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的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27 共2142字
论文摘要

  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实践这一词占据了难以代替的位置,实践观是马克思思想的基础,是庞大的思想体系中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内在发展动力的源泉,马克思思想之所以能与时俱进,这和他深刻的实践观分不开。

  一、马克思之前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进行了最早的阐述,早期认为实践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不是人类劳动,更多的是指人类的政治行为和伦理道德,在这个意义上,实践被概括为一种更为高级的理论。中世纪实践观并没有显着的发展,近代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实践定义为“道德伦理活动”,黑格尔则把实践定义为“纯粹精神不断外化的活动”。无可否认,这些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从精神领域上来定义实践,都是在意识的层面,把实践归于意志的活动。费尔巴哈在定义实践上却是走了另一条道路,不同于以往唯心主义的定义方向,费尔巴哈把实践定义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人们的吃喝赚钱,当然还包括市民社会中人的功利性活动,这种方式的定义,把实践从高深的理论方面,拉到直接的实践认识观,简单而直接,实践是一切具体事务的总和,这样一来,实践必然被排斥到哲学领域之外,维护了理论的权威,也为费氏的人道主义哲学服务,费氏对实践的概括,使实践的地位下降,他从价值层面上否定了实践。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践更多的被概括为经验活动,这种经验活动与理论对立,但是实践又受到理论的指导,因此被概括成一种感性的经验性活动,比如科学实验和劳动生产等等。在这个意义上,人成为了实践的载体,所操作的具体事务就是实践,这样的实践观,进一步使古希腊哲学承载的实践观的内涵更为缩小,实践中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活动的意义被排挤,代表着这些观点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从经济哲学的角度来讲,他们一切的活动都是现实的经济运转,工业、商业、市场和商品交换,他们对经济的分析也是从现实的实践,科学家则需要活生生的例子作为科学的依据。以上所阐述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实践观之前的实践观,实践观在马克思哪里出现了质的飞跃和突破。

  二、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一条纲领提到:“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段话直接批判的是旧的唯物主义,当然还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被誉为包含“新世界观天才的萌芽”的纲领性文件,那么新世界观,新的唯物主义“新”在哪里,第一条第一段话在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点的时候,阐述了自己“新”的观点,那就是当作实践去理解,就一个“实践”一词,就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分了界限,那马克思的实践又有什么新的含义,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被定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马克思这里实践不是粗鄙的犹太人的商业活动,他所包括一些更为具体的含义,例如无产阶级的实践,无产阶级的实践所赋予的意义是指,无产阶级直接从事创造人类历史的活动,直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从现实的环境来看,这个阶级是底层的阶级,是最受尽压迫的阶级,当然正因为如此他们具有普遍性,他们能代表一切人的利益,实现他们的解放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也必然成为自我解放的动力,手段就是革命实践。

  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文革结束后,我党兴起的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在理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实践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是实践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爱国、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准则,也是美好社会应有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来看,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理论,简单24字囊括了巨大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提炼的思想精华,是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思想,实践同时也将继续检验这些理论,一旦理论和实践脱节,现实的缺点就会凸显出来。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表现在,这是中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和遵循的准则,不是某一部分群体的特殊准则,当然也不是某一部分特殊群体能够直接排斥的理论标准。***同志在《复兴之路》展览中提到了“中国梦”一词,中国梦的具体表现在于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三个方面的要求,“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是所有人民梦想的总和,每个人付出实践去完成自己梦想的时候,距离“中国梦”的实现也就快了,只有将理论放到实践中去努力,只有实践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结语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手段,任何高深莫测的理论在实践面前都显得直接明了,任何在思想中无法解答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自然会被证实,中国当代的建设是开拓性的建设,没有那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是可以照搬过来直接用的,中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