阶级才能加强对无产阶级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控制。资产阶级为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控制消费,通过一系列手段控制和引导无产阶级的消费,消费的不断扩大也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无休止的扩张,但是生产资源是有限的,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会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生态危机的分析,同时结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被生态社会主义所借鉴。
绪论马克思生活在资本统治的时代,他并不按照严格的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运思和写作,而是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致力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特质,这也使得马克思的文本变得复杂且富有综合性,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反资本主义的...
我们以往的哲学对辩证法概念的解读极为混乱,以至于人们对辩证法的评价也有好有坏.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所有的哲学术语中,恐怕再没有比辩证法这一概念所交替经受的光荣与屈辱更多的了.[1]88以往的大多情况是,一提到辩证法很多人会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是使其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从而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人民群众...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急剧发展的全球气候危机、自然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得人类将批判的眼光转向了现代文明的根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在这场争论中处在一个焦点位置,戴维佩珀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一个颇有特色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主张带有浓...
第四章创客文化的塑造策略对创客文化价值观念的塑造需要从制度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也需要对创客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给予引导。我国的创客规模较小,需要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支持与鼓励。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
3.3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弗洛姆首先批评了对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思想普遍存在的误解。他指出,在有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主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金钱与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做出的努力,构成个人生活中的主要动力1.这些人进而把马克思的...
第三章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3.1毛泽东时期--开始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组成的,我们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前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的危机与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达到服务现实的目的。...
前言: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对分析现实问题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但如果对事物的各方面矛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单的套用,那么会走入形而上的轨道。因此,必须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上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立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