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消费主义时代的审美泛化及其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38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消费经济下审美观念转变探究  
【第一章】消费社会对审美思想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消费时代审美转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消费环境下审美新转向的演变趋势 
【3.2  3.3】消费时代审美图像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章】消费主义时代的审美泛化及其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消费影响下审美转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 消费主义时代的审美泛化及其思考

  4.1 消费时代的审美泛化现象

  不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审美转向的发生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韦尔施认为“审美是将特权阶级享有的艺术品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享受的艺术品。”

  ①而着名学者费瑟斯通强调,“审美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这种特有的双重运动就是博物馆、学术界与现实社会、经济社会关于艺术的论争,艺术应该是世俗的还是小众的,艺术是否可以成为普通的、大众化的消费品”.

  ②这种双向的审美活动认为,生活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也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包括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他认为“美需要从生活中发掘,美代表着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我们所能感知的生活,就是美好的,任何事物,凡是呈现了生活的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③后者的标志可追溯到杜尚,他曾提出“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④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就是:审美生活化与生活审美化到底哪一种才是审美的转向。从本质上看,审美转向泛化后形成了审美生活化与生活审美化之间的相互运动,这种泛化不仅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产物,而且在这种异变中孕育了新的元素。

  4.1.1 泛化后审美的深层演化

  泛化后的审美终于促使生活与艺术呈现一种新的融合。从生活与艺术的渐变关系中可以理解审美转向最终泛化的机理演变过程。

  在原始社会时期,艺术只是人类原始生活的一种活动表现,远没有形成独立的门类,彼时,美、艺术与生活是浑然一体。当人类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物质生活与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分离,艺术逐渐上升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并且艺术成为贵族或富有阶级的象征,但是也逐渐的脱离了基层的现实的生活。

  在资本主义进入高潮期后,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因而伴随现实生活变化的审美也开始了与生活、与商品的重新融合。生活审美化、消费审美化成为艺术领域的新型事物,但是我们发现生活与艺术都不是原来的概念,他们都发生了一种质变,而这就是拟像的意义。

  4.1.2 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审美层级

  在第二个审美转向的过程中,消费主义时代的生活与艺术之间出现了间层、“膜”,这个物质将生活与艺术分割出一道空隙,并且不断的扩张,而这就是审美层级的形成要素,审美泛化后,形成的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相融共存的特殊区域,而所有的质变就在这里发生。

  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审美层级表现为几个特点:一是,这个层级中存在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两者相互包容在一个平等的空间中,但是两者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艺术与生活,而是作为审美符号一样存在;二是,拟像原理适合于解释审美层级的机理,真实与虚拟在这里可以和平共存,但是由于虚拟已经可以自我的存在,因而真实就更加飘渺无定了;三是,从生活与艺术两者关系的视角分析审美生活化与生活审美化,必然会走向“有意识的放弃了审美意识”;四是,审美层级产生的快感与美感之间必然是矛盾的,美感不能独立的存在,必然是依附于快感的。五是,“审美与消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发生机制、价值共性以及交换活动。”

  审美层级的存在实际上为现实生活与艺术研究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共存空间,平衡了世俗与审美的地位,既有利于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发展,也有利于美学研究的开展,同时还诠释了审美转向的根源于表现。

  4.2 消费时代审美转向的思考

  4.2.1 审美转向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1)审美转向带来的经济性影响

  消费主义下审美转向不断加速,反过来审美转向也促进了消费主义的盛行,商品在赋予了审美符号后更能获得高额的利润。詹明信就曾提出“美感的生产己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②“价值决定价格的经济定律已经不是百分百有效的了”.③这就解释了一部苹果手机为何能卖出远超其材料与技术成本的价格,这是因为这样一款手机代表的品味、感觉,使用价值不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当旅游被审美化后,被消费的实质是空间,当休闲被审美化,被消费的实质是时间,可见,消费主义时代,商品将会更加注重审美化的感觉效果,而这样的商品也会更受到欢迎与认可。

  (2)审美转向解构了经典美学

  一直以来,西方哲学都非常理性,“真”一直引导着真善美,美作为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在审美泛化后逐渐摒弃了伦理的善,转而更加重视纯粹的快感和满足。审美转向彻底割断了经典美学与哲学的联系,消解了美学的超越性,并投入到消费之中,美逐渐成为了人类存在方式的一种感知。

  4.2.2 审美转向的局限与超越

  (1)审美转向的局限性

  目前,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审美化的消费活动,人们陷入了一种幸福的幻想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空虚感。虽然物的丰盛与人的自由性都极大地提高了,但是传统的的思维模式消解了价值,审美时的快感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产物,人们日渐产生了审美疲劳。

  除了强大的空虚感,审美的泛化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自身指涉的能力。审美的合法性受到怀疑,人们自我反思和建构的能力也逐渐弱化了。“大众文化一方面侵袭着精英文化,另一方面却也依靠精英文化来获取合法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它缺乏对于自身的充分认识。”①同样地,由于审美泛化缺少独立的话语和方法体系,因此,主要是经典美学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它沿用传统哲学的相关理论。因此,在审美转向的过程中它必须克服自身的解构和缺陷这一问题。

  (2)审美转向的超越性

  “审美泛化有利于消除特权等级和等级制度,并改善了传统的生产型生活,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融入了美的元素”.②因此,我们认为审美泛化打破和重构了一切,它是一种具有解放性的力量。泛化的审美虽然不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但是它成为了人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超越,也是一种蓬勃发展的学科应当具备的品质。

  4.2.3 审美转向的新发展

  在消费时代与消费社会中,商品已不仅仅是供人消费的实物,它更多的是一种符号,符号消费成为消费主义的典型标志。在消费时代审美发生巨大转向,而作为审美转向的新发展,精英与大众两大审美主体之间的鸿沟正在弥合,审美主体呈现平等化的态势,同样审美客体也从事物商品向符号商品转化,消费客体的虚拟化趋势愈发明显。

  (1)审美主体的平等化

  二十一世纪,消费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大量的新型商品被创造出来,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同时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这些需求再次推动了创新进程。消费同时推动了文化、价值、理念、品牌等的传播推广,而这些大多数都是附着在商品上被“推销”到世界各地,这些机器大工业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已经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更具有大量的文化、价值等审美内涵。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人们比以往更便利地消费着这些商品。这种消费无疑打破了原来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的审美界限,消费主义正以惊人的速度弥合大众与精英的文化鸿沟。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审美主体正在变得平等、均衡。消费时代使大众能够成为消费主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审美大众使商品变得更加多元多样、更加丰富充实,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能够享有同一品牌的产品,尽管在产品质量或贵贱上有所区别。信用卡、虚拟消费、贷款、分期付款、海淘、网购等消费方式的流行正是审美主体日益平等的重要表现,大众通过类似“众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审美层次,重新选择或重新改造了审美对象、审美客体。消费主义时代,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新的需求与新的不满足是相互统一的,需求与满足一直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通道中,因而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会不断地选择新的商品,即新的审美客体,而这种商品又会反过来刺激大众新的消费需求。在无形的发展中,大众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正是大众消费的这种力量使其与精英逐渐享受了同一种符号或同一种品牌的消费品,久而久之,这种消费氛围带来了大众与精英在审美视角上的不断接近,进而使其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审美平台。

  (2)消费客体呈现出虚拟化的特征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内容的多样化,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发生着变化,审美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反而变得更加生活化,与之对应的是,人们的审美客体也呈现出虚拟化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且受到来自传播媒介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介了解最新的社会事件和新闻,每天都受到不同类型的广告的轰炸,这些广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并形成比较稳定的消费模式。

  一般而言,商品在进行宣传和推广的时候,往往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模式,包括广告宣传、活动展演等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商品逐渐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而言,在进行商品宣传时,主要采用两种主要的手段。首先,商家会聘请一些明星作为代言人,通过明星来宣传和推广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这件商品。其次,扩大商品的阶级属性也是常用的宣传方式,奢侈品的宣传和推广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通过购买这些具有阶级代表性的商品,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而有效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和欲望。事实上,除去这些宣传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发现,消费者消费的只是这些商品的外在符号,是广告中反复强调的地位、阶级等内容,这就是虚拟化的消费客体。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告和宣传的引导,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实际需求,消费的客体成了一些虚拟化的东西,诸如地位、角色等内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