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

东西方风景画发展与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3 共3186字
论文标题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风格。通过研究中国山水画及西方风景画,可看出其表现内容均为自然景观;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审美体系不同,在表现手法和使用工具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表现手法方面: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是散点透视,这就从结构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而西方风景画的构图是焦点透视,也就是从一个固定的视角进行作画。从绘画工具来看:西方的绘画工具多是油性颜料与油画布,而东方的绘画工具则多为水性颜料和宣纸。以描绘对象来说: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多为名山大川,重在彰显山水;而西方风景画则强调绚丽,多为衬托人物。

  一、东西方风景画发展与文化差异

  在已出土的中国两汉时期的文物上,就有对自然山水的表现。秦汉时期,人们将山水主要刻画在砖石上,但山水画在此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种;现存最早的山水绘画主要集中在敦煌石窟内。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应以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图》卷为代表。该画作描绘的是人们春游的场景——后经宋徽宗题签,为迄今中国存世最古老之画卷。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对景物的描绘已经比较成熟。到了唐代,中国画家开始大量创作风景画,从大自然中寻找万物的生存规律,抒发审美自然的情怀。唐人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将眼中的客观事物与心中的主观情感相融合,这种理论从此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指导理论。盛唐时期,山水画已形成独立画科。

  西方目前遗存的最早的风景画是公元前1世纪的湿壁画,画面内容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场景。这个时期的油画主要服务于宗教场所,其中风景仅作陪衬,并非主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5世纪初;但不断发展的油画艺术对风景的描绘愈加细致。文艺复兴时期,风景在油画中依然作为背景存在,如著名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对风景的表现手法与东方的风景画非常相似;直到16世纪,表现风景的油画才作为风景画逐渐独立出来。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风景画出现在17世纪。当时新成立的荷兰共和国反对偶像崇拜,促使画家们勇敢摆脱神话与宗教题材的束缚,这就为风景画以及静物画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霍贝玛的《林荫道》。该作品已经完全脱离对人物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真实的景物,纯粹的风景画由此兴起。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多因素还取决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

  如中国山水画,是将人的哲学观念以山水体现,构成要素主要是山川、河流、天空等,画家们会参照原本的地貌特点表现这些自然景观。如黄山,具有降水多、湿度大、云雾多的特点,在画家笔下常常呈现一种意境美,能表达作者心驰神往的心境,抒发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感慨。另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耕读文化使我们的先人普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再如西方风景画,重视宗教崇拜,讲究海洋文化,崇尚人对自然的征服,特别重视理性地看待现实,因此画家们非常强调对自然景物的真实写照。还有,西方的自然地貌与东方有着很大不同,如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由清澈的山涧流水、晶莹的冰川雪峰组成。

  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各自历史渊源的差异,在于表达人文精神及审美内涵的差异,在于文化认同及背景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山水画,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文人,而文人作画的主导思想是追求一个可供人们神游的精神空间。中国文人对自然的领悟集中于他们的虚静观,其欣赏山水画的方式也受到这种禅意思想的极大影响;画中山水的表现形态通常被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所决定,作者的心声以及情感都要通过笔墨来表达,故他们的画笔并不看重对形态的描绘,而是更重视表达对意境的追求。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整个西方艺术界都受到人文主义的广泛影响,与绘画相关的色彩学、透视学甚至解剖学等学科逐渐兴起。从此,西方绘画逐渐增强了其自身的科学特质,讲究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真实的感动。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观点认为绘画就是巧妙地临摹自然事物,即使是虚幻的神话题材作品也是以现实中的具体形象来表现——这种指导思想一直影响着西方风景画的发展。

  二、美学理念与美学思想中之哲学的区别

  从美学理念上来说,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在绘画中也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中国山水画创作通常讲究天马行空,并将天人合一认为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不会单纯讲究对形的描写,更注重的是对神的表现。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中,不论包罗万象或是咫尺千里,均是对客观的自然景象进行一种主观的意象概括。而西方国家则相反,由于宗教文化的长期影响,人们认为艺术真实再现自然的是对上帝的靠拢,因此绘画追求的是一种对自然的真实描绘,表现的主题内容就是自然风景与相关事物。

  东方人的哲学基础及美学理念是面对自然、认识自然、表现自然,同时也是面向自然、研究自然、寓意自然,通过对自然的表现来反映社会文化和人文情怀。而西欧绘画中的风景画始于16世纪,成熟于17世纪的荷兰;其中意大利的理想式风景画,法国的古代神话人物风景画,还有18世纪英国直接面对自然写生的风景画,都比中国山水画要晚得多。体现在西方艺术创作上的是他们的人本主义,因此西方的风景画和东方的山水画有着本质的不同。

  东方艺术,其对自然的认识同时包括了对客体与本体的认识,即包括了对客观世界和主观自我的认识方法,因此在山水画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以及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多是追求天人合一。如中国哲学偏重于探究自然本源,也就是将宇宙的原始力量神秘化,称为“道”。而西方艺术,则是通过对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区别认识,进行自我再认识;这是基于现实审美的一个过程。

  三、对自然的认识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中国的传统绘画是寄托情感之处,画家对山水的描绘充满着感情色彩。中国山水画要求画家能够了解山水的性格和本质,遵循远山取其势、近山取其质的写生法则,这种原则可以超越人的眼睛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使作者能够把握自然山水中的内在精神风貌。而西方的传统绘画则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画家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理性的分析和真实的揭示。

  就对待自然的表现方式而言,中国山水画讲究的是描述自然的本质;而西方绘画则是注重临摹自然的表征。不过,西方风景画也不是一味地完全描写自然表象:随着照相技术对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的冲击,印象派画家们的目光也曾经投向东方美术,各自主张和追求探索,其绘画风格也部分反映出对自然的超越,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反叛精神。

  此外,东西方的画家各自在意识形态表现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在绘画题材上,中国山水画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其艺术追求亦为将人融于自然的天地大美;而西方风景画主要反映的多为宗教题材,认为上帝与人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沟壑,人与自然完全是主客分离的两部分。中国山水画多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而西方风景画多采用光线等元素来模仿自然,表现的则是人与人之间自由独立的创造意识。

  从空间表现来分析,在中国山水画的构成中,空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画家对于空间的表现常采用留白手法,这样既能分割画面的层次,还能体现意境的深远。在西方风景画的构图中,近景描写要求结构清晰,对比明朗,色彩丰富;而远景描写则采用模糊手法,无论颜色对比还是颜色变化都非常模糊,目的都是模拟一个逼真的视觉空间。

  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如上文所述的哲学思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世界观不同等等。希望有更多的人对此关注,为东西方文化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利光功、河合哲夫等《东西方风景画比较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04(01):226-241。
  [2]巫大军《至上景观:风景画意象探源》[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04):152-155。
  [3]屈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比较》[J],《数位时尚》(下半月)2014.21(01):132。
  [4]李银贵《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21(06):206-207。
  [5]张玉凤《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36):274-27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