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虽然是一个艺术创作论命题,但也包含着艺术本体论之内涵。 “本体”与“现象”相对而言,体现着事物的内在属性、生成本原,对事物存在具有质的规定性,事物的性质、特征、生成、发展等从根本上受其影响。因而艺术本体论是艺术理论的最根本理论问题之一,王岳川先生说:“关于艺术的一切论争的深层,都在本体领域展开。 ”因为对艺术本体的理解和认识,影响到对艺术其他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分析“造化心源”说的本体论内涵,有助于对中国古代艺术之本体特征、审美特点等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研究。
“造化心源” 说的艺术本体论内涵, 主要体现在“心源 ”说上 。 艺术创作以 “心 ”为源 ,艺术作品也以“心”为本,把艺术本体与艺术家之“心”联系起来 ,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本体的最基本观念。
一、“心源”说与绘画艺术本体
“心源”说认为绘画艺术源于画家之 “心 ”,那么 ,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逻辑结论:画家之“心”当然也就构成了绘画艺术之本,绘画艺术之本体只能是绘画艺术家之“心”。 所以,“写形”是古代画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张彦远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说、荆浩的“画者,画也”说、王履的“舍形何所求意”说、莫是龙的“传神者必以形”说等等,都包含着对“写形”的肯定。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以“神”为本,写形为手段,“写神”才是目的。顾恺之是论人物画,人物画就是要画出人物之“神”,并通过人物之“神”来体现画家之“心”。山水景物画也同样如此。 中国古代的山水景物画以 “传神”“写意”为本,特别是宋元文人画派,画山水景物向来不以“写形”为重,而强调对山水景物之“神”之“意”的传达。南宋邓椿《画继》云: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曰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
元代倪赞《清閟阁全集》卷九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邓椿把“传神”看做曲尽万物之态的“一法”,即根本方法。 并指出,不但“人之有神”,而且“物之有神”,万物皆有其神。画出万物之“神”,才是佳作。倪赞画竹之目的,在于“写胸中之逸气”。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中把缺乏“气韵”的画看做“虽曰画而非画”。 所谓“气韵”“传神”“胸中之逸气”,皆本于画家之“心”,或者说是画家之“心”的体现。“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戴熙《习苦斋画絮》云:“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 ”所谓“从于心”“心画”“胸中灵和之气”等,都是画家的心灵精神,是画之本体所在。 以“心”为本的绘画本体论, 又往往把绘画看做性情的抒发表现。
如《宣和画谱》卷七载北宋李公麟之语曰: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李公麟把自己的画作看做类似抒情的诗歌,画是自己感情精神的表现。 而对世人不解其情,只把其画当做“供玩好”的消闲品,非常不满。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云:“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画是画家“高雅之情”的寄托,“高雅之情”是画之本体。 石涛说:“笔墨乃性情之事,于依稀仿佛中,有非笔墨所能传者。 ”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云:“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 ” 绘画是 “性情之事”,“性情”是绘画之本。 “性情”即画家之“心”。 与以“心”为本的绘画本体论相关,古代画论家又提出了“意在笔先”与“画尽意在”等画学命题。 如张彦远认为:“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郭若虚说:“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象应神全,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竭而笔不困也。 ”他们都强调了画家在执笔作画之前,应先创立自己的意境。 唐岱曾具体地指出:“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 立身画外,存心画中。 泼墨挥毫,皆成天趣。 ”
布颜图的体验最为深刻与透彻,他说:“意之为用大矣哉! ……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 宁可意到而笔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 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 ”他们从不同的层次与角度,指出了“意”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所说的“意”,或指艺术家创作构思时酝酿于胸中的审美意象,或指艺术家受客观对象的启发,在一定审美理想的观照下,浮现在眼前的意境,或指艺术家自己的情意、意趣。艺术家创作时必须率先“立意”,因为此“意”为创作之本。
二、“心源”说与书法艺术本体
书与画是最为接近的艺术。“画者,画也”,绘画艺术以“形”的描绘为基本形式。书法则是一种点线笔画艺术、结构艺术,书法家运用一定的笔画、点线和结构布局,通过书写汉字而成,也以“形”的描写为基本形式。 书与画不但在形式上具有“写形”的共同特点,而且在创作上也有共同特点,清代张庚《浦山论画》云:“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 ”书与画有共同根源, 二者的共同根源就是 “心源”,二者都是写心艺术。所以,“心”是绘画之本体,也是书法之本体。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从语义学角度阐释了以“心”为本的书法本体观,云:后人不曰画字,而曰写字。写有二义:《说文》,“写,置物也”;《韵书》,“写,输也”。置者,置物之形;输者,输我之心。两义并不相悖,所以字为心画。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矣。无怪书道不成也。此番议论显然是这位大书法家创作经验的肺腑之言,体现了书法创作的抒情本质。 《佩文斋书画谱》卷五《记白云先生书诀》载书圣王羲之语云:“书法创作是‘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这种以书写心、借书“理性情”的艺术特征,同绘画“从于心”“得心源”“陶写性情”的艺术特征,在本质精神上是相通一致的。所以,张庚说“画与书一源”,皆以心为源,以心为本。由于书法是人心的表现,书家之心不同,书法作品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因此,通过书法可窥探人心。 项穆在《心相》中说:“儒行也,才子也,佳人也,僧道也,莫不有本来之心,合宜之相者。所谓有诸中,必形诸外,观其相,可识其心。 ”
书可“理性情”,书家在人生不得意时,借书抒愤,亦是常事。 如韩愈在朝廷受人打击时,大书气势磅礴的“鸢飞鱼跃”四字,以表达心中的激愤之情,这也就是“有诸中,必形诸外”。“形诸外”作品必内蕴着“有诸中”的性情,故“观其相,可识其心”,也就是通过书作可识书家之心。
参考文献
[1] 王岳川 . 艺术本体论 [M]. 上海 :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4:1.
[2] ( 唐 ) 张彦远 , 撰 . 历代名画记 [M]. 北京 : 京华出版社 ,2005:17.
[3]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45.
[4] 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96.
[5] 周积寅 . 中国历代画论 [M]. 南京 :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86.
[6] ( 唐 ) 张彦远 , 撰 . 历代名画记 [M]. 北京 : 京华出版社 ,2005:21.
[7]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6.
[8] (清)唐岱.绘画发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37.
[9] 俞剑华 . 中国画论类编 [M]. 北京 :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204-205.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或者唐喀,系藏文的音译,在藏语中为平坦宽广的意思,也有印章和印制之意。唐卡绘画是指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用于宣传宗教教义、装饰寺庙佛堂或者信徒积累善业和功德。其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民族发...
一、工笔画的概念中国自夏商周起至元明清历代社会中一脉相承的绘画形式称为中国画,其涵盖工笔、写意等形式,以元明清文人画为主流创作方式,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凭笔墨架构而重笔法气韵。盛行于唐代的工笔画作为其中重要一支,尤擅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明丽典...
电脑美术是一个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审美领域,它的产生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其道路必然具有曲折性,所以,如果用传统的艺术的标准来衡量,作为与科技息息相关的数码媒体,人们对它的艺术性产生怀疑。之所以会产生这...
蒋孔阳先生作为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综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思想的特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发展了中国实践美学,强调从人出发,以人生作为生命的归宿,可以说,他的美学理论兼具中西精髓,既能着眼现代,又能包容传统。蒋孔...
学辉的画我都见过的,因他的画室就在旁边。从我画室的门转过来,经过钓鱼灯映照的格栅下吊的兰花和锦鲤鱼缸,就是他的画室了。这里常有友人与学生过来讨论的,学辉深得学生们的喜欢。最近他有一本书将付梓,同学一回,总有话可说。先大略作以描绘,有诗为...
版画是美术绘画艺术的应用典范,利用最普及的版面材料刻制出不同类型的图案,表现了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思想领悟,为欣赏者提供更加深刻的艺术体会。对版画作品进行赏析,不能仅限于版画外在形式的感触,而是要融合多项艺术元素才能感受其内涵。符号是版画艺术...
画家陈洪绶出生于我国的明朝晚期,字章候,号老莲,诸暨枫桥(今浙江)人,他是明末清初时候我国相当著名的书画家,他善书法,字体遒劲,尤其擅长人物画的创作,是明朝末年人物绘画界的一朵奇葩。1、禅宗艺术的发展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流传很广泛,佛...
1958年出生于比利时的画家吕克图伊曼斯,被公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然而这个画家也曾彷徨而转行拍电影,也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架上绘画有很大的改观,他甚至把电影的技术效果引进了自己的绘画中,使自己的绘画变得更独特,这其中就包括图伊曼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钟灵毓秀的巴蜀大地一直以来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挥毫咏赞。着名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等都曾入蜀进行写生采风和绘画创作,其中还有受浓郁的巴蜀地域文化影响的国画名家李琼久先生。李琼久先生毕生致力于地域民俗文化研究和...
印象派绘画是指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随后风靡整个欧洲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绘画派别。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奈、雷锘阿、西斯来、莫奈、毕沙逻以及后印象派的梵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印象派摆脱了封建世俗等级制及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的束缚,极力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