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下现代生活观的批判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8436字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饮食安全问题的出现,不断将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话题推进人们的视野。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弊端、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的论述较多,但从生态视角对生活方式的批判反思则较少。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从生态视域对现代生活方式进行批判反思,探讨生态生活方式的内涵非常必要。

  所谓现代生活方式,主要是指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伴随现代技术的产生发展、现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产生形成的,注重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建立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基础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对自然生态无节制的掠夺,引发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必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现代生活观进行批判反思,推动现代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

  一、现代生活观的理论批判: 从马克思主义到生态马克思主义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观、生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不仅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日益成熟,而且近年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生态思想或理论的研究也被学界所关注。对于以损耗资源、破坏环境为前提代价的现代生活观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生态马克思主义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前者更多是从社会层面进行的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后者更为直接和明确地批判了现代生活观的表现和弊端。

  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代生活不可持续性的批判

  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是最主要的矛盾,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状态更多地吸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视线。有的学者认为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并不具有原生性。然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却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先天的前提,因为唯物史观认为生活方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总体性批评,其中也包含着对于现代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批判。在生态环境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对于自然资源能源的掠夺,对于生态生活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于人们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巨大损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矿产资源是资本家的无偿原材料,“它只是充当使用价值的形成要素,而不是充当交换价值的形成要素。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脉中的铁、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等,都是这样。”①恩格斯批判了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砍光森林带来的人类文明退化,“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②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化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特别是大城市更是污染物的集中地。比如伦敦不仅成为历史上着名的雾都,而且“在伦敦,450 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极端恶劣的工人生活环境,马克思指出: “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 就这个词的本义而言) ,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英国工人居住的地方称为“住宅地狱”,并得出了“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⑤的结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于工人劳动力的掠夺、生活的压榨和健康状况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以下结论: “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⑥历史进入当今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阶段,生产方式依然是导致现代生活方式出现种种生态问题的经济根源。在满足基本温饱之外,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往往是被广告、各种营销手段催生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被植入的。问题在于,是由谁植入的呢? 马克思主义会很自然地回答说: 是由资本植入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利润的无休止的追求,会让这种生产方式越来越数量化、抽象化。信息数字技术的出现又使这一状态越发变得理所当然似的,人们也被这种数字化的、抽象化的生产方式一点点地抽空了生活方式中哪些富有质感的内容。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也就理所当然地引发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批判,也就成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论逻辑。总之,现代生活方式的异化性质根植于资本对利润的无何止的数量化追求之中,而信息数字技术又为这一趋势推波助澜。现代人对手机、电脑这些数字产品的依赖,我们可以每天在地铁车箱、家庭晚饭后的沙发上……等等地方看到,往往是人群越集中,人们现在越习惯于埋头去看他们的电子产品。因此,透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仅能够让我们能够解析自然遭受如此的掠夺和蹂躏的原因,还能够进一步说明人自身在这现代化过程中遭受的扭曲和抽象。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摧毁了人与客观外在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可能性,也主体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化了。这实际上是从根本上把自然从人这里抽离出去了,所以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想占有和控制自然,自然却越是在这过程中离人本身越远。

  2.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反思也主要集中在消费观、需要观和幸福观上。

  ( 1)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生活消费观、需要观的批判反思主要集中在消费异化与虚假需求的资本主义根源、消费异化的克服途径两个方面。第一,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结合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消费异化、虚假需要现象进行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和虚假需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生产方式相互关联的。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基础上进行的,生产的无限扩大,必然要求不断刺激、鼓励消费,媒体广告对产品的宣传、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由此形成。

  所谓消费异化、虚假需要即是由这种人为刺激、鼓励造成的对人自身真实需要的遮蔽。也就是说,人们进行消费,不再是出于自身的真实需要,而是因为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由于媒体广告的鼓动。消费异化、虚假需要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维护自身制度的合法性,也竭力利用异化消费遮蔽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提供源源不断的商品,不仅使资本家过上了优裕的生活,而且让“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游览同样的娱乐场所,打字员打扮得像她的雇主的女儿一样花枝招展,黑人挣到了一辆卡德拉牌轿车”,①这样就给人们造成平等的幻象,从而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第二,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重塑人的消费观和需要观,在生产劳动中获得满足克服消费异化。比如,莱斯将生产异化、消费异化归之于资本主义社会“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主张通过重塑人的消费观和需要观实现消费异化的克服。他主张转变资本主义控制自然的观念,转而通过控制人的欲望,树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观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无限增长的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②阿格尔则主张通过分散工业生产、降低工业生产规模克服过度生产,通过小规模的、民主管理的劳动克服过度消费。③ 等等。

  ( 2) 生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要论述了生态危机对人的幸福的危害,主张通过节制消费、创造性劳动、建立较易于生存社会等方式实现人的幸福。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幸福生活的主要方面。克沃尔认为,生态危机不仅体现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同时还包括对人们身体和精神的伤害。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给人们带来身体的伤害和精神的折磨。生态问题已成为毁灭人类幸福的头号杀手。④ 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生态学克思主义者对于实现幸福的方式做了多方面的探讨: 首先,针对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现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节制消费的重要性。如莱斯提出“从注重量的标准转向注重质的标准”.所谓质的标准,即注重科学、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适度消费,使用更环保、更耐用的物品。⑤ 高兹主张用生态理性替代经济理性,主张“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更少地生产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更能够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⑥ 其次,针对现代社会将人的幸福等同于异化消费的片面观念,提出将幸福与创造性劳动联系起来。如莱斯认为,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多方面的能力满足自身多方面的需要,根本用不着单纯依靠物质消费获得满足。他主张将注意力从消费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通过创造性的生产劳动获得真正的幸福。① 阿格尔也明确提出“人的满足最终在于创造性的生产活动”的观念。并认为人们转向创造性劳动获得满足是一种必然过程。这是因为,由于生态系统无力支撑人们无限增长的生产和消费,因而缩减工业生产成为必然; 而生产的缩减必然要求人们缩减自身的需求,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方式; 对需求方式的重新思考将使人们由异化消费转向“创造性劳动”②。再次,将人的幸福与理想社会状态联系起来,对未来美好社会提出展望。如阿格尔认为通过采用小规模技术和分散化生产,避免等级化和官僚化,劳动者才能够从生产劳动中获得幸福。③ 莱斯提出建立“较易于生存的社会”的设想,其目标是促使人们减少对物质需求满足的需要,抛弃幸福的量的标准,而采用质的标准。在莱斯设想的“较易于生存的社会”,仍然存在商品交换,但是消费不再是满足需要的唯一方式; 仍需要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已由集中化、垄断化走向分散化。④
  
  二、现代生活观的现实批判: 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生活观念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相应地会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类型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应着不同的人与自然关系状况。人类生活方式迄今经历了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小生产者的生活方式,和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活资料富足的生活方式三种形式。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对自然资源也曾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但是由于当时人口数量有限,生活方式水平低下,人们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有限,自然生态系统仍能发挥其自我修复功能; 封建社会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对土地充分利用和拓荒垦种基础上的,由于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生态系统也曾造成极大破坏。如黄河流域,在 4000 多年前曾有茂密的森林覆盖,但由于长期盲目开发和滥伐,今天已成为满目苍凉的黄土高原; 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二是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三是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挤占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由此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消失,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现代生活方式依然处于工业文明阶段。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生活方式在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同时,也给人自身的健康、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由于过度消费,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人们发明种种产品替代人的体力劳动,替代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和调节能力,也导致了人体活动器官的全面退化和抵御疾病能力的降低。同时,环境污染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严重的水质污染会导致癌症、新生儿畸形等患病率攀升等。由此可见,现代生活方式就其本身而言,不是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学者从五个方面概括现代生活方式的弊端: ( 1) 贪欲无限。无止境地占有财富和物品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点; ( 2) 消费无度。现代人消费不是从实用的目的,而是从社会地位、身份出发,消费呈浪费性、奢侈性、铺张性; ( 3) 缺乏理性。人们消费不是从自身需要出发,而是从时尚出发,受媒体广告的蛊惑; ( 4) 远离自然。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当中,化工材料堆积成的商品大山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远离自然的生活是一种异化的生活; ( 5) 迷茫空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普遍缺乏精神生活的追求,迷茫空虚成为许多人惯常的精神状态。① 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其底线在于地球无法支持 70 亿人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 4 倍,到 2012 年,世界人口更突破70 亿。2010 年,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 6. 2 万亿美元。在 20 世纪,人类消耗了 1420 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 亿吨铁。1998 年 10 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了《活的地球指数》报告。报告指出,1970-1995 年,地球损失了 1 /3 以上的自然资源。如果全世界采取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则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藏只能用 3 年、4 年、1. 5 年,所有不可再生资源将在 40 年内全部用尽。显然,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