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白色背景下先秦时期审美思想的特点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周雨
发布于:2021-07-27 共4777字

  摘    要: “白色”,作为一种颜色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发现,并熟练应用于社会日常生活中。本文通过对“白”一词的探析,根据“白色”在先秦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探究先秦时期审美思想的特点,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审美生活。

  关键词 :     色;表现:美观;

  引言

  白色,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颜色之一。先秦时期,人们在已经认识和能够区分的颜色的基础上,归纳出五种颜色,它们分别是青、赤、黄、白、黑,又称为“五正色”。“五正色”的出现表明了当时人们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五种颜色的使用情况不仅能反映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作为“五正色”之一的白色,在先秦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根据“白色”在先秦审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探究先秦时期审美思想的特点。

  一、“白”释义

  “白”,作为一种颜色词,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并开始使用了。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发现“白”一词使用的痕迹。其中,“白”一词多用来形容祭祀时的牲畜,如“白牛”“白犬”“白豕”“白狐”等。“白”作为颜色形容词,其内涵十分丰富,关于“白”一词的含义有如下几种说法。
 

白色背景下先秦时期审美思想的特点
 

  (一)西方色

  许慎的《说文解字》云:“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事。”1这里的“白”指的是西方色,与“西”和“阴”有关。西属于方位词,阴与阳相对,他将“白”与西方联系起来,而西方主阴事,则“白”也与阴事联系起来。许慎对“白”的解释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随着时间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将阴事与“白”关联,一些祭祀或丧礼的主色调就是白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白”就是不吉利的颜色,相反,“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白在先秦时期是一种很重要的颜色。追本溯源,“白”的本义绝不止于此。

  (二)日光

  太阳升起时,阳光的颜色正好是白色,而“白”一词的字形也与“日”相关,“日”字头上一撇,很像在表达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射出的太阳光。“白”一词很有可能与“日光”有关。商承祚在《说文中的古文考》中说“白”在“甲骨文、金文、鉥文中皆作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闪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2也有其他学者从“白”的读音进行考究,如马叙伦根据“白”“日”“皇”等字的古音,结果考订“白”的本义是日光。

  (三)素

  素,白色也。《说文解字》云:“素,白致缯也,从糸,取其泽也。”“素”本义指的是一种没有经过染色的丝绸,后衍生出“白”色之义。“素”可以用来表示白色,白色也可以用“素”来表示。后人常用“素”来形容人的朴素、素雅、质朴,而白色带给人的感受是纯洁与高贵,两者有相通之义。故而,“白”一词包含一种纯净、单纯、质朴、朴素的含义在里面。

  综上所述,“白”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西方色”“日光”还有“素”的含义。古人对于“白”的记载表明了“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白色”在先秦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色彩,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生活中处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颜色。白色,作为先秦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色彩,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根据白色表现的不同,将先秦社会中的白色划分为三大类。

  (一)白色服饰

  生活的基本条件包括衣食住行,穿衣是人们保暖的主要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的样式愈来愈多,服饰的颜色也逐渐丰富,可供人们选择的服饰也变多了。服饰又包括服装和配饰,先秦时期,人们需要在一些重要的仪式和场合下身穿白色的服装和佩戴白色的配饰。

  如《吕氏春秋·孟秋纪》记载:“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3《管子·轻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篪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4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祭祀时的场面,十分隆重而有仪式。古时候的祭祀大典都是非常重要的场合,天子往往需要在这样的祭祀大礼上“衣白衣”,“服白玉”,“穿白衣”,“戴白冕”,白色成为帝王对上天显示诚意的一种色彩。并且,这种“衣白衣”“服白玉”“穿白衣”“戴白冕”的穿着方式仅限于帝王家族,寻常人家是没有资格和权利的,白色也成为古人用来抬高社会地位、区分社会等级的一种方式手段。

  (二)白色装饰

  装饰是指在身体或物体表面附加一些物品,使其更美观,作用于身体身上,则表现为人佩戴的一些首饰或者附件,作用于物体身上,则可以表现为对物体进行修饰。这里的装饰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修饰。

  装饰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观和雅致,“古人很早就用白色涂料作为建筑材料涂抹地面或墙面,这种白色颜料,古代称‘垩’”。5《说文》云:“垩,白涂也。”所谓“垩”,就是指白色涂料。《韩非子·十过第十》记载道:“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旒九,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6这里记载的是夏朝灭亡以后,殷人用垩当涂料来涂抹墙壁的情况,他们把垩当成一种修饰材料,利用它来修饰墙壁。涂抹后的墙面较之原来的变得更加白亮,平整,房屋也更加敞亮,这是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今天的研究看来,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垩其实是一种天然矿物,主要成分是石灰岩,故而呈现的颜色是白色。古人很早就发现这些含有石灰岩的天然矿物颜料,并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白色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先秦时期,白色的动植物因其稀有性,往往得到古人的重视。文献中有记载“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殷人喜欢在祭祀的时候使用白色的牲畜,用白色的牺牲来表达君民对上天诚恳的态度。其他的白色动物还有“白狐”“白鹿”“白虎”“白雁”等等。这些白色的动物因其颜色的特殊性,在大自然中并不常见,往往被视为神圣和吉祥的象征。《国语·周语下》:“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7《吕氏春秋·爱士》:“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8 白色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极少能见到,所以一旦得到,就会更加欣喜和爱惜。除了白色的动物,还有白色的植物,比如白芷、白芍、白茅等,后人将这些植物巧妙利用,变成了可以食用的草药。其实,这些动物和植物的颜色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纯白,而是指颜色很浅或很淡的一种颜色,古人将这些颜色较浅的看起来像纯白的颜色也称为白色。这些白色的动植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相比于其他颜色的动植物,显得更加稀有而珍贵,古人常常将得到这种生物视为幸运的象征。

  先秦时期,白色已广泛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服饰、装饰和生物等方面。这些关于白色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说明了白色在先秦时期的使用情况,再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面貌,为探寻先秦时期的审美观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三、“白色”反映的先秦时期的审美观

  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可以通过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出来,不同时代对审美的追求不同,其体现的审美思想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人们对于白色的热衷与追求展现了不一样的审美思想。

  (一)对“礼”的强调与追求

  先秦时期,人们十分重视礼仪的规范,并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其余的人为百姓,并且明确规定低等级的不可以有僭越高等级的行为。这种划分明确地显示了人们的身份地位和阶级状况。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们拥有的权力大小不同,他们身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佩戴不同的装饰,但是都需要以天子为尊,遵守礼的规范和要求。先秦时期,作为“五正色”之一的“白色”,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敬重,白色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山海经》中,以“白”为神名的是白帝少昊。《淮南子·天文训》云:“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9古人将时间和空间方位与五个颜色相互对应,青色代表东方,赤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黄色代表中央。西方归少昊统辖,代表神兽为白虎,古人对白的重视和追求显示了对礼法和等级制度的重视和追求。《吕氏春秋·孟秋纪》云:“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3在重要的仪式和场合下,古人利用白色来区分社会地位,抬高身份等级,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人对“礼”的强调和追求。

  (二)以“白”为天体之光的宇宙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白玉的崇拜文化,也可称为“玉教”信仰,人们将白玉视为高贵的象征,佩戴白玉成为古人的一种日常习惯,所佩戴白玉的品质也成为身份的代名词。古人为何对白玉有如此执着的信念,而不是其他颜色的玉石呢?学者叶舒宪认为:“玉教信仰的核心理念在于,玉之光彩,类比日月星的天体之光。佩玉之人,可由所佩之玉器的光华,象征天体之光华和神灵之保佑。”10白玉散发的颜色是白色的,犹如天上的太阳、月亮、星辰所射出的光线,古人对白玉进行类比联想,将其与天体关联起来。日月星所射出的光线在古人看来是无穷无尽的,永恒的,长生的,而白玉也能射出类似的光线,人们不能拥有天上的日月星河,但是实实在在的白玉确是能够拥有的。他们将白玉比作缩小化的天体,白玉之光比作天体之光,将对白玉的拥有当成对天体的拥有,这种对于白玉的联想和想象,反映了古人对于长生、永恒的渴求。同时,对于白玉的拥有,满足了他们追求永恒、长生的愿望。他们寄希望于白玉,畅想与世界,与自然共生共存,合二为一,这种思想体现了先秦时期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三)以“白”为美的道德观

  白色,一种纯洁与高贵的颜色,代表着单纯与纯净。古人对于白色的玉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除了将白色作为阶级划分的依据,除了将玉石之光视为天体之光,他们也将白玉视为品德高尚、品行端正、品性正直的君子象征。《礼记·玉藻》亦云“:古之君子必佩玉。”《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古人将君子比作白玉,将美好的道德品质寄托在白玉上,用白玉比德。白玉成为衡量君子与否的道德标准之一,对于白玉的追求和崇拜也成为古人的一种风潮,他们将白玉别于腰间,以象征自己的君子品行。《礼记·聘义》中子贡询问孔子为何君子都看重玉而轻视氓,孔子将白玉与人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联系起来,对白玉作了详细的说明:“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白玉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赋予白玉以丰富的内涵,看中白玉,追求白玉,实则是对高尚道德品行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了古人以“白”为美的道德观。

  综上所述,白色在先秦时期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审美思想。古人将白色与抽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利用白色作为划分社会等级的依据,显示了古人对于社会礼仪的追求。其次,古人将“白”比作天体之光,一方面表现了他们朴素的宇宙观,另一方面表明了他们对于自然、永恒的追求。再次,古人赋予白色玉石以道德内涵,对于白玉的追求显示了他们对道德的重视和追求。发掘白色所隐含的审美思想,为指导现代审美生活提供借鉴意义。

  四、结语

  颜色,不仅是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物质属性,也是古人“观物取象”的重要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重要的文化现象与文化载体。古人利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的事物,关联不同的概念,这种标注和关联方式显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或地区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对于“白色”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对“白色”的使用情况和情感态度,同时又可以探究其颜色背后隐藏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0徐杰令编2004《先秦社会生活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0肖世孟2011 《先秦色彩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注释

  1许慎撰,徐铉校定 1963 《说文解字》第160页,中华书局。
  2商承祚 1983 《说文中之古文考》第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3陈奇猷 1984 《吕氏春秋校释》第375页,学林出版社。
  4黎凤翔撰,梁运华整理 2004 《管子校注》第1537页,中华书局。
  5王雅观 2018 《<山海经>颜色体系探究》第126页,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王先慎 1988 《韩非子集解》第71页,中华书局。
  7徐元诰 2002 《国语集解》第9页,中华书局。
  8陈奇猷 1984 《吕氏春秋校释》第459页,学林出版社。
  9刘安 2012 《淮南子》第113页,中华书局。
  10(11)叶舒宪 2015 《白玉崇拜及其神话历史初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74-83页。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周雨.从“白色”看先秦时期的审美观[J].汉字文化,2021(12):184-18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