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实践这一词占据了难以代替的位置,实践观是马克思思想的基础,是庞大的思想体系中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内在发展动力的源泉,马克思思想之所以能与时俱进,这和他深刻的实践观分不开。
一、马克思之前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进行了最早的阐述,早期认为实践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不是人类劳动,更多的是指人类的政治行为和伦理道德,在这个意义上,实践被概括为一种更为高级的理论。中世纪实践观并没有显着的发展,近代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实践定义为“道德伦理活动”,黑格尔则把实践定义为“纯粹精神不断外化的活动”。无可否认,这些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从精神领域上来定义实践,都是在意识的层面,把实践归于意志的活动。费尔巴哈在定义实践上却是走了另一条道路,不同于以往唯心主义的定义方向,费尔巴哈把实践定义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人们的吃喝赚钱,当然还包括市民社会中人的功利性活动,这种方式的定义,把实践从高深的理论方面,拉到直接的实践认识观,简单而直接,实践是一切具体事务的总和,这样一来,实践必然被排斥到哲学领域之外,维护了理论的权威,也为费氏的人道主义哲学服务,费氏对实践的概括,使实践的地位下降,他从价值层面上否定了实践。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践更多的被概括为经验活动,这种经验活动与理论对立,但是实践又受到理论的指导,因此被概括成一种感性的经验性活动,比如科学实验和劳动生产等等。在这个意义上,人成为了实践的载体,所操作的具体事务就是实践,这样的实践观,进一步使古希腊哲学承载的实践观的内涵更为缩小,实践中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活动的意义被排挤,代表着这些观点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从经济哲学的角度来讲,他们一切的活动都是现实的经济运转,工业、商业、市场和商品交换,他们对经济的分析也是从现实的实践,科学家则需要活生生的例子作为科学的依据。以上所阐述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实践观之前的实践观,实践观在马克思哪里出现了质的飞跃和突破。
二、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一条纲领提到:“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段话直接批判的是旧的唯物主义,当然还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被誉为包含“新世界观天才的萌芽”的纲领性文件,那么新世界观,新的唯物主义“新”在哪里,第一条第一段话在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点的时候,阐述了自己“新”的观点,那就是当作实践去理解,就一个“实践”一词,就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分了界限,那马克思的实践又有什么新的含义,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被定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马克思这里实践不是粗鄙的犹太人的商业活动,他所包括一些更为具体的含义,例如无产阶级的实践,无产阶级的实践所赋予的意义是指,无产阶级直接从事创造人类历史的活动,直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从现实的环境来看,这个阶级是底层的阶级,是最受尽压迫的阶级,当然正因为如此他们具有普遍性,他们能代表一切人的利益,实现他们的解放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也必然成为自我解放的动力,手段就是革命实践。
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文革结束后,我党兴起的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在理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实践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是实践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爱国、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准则,也是美好社会应有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来看,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理论,简单24字囊括了巨大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提炼的思想精华,是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思想,实践同时也将继续检验这些理论,一旦理论和实践脱节,现实的缺点就会凸显出来。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表现在,这是中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和遵循的准则,不是某一部分群体的特殊准则,当然也不是某一部分特殊群体能够直接排斥的理论标准。***同志在《复兴之路》展览中提到了“中国梦”一词,中国梦的具体表现在于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三个方面的要求,“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是所有人民梦想的总和,每个人付出实践去完成自己梦想的时候,距离“中国梦”的实现也就快了,只有将理论放到实践中去努力,只有实践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结语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手段,任何高深莫测的理论在实践面前都显得直接明了,任何在思想中无法解答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自然会被证实,中国当代的建设是开拓性的建设,没有那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是可以照搬过来直接用的,中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绪论马克思生活在资本统治的时代,他并不按照严格的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运思和写作,而是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致力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特质,这也使得马克思的文本变得复杂且富有综合性,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反资本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是使其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从而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人民群众...
3.3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弗洛姆首先批评了对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思想普遍存在的误解。他指出,在有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主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金钱与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做出的努力,构成个人生活中的主要动力1.这些人进而把马克思的...
前言: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对分析现实问题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但如果对事物的各方面矛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单的套用,那么会走入形而上的轨道。因此,必须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上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立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学术界...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的持续增长,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为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迎来了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
恩格斯不仅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哲学,而且对马克思的哲学观作出了详尽的阐释.为了把握恩格斯的哲学观和马克思哲学观的异同,必须正确理解恩格斯的哲学观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观的阐释.俞吾金教授在《如何理解并阐释马克思的哲学观》(《...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法宝,这条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实践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党的群众路线重在落实。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导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学术界关注,通过深入研究以获得新的研究成果,把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
第2章马克思国家观的产生基础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但它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许多前人优秀的思想理论,从而创造出的崭新的科学体系。所以,要想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