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现状分析
3.1 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
3.1.1 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显着提升。
1979~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53.73%,年均提高超过一个百分点,提高速度超过同期世界城镇化速度。中国城镇化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1】
中国城市数量增加,并初步形成若干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功能互补性较强的城市群。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报肯: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成绩显着》(2008)报告可以知道,全国共有城市655个,其中大型及以上城市237个,中等城市151个,小城市267个,建制镇19249个,分别比1980年增加了 432个、194个、89个和16375个。目前已经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2】
城镇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并初步形成基本适应我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建设规划法的出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类产业园区和新城区的建立,开拓了城镇建设的新空间,为城镇化提供了比较坚实的产业基础。旧城改造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明显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而且尝试中心区的基本功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提高,城镇运行效率得到改善。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很多问题也不断出现,影响甚至阻碍城镇化的发展。
第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53.73%,明显低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中60.4%。数据明显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同时,这53.73%的城镇人口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是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文明的生话的农民工群体;此外现有城市还存在大量的“城中村”,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利于城市建设质量的提高。
第二,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人口集中程度不够。东部城镇数量虽多,但人口聚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部城市数量明显不足,城镇规模两级分化严重,影响了城镇体系总体功能的发挥;西部城镇分布西稀少,重点地区人口聚集能力有待提高。中小城市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建设任务重,人口吸纳潜力大。
第三,城市发展模式粗放,可持续性差。土地利用粗放,2007年全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160.3平方米/人,远超国家制定的城市人均占地100平方米/人的标准同时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配套实施不完善,造成城市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城市建筑设计理念不符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造成建筑物耗材、耗能多,污染重;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设施不健全、运行不正常。
第四,城镇化成果惠及面不够,各方面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首先,城镇空间扩张没有相应的带来人口更多的向城镇有效集中,人口城镇化明显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其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地、均等地惠及城乡人口,城乡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城镇化推进未能有效地、稳定地减少依赖土地的农业人口。最后,城镇化过程中,在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方面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造成了一些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1.2 城镇化建设融资基本情况
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涉及三方面投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市内道路、公交线路(机动车线路和地铁、轻轨线路等)、交通干道设施、地下地面各类管道、桥梁、险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几个明显特点:第一,资金需量巨大,政府财政收入难以满足;第二,建设周期长,与一般商业贷款时间无法匹配;第三,自身经济收益一般有限或是几乎无收益。
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运营的保障。主要包括环境卫生与安全;城市自来水、电力等的分配和供应;污水处理;文化体育场所等等。城市公用事业投资特点为:第一,城市生活不可或缺部分,投资需求量大;第二,涉及城市居民切身利益,存在“使用者付费”机制;第三,价格具有垄断性和地域性,市场对价格的影响有限。
公共服务中的基础公共服务所占比例较高,主要包括保障人类生存权的基本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住房保障;满足基本发展权需要的义务教育和文化服务;满足基本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其提供主体应该为政府,这使得公共服务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才能得到顺利开展。
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三个主要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阶段城镇化建设所对应的资金基本由税收收入、土地融资、债务融资三部分组成。这三种融资方式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和作用。
(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城镇化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建设中很多投资内容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完成,税收收入适合未来没有直接现金流流入或者现金流微小的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还包括部分非盈利项目的投资。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后,税收收入被分为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形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由原占全国财政收入比例的80%降低到45%左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急速下降。地方政府可支配的税收数额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客观上促进其他融资方式的发展。2013年全国税收收入为110497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9.8%12。具体数据如图3.1所示。【3】
2013年地方税收达到53863. 28亿元,占全国税收48. 75%,地方税收占全国税收的百分比稳步增长,但是中央税收依然高于地方税收。2013年地方税收占到地方财政收入I4的78.09%,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地方税收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同时相较于2013年接近12万亿的地方财政支出,财政缺口巨大。巨大的财政缺口促使地方政府采取其他融资形成筹集资金。【4】
(2) 土地融资弥补地方政府巨大的财政缺口,国有土地出让金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客观上催生了土地融资的发展。土地融资是指政府利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金进行城镇化融资。2013年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41249.52亿元,同比增长44.60%。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地方政府收入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土地出让金收入在2009年以后出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以来中央对土地流转管理更为严格,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放缓,但是依然数量巨大。【5】
但现阶段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土地融资模式存在诸多弊病。地方政府预支未来土地出让金,使得土地出让收入“寅吃卯粮”情况严峻。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稀缺性资源。地方政府掌握的可出让土地资源有限,交易买卖具有不可持续性。同时政府直接参与征地和卖地,容易产生地方政府单一追求土地收入最大化的倾向,房价上涨,居民收入无法与高涨的房价匹配,居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是财政收入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为11.72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1万亿元,地方本级收入6.10万亿元,地方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6.2%,增速较2011年大幅回落13.2%,幅度大于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地方本级收入高增长趋势己经回落。
数据显示地方政府本级收入投资城镇化建设压力巨大,其他资金来源的补充势在必行。(3)债务融资与土地融资相互配合使用的另一种融资方式是债务融资。因为《预算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地方政府直接发债,为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大量的资金需求,各地政府通过政策变通,资产组合等方式,利用合法甚至是违法方式发行债务。
地方性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发行的主要载体。地方性政府融资平台出现时间较长,但是快速发展阶段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中央划拨资金1.27万亿,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73万亿,占资金总量的70%,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的配套资金规模巨大。为扩大地方政府融资能力,2009年3月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在中央政策向地方融资平台倾斜后,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爆炸式发展,在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爆发埋下隐患。
地方性政府债务伴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规模快速扩张,数量不断创出新高。同时中央政府意识到地方性政府债务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隐患,国家审计局于2013年8月对全国31个省以及下属政府部门进行全面审计,获得关于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全面数据。【6】
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发债主体构成较为复杂,其中通过地方性融资平台发债所占比例最大,接近40%。【7】
国家审计局在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中,肯定了政府性债务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但现行政府性举债融资行为不够规范,多种举债融资方式混杂,管理不透明。举债主体与资金使用主体不一致,资金使用安排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融资平台公司以公司的方式参与城镇化融资,但是实际操作主体却为地方政府,政府在该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使得平台公司功能定位混乱,职责边界模糊,数量迅速增长和规模的急剧膨胀,带来巨大的隐形债务,隐藏财政风险。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机制不成熟,运作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偿还时间扎堆。融资平台公司一般没有严格的资本约束,其发行债务的规模远超过公司偿还能力,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现阶段城镇化融资主要来源即为税收收入、土地融资和债务融资三部分,这三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影响,如债务融资往往与政府信用直接相关,而政府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债务融资中很重要的还款来源和担保事项。同时利用地方融资平台获得的资金也会流入本应由税收收入投资的具有很强公共性的城市建设项目中。互相之间的交叉和影响造成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多重角色定位,既是投资者、运营者,又是监督者、管理者,政府角色的模糊混乱,职责边界的模糊使得城镇化融资资金配置扭曲,管理不透明。现阶段城镇化融资出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财政缺口巨大;城镇化融资中对土地出让金依赖严重;融资平台形成的巨额债务风险难以控制等问题。同时现阶段城镇化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传统的融资模式难以持续。城镇化融资模式亟需改革,融资渠道亟需扩充,融资方式亟需多样多元。
3.2 中小城市城镇化投融资现状
3. 2.1 中小型城市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现阶段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情况,本文采用的划分城市规模等级的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 50万以下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为巨型城市,中小城市包括中等城市和小城市。【8】
本文所指中小城市,不同于建制市的概念,不仅包含常住人口 100万以下的建制市市区,也包括未成为建制市的县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截止2012年底,全国狭义中小城市数量为2203个,广义中小城市数量为2816个。【9】
2012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福射区域城镇化率为35.1%,明显低于全国53.73%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得到较快提高,但是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一直远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比较情况21。具体数据参见图3.6。【10】
根据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22显示,从狭义上看,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到881万平方米,占国土面积的91.7%,总人口达到10.18亿,占全国人口的75.2%。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辖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到29.5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6.8%。
3. 2.2 中小城市城镇化投融资基本情况
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融资情况与全国其他城市融资情况基本一致,但是因为中小城市在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上存在一些特殊性,所以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存在特殊性。本文在利用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中投资潜力评价指标23数据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对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宄。【11】
中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规模” “基础条件” “创新能力”“政府效率”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十三个二级指标对中小城市的投资潜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该体系中对数量特征指标采用直接比较法,对价值特征指标先按照可比价调整,然后在进行比较评价。采用比较法来评价中小城市的投资潜力,对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比较,不但评价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发展位次,也可以评价城市自身发展历程。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考虑中小城市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交通通信的发达程度,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而“创新能力”指标是投资潜力指标中相比其他指标比较特殊的指标之一。创新能力指标重点关注城市商业发展,是现阶段中小城市能否获得多元投资主体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关注政府的力量在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政府运行效率以及居民对政府运作效率的满意度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也是城市长远发展的保障。【12】
2013年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为80.1,相较2012年增长0.3。指标分别对东部、西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投资潜力指数进行详细分析24。东部地区投资潜力继续领先,达到82.8,与去年基本持平,增长较快的是东北地区,上涨0.9。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自2009年指标制定之初就保持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第一次突破80.0。详见图3.9。【13】
在对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中小城市现阶段发展依旧有很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对资金的巨大吸引能力使得该地区城镇化建设融资能力强于其他地区,市场力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更为凸显。
东部地区中小城市依托大城市快速发展,形成资源的高效配置,在投资潜力前百强城市中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占到40%,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将继续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也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部地区的投资潜力指数排名全国区域第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城市中中部地区占到25%。中部地区六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原带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中国内地迁移,中部地区首当其冲。中部地区的能源优势明显,能源的科学开发和运用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同时中部地区作为农业重点区域,庞大的农村规模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其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要资金巨大。综上所述,中部地区在吸引劳动力、能源开发以及大范围农村腹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融资潜力。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产地,工业化水平发展较高,大型国有企业数量较高。在中央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引导条件下,城市发展进一步加速。吸引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东北地区同样是重要的粮食基地,农民数量较多,城镇化建设任务重。在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中东北地区占到23%。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型城市发展较快,但是中小城市在资源配置,政府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融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西部经济的不发达是其投资潜力较低的重要原因。西部城镇化发展是国家重点战略之一。2000年国务院即提出“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12年国家发改委再次对”十二五“期间西部大开发进行详细规划。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特别是中小城市发展有待提高。国家在资金投入方面,注重向西部地区倾斜,同时还安排了相当数量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专项建设基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支出“要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政策的引导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融资需求巨大,融资能力有待挖掘。
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现状是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的中小城市之间融资情况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整体发展特征基本一致。城镇化融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配套资金的融会能力有待提升,在下文对中小城市融资困境和优势进行分析后找到适合中小城市情况的融资策略。
3.2.3 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困境
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实力薄弱,亟需加强;公共事业以及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覆盖面窄,水平低。上述问题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同时影响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环境。现阶段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主要有以下几大困境。
(1)财政缺口巨大财政收入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相比大型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更加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2012年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8%,但是财政收入仅占全国地方政府财政的43.38%。具体数据见下表。【14】
税收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比75%以上,虽有小幅度下降,但是税收收入仍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中小城市现阶段地方税种主要以营业税和城建税为主,地方税种单一,税基规模有限,未形成系统的与财政支出相匹配的地方税系。
中小城市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占比不匹配,长期以来中小城市财政收入有限,使得来源于中小城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一方面造成了中小城市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城镇化建设不能全面开展;另一方面也在促使地方政府需求其他融资方式来弥补资金不足。
(2)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一方面资金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中小城市融资渠道单一,面对这样的两难情况,现阶段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资金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中小城市地方政府现阶段地方政府多依靠土地”照拍挂“和协议出让收入获得的资金来投入城镇化建设,城市用地粗放,资源配置率低。中小城市与农村接触广泛,其城镇化所征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土地,在征集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对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土地征收收益分配格局不合理,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过程中利益受损,城镇化工作的目标人群却没有获得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现行土地融资稹式无法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城镇化建设资源配置扭曲。
同时很多中小城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土地财政为基础建立,以土地出让金作为重要的抵押物或者还款现金流,现存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也会严重影响到融资平台这另一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中。(3)融资平台弊端暴露在中央下达相关文件后,中小城市融资平台快速发展,平台数量和融资规模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融资平台的发展提高了中小城市政府对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推挤城镇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但是现存融资平台也存在巨大坏账风险以及金融风险。
中小城市中市级、县级甚至一些乡镇街道都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人员多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兼任或调任,在市场预测、公司管理和风险防范等投融资专业素质上有待提高,很容易在融资过程中造成决策失误现象,严重影响资金利用效率和效果。融资平台的快速增长滋生了巨额的政府隐性债务,在审计署公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显示在以融资平台公司为举债主体的政府性债务中,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以及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占到总量的41.53%。融资平台缺乏资本约束机制,中小城市的政府性融资平台在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极力扩大融资量,超过地方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极有可能向中央转移;地方性政府债务还款时间集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迫于压力可能会进行延期展期的操作,此时很大程度上会形成巨大的金融风险。
(4)金融市场不成熟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的金融市场在中小城市不够发达,金融机构覆盖面窄,金融监管不健全,金融活动中缺乏灵活性、自主性。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难以支撑城镇化建设巨大的融资需求。现阶段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渠道较大程度的依赖银行贷款,而借贷款主体较多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成数额巨大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大量隐性债务存在,坏账风险高。金融机构中除了银行以外的保险业、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发展滞后,无法提供系统的融资服务。同时中小城市金融创新制度薄弱,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执行过度或者无作为的两个极端局面,中小城市融资难以形成健康的发展环境。
(5)缺乏产业支撑,资金吸引能力受限中小城镇中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中低科技含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较多,第三产业不发达,发展水平非常低。其中第二产业即工业发展上竞争力不强,缺乏资金雄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中小城市融资能力的主要原因。
现阶段中小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有限,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主导产业,伴随产业的发展会出现大量生产企业、服务企业以及研发群体等,产生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但是现阶段中小城市缺乏主导产业支持,城市发展出现悖论:吸引资本以及劳动力需要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规模的经济;城市拥有完善的功能和规模的经济需要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中小城市经济发达程度低,规模效应不显着,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配套水平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中小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了和辖射力较小,资金的获得受到地域性很大的限制;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建设水平滞后,对资金吸引能力受限。
3. 2.4 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优势
虽然现阶段中小城市融资面临困境,但是中小城市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是国家进行统筹规划的战略支点,中小城市在国家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小城市城镇化的巨大潜力是其融资优势的有力保障。中小城市在人员吸纳、环境资源、产业规划以及政策倾斜上具有明显优势。
(1)国家政策支持在最近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重点强调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战略作用。在城镇化指导思想中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目标中强调”城市规模结构完善,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服务功能增强“。在第十二章一一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第二节要求”加快发展小城市,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中小城市的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规划重点,国家对中小城市的重视必将带来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更多资源的优势,针对性解决中小城市现阶段产业结构问题,基础设施服务等公共问题。国家政策上对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将成为中小城市城镇化融资的有利支撑基础。
(2)人员吸纳优势外出打工的农民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长期以民工潮的重要流动方向为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城市,但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大量民工失去工作机会而返乡。大型城市民工潮的退去为中小城市吸引劳动力创造有利条件。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就近创业和就业成为趋势。同时中小城市发展政策上有利于解决户籍、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同时中小城市社会结构不复杂,流动人口不多,社会矛盾问题不突出,相对而言,社会比较安定,贫富分化不严重,社区规模不很大,比较容易加强社区管理和建立人与人(社会)的和谐关系。多种力量的驱使使得中小城市在人员吸纳上拥有优势,为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劳动力保障。
(3)环境资源优势中小城市相较于大型、特大型城市,具有良好的环境宜居优势。中小城市更接近自然,生态环境广阔而良好,因为城市面积不大,城市与自然能够保持密切联系。中小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基础建设比较容易改善,相较大型城市拥堵的交通,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小城市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和执行可能性。
(4)产业规划优势中小城市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规划、投资都有待进一步实施,这使得政府在对城市进行产业规划时受原经济、基础设施影响较小,有更大操作空间,产业设计有更多的选择性。中小城市在推进产业形成的过程中,有较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同时可以充分借助大型城市的福射力,依靠城市群进行城市发展。相比大型城市产业的形成,中小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搭便车效应“,拥有一定的后发优势,这使得中小城市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迅速。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其模式的先进性、适应性是企业集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具有一...
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目标和企业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关系的处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既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指引着公司财务工作的基本方向。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给股东带来尽可能多的财富回报,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
摘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预计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但融资难问题困扰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近年来在国内获得快速发展,2012年已经达到1.55万亿元的规模。具有渠道丰富...
3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3.1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1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亟需提高影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管理者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管理经验、组织机构设置和内部控制的认识等方面的因素。国内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
1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管理体系应该是信贷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的收入是信贷业务所提供的,主要也是由信贷业务引导产生的风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
1绪论1.1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除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己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
第五章Y公司的融资策略建议从上述对Y公司融资需求和融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Y公司的融资结构已经不适宜再采用债务方式融资。而且从监管要求看,Y公司也不可能通过银行贷款或债务性房地产信托取得资金。Y公司的未来融资,不仅要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
本文主要通过对匹匹扣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及保障措施,进而对基于匹匹扣公司案例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尝试了探索研究。...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一、研究结论在当前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个人住房金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与长期战略方向,因此,研究防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釆取得力措施有效...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市场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我们当前正在经历国际化阶段,并寄希望于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证券市场的力量,培育本土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证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