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思想。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美丽综合体,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勾画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
1.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同生共荣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把人称之为“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并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亲密的伙伴关系,而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二者是一个互相依存、同生共荣的有机整体。
2. 自然界制约人,人又反作用于自然界
一方面,人的活动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靠自然界生活。大自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资料和空间环境,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的现实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另一方面,人又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界,而人则可以积极地、能动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人类通过劳动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是这种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是有限度的、合规律的,否则,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3. 共产主义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无限度地追逐利润,导致自然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生产的无限扩张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最终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生态危机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论述阐明了其生态思想的核心。因此,共产主义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
二、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1. 美丽中国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美丽中国”的基本含义就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基础上的自然、人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和谐美好的中国。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自然之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没有优美的环境就不会有美好的生活,人类追求优美环境实质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2)人之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千百万勤劳智慧的美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为贵”的思想已经深深的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这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社会之美。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无法实现的,建设美丽中国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美丽中国还包含着和谐社会之美。由此可见,美丽中国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本质上都在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切实地感觉到没有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了、没有洁净的水可以喝了、没有安全的食品可以吃了……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一个山清水秀、天清气朗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 大力培养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把道德范畴扩展到大自然中去,树立起人类对自然界的道德感。具体的说,就是要求人们做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珍惜自然资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要以自然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为前提;维护生态平衡,珍惜、善待生命,特别是濒危动植物的生命。
2. 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切实增强每一个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们形成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3. 日益加强生态法的强制约束力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对执法人员的监督水平,加强法律的强制约束力。第一,国家应进一步确立环保部门的执法地位,维护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第二,国家应加大对环保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对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于执法人员的不良影响。第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执法人员进行监督,阻止其权力下放的行为,避免对破坏生态环境漠视不管现象的出现,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监督机制。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的持续增长,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为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迎来了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都在稳步前进,但却出现了结构失衡的情况。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恶化。其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经济发展的模式、生态发展理念的缺失,以及在文化主体中,生态教育的失衡和薄弱的监督环节都有很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针对文革时期一些片面的思想方针提出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解,这些理念地提出是基于他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是观念上的抽象表达,而是建立在人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的基础之上,是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得以进行的重要形式。交往是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相互关联的重要形式,是马克思自然生态思想和人文生态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纽带,其蕴含着深...
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之中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加以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分析,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饮食安全问题的出现,不断将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话题推进人们的视野。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弊端、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的论述较多,但从生态视角对生活方式的批判反思则...
与生态中心主义把自然理解为一种未被污染的、未被人类之手接触过的、远离都市的东西不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把自然纳入历史的怀抱,诉求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内在统一,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透视与变革中探究生态危机的解悖方案。笔者认为可以用生态历史观这一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