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项目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项目管理论文 >

以项目风险管理的视角研究科技项目孵化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14 共541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一基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乔·曼库索在 1959 年率先提出的,而美国的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于 1959 年。自世界上第一家企业孵化器诞生之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较为重要意义,推动了企业孵化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并且理论界纷纷对其加大研究力度,积极探索其发展的理论依据、运行模式和相关推进发展政策。

  企业孵化器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实践也证明了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确实为区域经济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从各个角度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它作为一种特别有效且作用显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及应用。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我国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并且在90年代以后取得了快速发展。

  1987 年 7 月我国在武汉成立第一家企业孵化器,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国内不同类型企业的孵化器孵化了一批又一批中小型企业,从而成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应用的最主要平台,加快了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间接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运行规模、质量与效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及企业家、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等方面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阶段,科技企业孵化器俨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点支持的新兴机构。

  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属于国家级的孵化平台,早在 1989 年 6 月就获准成立,资金来源渠道广泛,是由国家、江苏省、南京市科委以及南京高新区等共同提供资金支持的,是国家和江苏省第一家开展各类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基地,也是党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等命名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园”,多次荣获国家科技部和省、市政府先进单位和重大贡献单位称号,并蝉联国家火炬计划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的先进单位。2005 年初,中心顺利通过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中心坚持“优质高效、互利双赢、共谋发展”的质量方针,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更好地为入孵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培育更多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中心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不断提高孵化效率,在加强规范管理提升孵化能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按照孵化器绩效评价体系等指标评价结果,近 3 年孵化毕业企业 41 家,毕业率占 20.4%、在孵企业数 201 家,占入住企业数的比例达 95%、在孵企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所占用的场地面积约 9 万平方米,约占总面积 90%、现有孵化基金 830 万元,近 3 年在孵企业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共计 56 项、获得的国家专利 5项,争取各类科技资金和创新创业人才资金 6080 万元,并呈上升趋势。

  1.1.2 研究意义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孵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

  它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体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孵化功能和孵化服务也在逐步完善。当前,如何有效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项目管理起源于二战中美国的 Henry·L·Gantt 发明的甘特图。甘特图的应用成为美军计划和控制军事工程以及建设项目的重要工具。此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项目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建筑、航天、电子、计算机、通讯、制药、软件开发、金融等行业乃至政府机关,并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项目风险管理是一套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把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成熟的、以及系统的一种管理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技术以及方法对项目进行一系列高效率的计划、以及组织、指导并且控制,来完成项目整个过程的动态多样化管理以及项目目标的综合化协调及优化。

  科技企业的孵化器的孵化对象自身其实是一个个不同的科研项目,通过研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及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将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孵化过程管理中,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孵化过程的管控,提高孵化效率。因此,本文将在综述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手段引入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过程管理中,尝试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将有助于孵化企业存活率的提升,并极大促进其运作效率,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的意义以及实践应用的价值。

  1.2 国内外的目前研究的现状

  1.2.1 国际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风险管理的应用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尤其是美国国内的保险行业率先遇到了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风险管理学科逐渐形成。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有:Savage(1955)首次运用到风险选择的期望效用模型,这一分析模型成为日后学者们普遍使用的风险分析模型。Stephen(1965)研究了欧美国家市场中的价格周期性问题,并着眼于宏观和微观视角,采取模型分析手段,深入探讨了科技项目价格周期性波动问题,并分析了其机理,对其他学者理解科技项目风险提供了启发。Norman(1976)认为科技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一方面要确保科技企业的财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降低因不同风险而造成的损害。Chapman(1987)首次提到了“风险工程”的概念,认为它是对不同项目风险做出必要分析的一些技术的集成,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其实就是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Wurkze(1991)通过分析项目孵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认为它们涉及到了投资组合问题,可惜的是,未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Roger Sindt(1998)通过分析科技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系列问题,认为实施风险管理十分必要。PeterJovanovic(1999)全面分析了高新技术项目的风险控制,并在项目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外在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方面注重与市场、经济等的结合,注重对项目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手段也趋于多样化,相关研究主要有:WilliamBrueggeman 和 Jeffrey D.Fisher(2003)研究了潜在的经济因素在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为潜在经济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风险及价值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JohnEric(2004)认为项目管理层应当努力去改善其投资决策,为此,需要加强项目风险的识别。Negril(2005)着眼于现金流预测、市场研究、信贷资金、所得税等方面,对美国高新技术孵化项目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对其运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Ralph Bullock(2007)认为对于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具有信托方面的基本投资特性,并主张实施多元化投资组合策略以规避项目风险。Featherstone(2009)将金融理论中的标准概念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上,通过效用函数对其进行求解,继续研究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复杂决策和市场均衡问题,因而对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Miller Norman(2009)采用主客观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和盈亏平衡分析法对器孵化器孵化过程不同阶段中主要的对成功率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进行评估。Guidolin Massimo(2011)分析了孵化项目风险的载体,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以分析企业项目风险传导的主要路径,通过对风险柔性的理解和对风险柔性概念的界定,提出了项目风险传导柔性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Wilson(2012)指出企业孵化项目实施实物期权定价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思路,并对其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分析,搭建起孵化器项目延迟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Glascock(2013)认为跨国企业境外运营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应该突出重点,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建立以组织体系为保障、以预警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为核心、以风险文化为灵魂的“三维一体”的央企境外风险管控体系,不断提升央企境外运营风险管控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国外学者已经将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决策层作为决策层的政策依据,可以说,国外在孵化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处于领先地位,相关理论、模型、方法和经验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参考。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学者们对于科技型孵化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学者对于项目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研究主要有:刘伊艮(2003)在研究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运用了故障树分析模型,并对其风险识别模式、相关因素量化指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还运用最小割集法对企业风险识别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定性研究。王云星(2008)对于项目风险管理在企业研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科技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在项目实施阶段必须得加强风险管理。孟凡芸(2009)研究了集成电子技术研发阶段的风险管理问题,认为项目管理者应当加强项目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必须准备好项目风险的识别,从而精准的来进行项目风险的有效评估,拉升项目风险的应对能力,进而降低因项目风险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吕聪会(2012)运用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对科技项目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了风险识别,总结出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管理等五大类风险,使项目项目管理者对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从而为科技项目的风险分析评价提供依据。倪任付(2013)在阐述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项目风险解释结构模型,并结合项目财务统计数据,对高新技术行业实施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他还应用 ANP 模型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项目风险做出了评价,进而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

  关于项目风险监管的研究主要有:万俊(2001)认为在企业在实施项目决策之前,必须意识到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应当加强项目运行过程的风险监管。刘志峰(2003)认为科技项目项目管理者应当坚持理性投资,为此,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市场预警预报系统,并对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以及产品市场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进而定期向社会公布其监测结果,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有力支撑。陈怡(2005)研究了国外风险的有关理论及案例分析情况,并考虑到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的风险控制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知识,主张将管理手段多元化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应用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向世林(2009)认为有必要充分利用有效地竞争机制以及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实现科技企业孵化过程调控的目标,他还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视角研究了科技企业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

  关于项目风险评估模型或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有:马力(2002)分析了大型高新技术开发项目的资源的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还有工程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大型高新技术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张声东(2004)通过研究蒙特卡罗方法,将其引入科技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的风险管理中,建立了项目风险分析模型,并对具体的科技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还通过计算机仿真模型对分析结果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尹鹏(2010)研究了船舶技术项目的风险管理,结合因子分析法对该项目的主要风险因子进行了研究,并建立起了结构方程(SEM)模型来分析项目中不同风险因子与风险后果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又运用因果分析法对那些优先级排前的风险因素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应对这些风险的具体对策。尹晓阳(2011)结合 L 集团 M 科技项目风险管理成功实践介绍企业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从企业集团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企业集团控制力与执行力的落实以及企业集团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的协调三个主要方面介绍如何保障企业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刘进(2012)研究了 EPC 模式下国际半导体行业存在的主要风险管理问题,主张建立 EPC 模式下的国际半导体项目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建立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总之,近年来国内学者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尤其是在项目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以及风险投资决策方面研究较多。然而,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少,还需要国内学者和有关专家继续深入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本文将项目风险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引入科技企业孵化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对提高科技企业孵化成活率,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下拟定的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开始阐述的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对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的成果以及现状,到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科技企业孵化项目与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综述。阐述科技企业孵化项目的产生、概念来源和发展趋势;分析项目风险管理的产生、涵义、目标、应用和技术方法;并分析的是基于孵化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

  第三部分: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项目风险控制设计。通过分析项目风险管理在科技企业孵化项目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项目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分别对孵化过程的风险识别、孵化过程的风险评估、孵化过程的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孵化过程的风险管理措施、孵化过程的风险监控等进行了重点分析。

  第四部分: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项目管理的保障措施。从人力资源、运行机制、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四个方面来提出其保障措施。

  第五部分:根据孵化项目的风险控制研究,对 A 科技企业 B 孵化项目进行了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第六部分:结论与不足,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研究的不足。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mba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