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消费经济下审美观念转变探究
【第一章】消费社会对审美思想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消费时代审美转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消费环境下审美新转向的演变趋势
【3.2 3.3】消费时代审美图像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章】消费主义时代的审美泛化及其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消费影响下审美转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来临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全世界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也在不停地变化着。“那些传统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地被新观念和新思想冲击,再也不存在一层不变的东西了,一切新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①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大变革中,美学领域也深受影响。
鉴于此,有学者认为,“美学应当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审美特点。”②人们审美的发展变化,以及促使人们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消费主义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未来人们审美观念发展的趋势,都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正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出现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新特征、新形式,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也正经历着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工业向商业的深刻转型。众多的社会主体也开始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过渡,新的消费观念日渐盛行。早前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向消费过渡的社会现象,他们意识到消费社会的变化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消费与审美转型就像是硬币的正反面,虽然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但是却存在着一致性与协调性。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消费种类更加繁多、消费物品更加丰富,并实现了高度的市场化、商品化。
同一时期,科技革命的崛起也将大众传媒带入了新的时代,大众传媒日渐融入商业生活,这些为人们的审美转向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现代审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精英群体的独占权利,消费与审美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与理论研究的热点。另外,它还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1.1.2 研究意义
从美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现实生活缺少对精神的追求,更多的是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因此积极寻求和探究审美的新价值便是美学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与审美转身的来临却是必然的。自上世纪以来受西方美学研究转向的影响,我国的美学研究主要集中讨论审美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这启示我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必须以西方的研究为基础,提高我国美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0 世纪中期,学者们的注意力开始向审美的变化这一领域转移,并出版了大量的着作,本文将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合整体、分析,并进行简短的评论。
1.2.1 国外研究综述
消费变化与审美转向相关的内容。西方对于消费与审美转向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并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群体,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沃尔夫冈·韦尔施、丹尼尔·贝尔等学者。其中,詹明信指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是相关的。在他撰写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将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辩证法的叙事原则审视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历程。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描述了商业时代宏大的消费场景,尤其是他深刻剖析了商业时代大众消费的本质意义,消费在本质上是符号化的。让·波德里亚指出了“消费系统是基于多种特殊符号进行编码并赋予意义的”.
同时,他还将黑格尔的辩证主义思想融入到与消费文化相关的研究中,内容包括礼拜仪式和消费理论等内容,他还在其它相关着作中对社会的转向进行了论述,这些着作包括《物体系》、《完美的罪行》、《象征交换与死亡》等。他认为,美学已经进入了超美学的阶段,并强调拟像的作用。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一书中全面反思了二十世纪工业社会人类的审美演化趋势,并分阶段的阐释了当代美学与哲学学科等之间的逻辑关系,积极构建美学的新问题,强调“美学的重构必须涵盖日常的生活和媒体文化。”②此外,其它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还包括着名学者鲍曼的《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和美学家布尔迪厄的《区分: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评》。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消费对审美和社会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消费与审美二者转向的内在联系。
图像化的相关内容。西方学术界开始注重对视觉语言和媒介机制的研究始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随着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推进,有关图像的研究日益深化,并逐渐与消费与审美转向结合起来。其中,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详细论述了元图像,认为图像的转向是依托自身的基础的,并通过论述哲学语义系统中语言与图像化的区别联系,指出“商业社会必然出现语言文字趋向图像化的转向。”①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瓦尔特·本雅明深入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对美学的影响,并编写出版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进一步挖掘了工业机械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式、批量式的对现代艺术的机械式复制系统,指出“技术复制更加具有独立性,并由此消解了古典艺术的唯一性,对当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②除此之外,斯洛文尼亚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的《图像时代》、英国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学家诺曼·布列逊的《语词与图像》等作品,也为图像化相关理论的建构和丰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合来看,审美图像化就具备了以下几种意义:
(1)推动指向对象的图像性转化;(2)使得人们的现实生活呈现出图像化特征;(3)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图像化特征。
另外,本文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深入探究了图像化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图像化的主体特征,还深入阐释了图像化的三层含义,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当代社会的审美特征。
大众化的相关内容。一直以来,许多学者热衷于研究大众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伯明翰学派以及一大批大众文化学者对大众化都有其各自的理解和观点。与约翰·费斯克相比,法兰克福学派显得更为激进。
费斯克研究的重点是人们的日常消费生活,它以特定的社会背景为研究内容,指出“大众文化具有对抗性和创造性。”③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以不同的电子媒介为切入点,讨论了媒介的感知能力,认为正是由于社会处于永不停歇的变换之中,导致了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另外,学者巴赫金还整理分析了大众化的概念和内涵,指出文化狂欢的来临是有一定的渊源的,这一渊源就是狂欢节。通过狂欢,“大众消解了社会等级与社会阶层,具有平等的意味。”④具体而言,本文将大众文化定义为以下三类:
(1)以个体审美为主的大众化;(2)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大众化;(3)以审美价值为主的大众化。
因此,本文以大众化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通过深入阐释审美大众化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阐释审美转向问题。
1.2.2 国内研究综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重新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高潮。三十多年过去了,目前我国已经到了社会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众消费进入新的高水平阶段,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审美转向命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李西建的《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傅守祥的《审美化生存》、陶东风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等作品都深入分析了我国的社会现象与人们的意识形态变化,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金惠敏的《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和曹晖的《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也为本文的研究消费图像化提供了独特视角下的理论借鉴。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等文章为本文大众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总的来看,目前国内有关审美变化的研究还不多,并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单纯地探究人们的审美转变,并没有将消费与审美二者结合起来讨论。本文认为,审美的变化与消费主义之间存在协同性,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并以图像化和大众化为切入点来论述审美转向的发生,有效避免了研究的空洞化,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新时期人们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根源。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首先,将比较分析法运用到审美与消费的关系研究之中。本文将美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将经济学和美学对消费的定义进行了对比,并与审美转向相比较,探究二者的一致性。
其次,将历史研究手法引入到审美转向研究之中。本文采用纵向视角探究审美转向现象的演化过程,通过历史研究法探究了审美转向的缘起、发展及阶段,并以图像化和大众化为两个视角,全面地展现了图像化与大众化二者的关系,近而分析当代社会的审美转向。
最后,以“审美间层”为基础,探讨了其核心价值,并将生物学的理论引入本文之中,提出了“审美间层”这一概念,同时,分析了审美间层的特点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提出了消费主义时代的审美转向问题,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搜集、整理、分类,并指出了本文了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一章 绪论)。接着,通过展现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并深入剖析各个阶段消费的变化情况,阐释了审美转向发生的背景及其基础(第二章 审美转向的消费时代背景)。接着,本文阐述了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变化现象,并指出,审美转向的主要特征是图像化和大众化,它们具有极强的个体特征。(第三章 审美转向的趋向与特征)。同时,本文还初步分析了消费主义时代审美转向的可能性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的特点、影响,进而提出了审美反思命题(第四章 审美转向的泛化与反思)。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期望(第五章 结语)。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尽管中西之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形而上化的过程,然而中西味美其后的发展流变却截然不同。中国味美的内涵不断深化,已然成为我国古典美学世界里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西方的趣味却因审美的内在官能化而逐渐脱离了原始意义的味觉...
现代性仍然是我们思考当代生活时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所谓现代性,就是与传统社会足以形成分划的、现代社会独有的一系列特性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至上、人类中心、文明进步、科技万能等。当我们讨论现代性时,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的经验分析,总是比概念推演更切...
一、生活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
摘要风水文化是古人早期选择适宜居住地点的一门学问,这门学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统一,这是风水中所讲的核心。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发大自然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都是违背了风水理论的核心。古人...
第三章、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中的审美嬗变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经济技术条件以及特定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也必然包含着审美上的种种嬗变。这是因为,审美尽管在上层建筑中仍属上层,但也最终将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以及其他社会变量的...
0引言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人类可以更好地感知世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主体发出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客体的意象在主体那里形成映射,这个映射物是一个融合了客体意象与主体创造的新的意象,同样的客体会...
席勒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美学的原创性贡献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被工具理性主宰的时代,席勒继承了卢梭等启蒙学派的思想传统,发展了康德的美学思想理念,将康德的形式美变为一种对现实的批判力量。通过对人性完善和社会改造的...
美,并不全是如柏拉图描述的那样,是纯粹的理性才配拥有的,但它确确实实是诗性的创造;审美活动也不是只能流变于纯粹精神世界当中的思想的活动,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视域内的显现。也许它不够形象化,也许我们不能像摘一朵花一样摘走收藏,但自从人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乡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对优美生产生活环境的美好期望和诗意化生存诉求不断提升,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承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当下语境中,人们对于改造...
关于审美问题,马克思提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这就是社会实践审美化,他通过对经济学和哲学问题进行比较、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应该把审美置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中去理解和把握.他的这一重要思想,深化了人类对社会生活及其本质的认识,进而通过人类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