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敦煌变文中蕴含的教化思想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5 共620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敦煌变文中的儒佛道教化思想探析
【绪言】敦煌变文中的多样教化思想研究绪言
【第一章】敦煌变文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1】敦煌变文中的孝道思想
【2.2】敦煌变文中的忠君思想
【2.3】敦煌变文中的节烈思想
【3.1】敦煌变文中的业报轮回
【3.2】敦煌变文中的地狱审判
【4.1】敦煌变文中的修仙成道观念
【4.2】敦煌变文中的符箓神功
【5.1】敦煌变文中教化思想的特点
【5.2】敦煌变文中教化理论的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敦煌变文中蕴含的教化思想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文学作品的产生与流传,绝非偶然和孤立的现象,必然与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相关联。敦煌变文就是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历史、地理等时空环境下产生与流传的,它产生于华戎杂居、宗教盛行的西陲重镇。

  变文作为讲唱人的底稿,其目的是体现“讲唱”这项技艺,观众多为一般的市井小民,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势必要贴近百姓喜好,此为变文呈现的特点及魅力所在。民间娱乐不仅是一种调节身心的休闲活动,且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资源长期被统治阶层垄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多为文盲或半文盲,统治者要推行社会教化,无法单纯依靠蒙书和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通俗文学具有易于流传和雅俗共赏的特点,自然而然地成为历代王朝统治者和各种宗教向百姓传播意识形态和教义的重要工具,从而推行“寓教于乐”的教化活动。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在魏晋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因时局动乱,战争频仍,百姓生活困苦,儒家思想不足以抚慰人心,此时佛教以救苦救难、消除罪孽、超脱生死、果报轮回之说,使群起而赴之。

  敦煌变文中教化思想主流是儒家的忠孝节义,其中《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展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与奉献,是“行孝”的缘由;《舜子变》中舜子不计前嫌,恪守孝道,肩负着宣扬“孝养”的功能;《董永变文》则通过董永卖身葬父的行为,强调儒家“孝葬”的理念;《伍子胥变文》的主题是中国传统的血亲复仇观念,同时还隐含着对不采纳忠臣谏言的昏君的讽刺。《汉将王陵变》慷慨悲壮,其中王陵母子的牺牲,传递着“忠孝节义”、“舍孝成忠”的观念;《王昭君变文》中远嫁匈奴最终魂断异乡的王昭君,其身世和命运即反映出敦煌军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憧憬,亦有对联姻和亲政策的肯定与褒扬;《张议潮变文》和《张淮深变文》是对当时敦煌民族英雄的歌颂,反映了敦煌民众“生死大唐好”的民族情绪。《韩朋赋》中韩朋夫妇为了扞卫爱情以死向强权者抗争,不是刻板地遵守封建礼教,而且是出于男女之间真挚的情感,他们的遭遇同时也传达了民众对强权者的抗争,以及对恃强凌弱者的谴责;《孟姜女变文》中的孟姜女千里寻夫、滴血认骨,同样塑造了一个坚贞不屈的传统女性形象,在宣扬忠贞节烈思想的同时,表现了底层民众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不满。

  在三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敦煌变文中的教化思想亦充满了宗教色彩,如佛教的业报轮回和地狱审判,道教的修仙成道和符箓法术,在讲唱故事中都有着充分地反映。《庐山远公话》和《丑女缘起》的故事主线皆为业报轮回,高僧慧远因此沦为奴仆,波斯匿王公主亦因此形容丑陋,凸显因果报应公平、公正,业力之强无法反抗。《唐太宗入冥记》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的主旨都是地狱审判,唐太宗因残杀手足生魂入冥接受审判,青提夫人因不敬三宝死后堕入地狱受苦,不论是九五之尊还是罗汉的母亲,一旦行差踏错,便会在地狱审判中受到惩罚。佛教教义中的地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警惕人们“诸恶莫作”,其影响力较单纯的说教更为有效。《叶净能诗》是敦煌变文中唯一的道教俗讲底本,亦是唐代道教民间故事的集合体,是道教神仙传说的汇总,故事围绕着道士叶静能的奇遇和神通展开。透过云谲波诡的故事内容,传递道教的神仙观念和符箓神功,从突出了道教的倡导的伦理道德。不论是佛教的业报轮回和地狱审判,还是道教的忠孝观和功德论,宗教对道德教化的辅助思想和方式都可以归结为“劝善”.

  敦煌变文发源于敦煌,盛行于西域,由于其独特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使之成为流行于长安、洛阳、四川乃至全国的文艺形式。变文作为一种通俗文学作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以劝善化俗作为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导向与任务。敦煌变文中的教化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内涵,反映在作品内容上,以宣扬忠孝为本的价值观透过内容情节铺叙,更加凸显敦煌当地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中国自古以来邪不胜正、好心有好报的思想观念。在三教融合大背景,促使变文这种宣传佛教教义的讲唱本子,不再局限于佛经故事,而是吸收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不断融入儒家和道教的教化思想。

  河西地区屡遭周边少数民族进犯,战火频仍、社会动荡,民众在思念中原王朝的同时,渴望出现忠君爱国的能人志士驱逐外敌,拯救民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现象也促使善良的人们往宗教和文学作品中寻找安慰,民众渴望业报轮回和地狱审判能够让恶人受到惩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敦煌变文作为通俗文学作品的一种,往往在不经意间化民成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新的传播媒介和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而抛弃了固有的民族教化传统,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导致思想庸俗化,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一个民族的教化的和教养都带有自己印记,教化根植于民族的血脉之中,简单粗暴的地全面摒弃,无异于精神自杀,如何拯救国人的精神文明?新时代要建立怎样的道德伦理观?重拾传统的教化思想,仔细梳理,选取其中有益成分吸收利用,似乎才是唯一答案。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1]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 (汉)刘向。说苑[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汉)刘向。战国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汉)马融撰,郑玄注。忠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 (魏)曹植着,黄节注。曹子建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8] (晋)干宝。搜神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9] (前秦)竺佛念议。长阿含经[M].北京:线装书局,2012.

  [10](南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南梁)萧统编。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3](南梁)宋懔。荆楚岁时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

  [14](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5](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17](唐)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唐)赵璘。因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唐)实叉难陀议。大方广佛华严经[M].上海:上海佛教协会,1987.

  [20](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1](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2](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4](宋)王日休。龙舒净土文[M].上海:国光印书局,1928.

  [2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二)现代着作

  [1] 郑振铎。中国文学论集[M].上海:开明书店,1934.

  [2] 罗振玉。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M].上虞罗氏影印本,1939.

  [3]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全二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4] 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编。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 杨公骥。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

  [7] 罗宗涛。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8] 钱钟书。管锥编(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 陈垣。敦煌劫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慧远大师文集[M].台北:原泉出版社,1980.

  [12]罗宗涛。 石窟里的老传说敦煌变文 [M]. 台北 : 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

  [13]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周绍良。绍良丛稿[M].济南:齐鲁书社,1984.

  [15]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1984.

  [16]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 敦煌学论集 [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17]李骞。敦煌变文话本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18]周绍良等注。敦煌文学作品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萧登福。敦煌俗文学论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20]苏莹辉。敦煌学概要[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21]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M].上海:上海书店,1989.

  [22]罗振玉编:鸣沙石室佚书[M].台北:大同书局有限公司,1989.

  [2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4]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25](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6]吴睒骧等校。敦煌汉简释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27]丁光迪校 .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校注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28]]高国藩。敦煌民间文学[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

  [29]林家平等着。中国敦煌学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30]黄征,吴伟编。敦煌愿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

  [31]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 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2]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3]周一良。唐代密宗[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4]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5]宁可,郝春文编。敦煌社邑文书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6]孙晓红,王雪玲编。历代诏奏[M].山西:三秦出版社,1998.

  [37]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8]黄征,程惠新。劫尘遗珠:敦煌遗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39]李骞。敦煌变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40]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1]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白川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2]施蛰存。北山四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3]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4]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5](马)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词汇[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2002.

  [46]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7]项楚,郑阿财主编。新世纪敦煌学论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3.

  [48]张鸿勋。敦煌说唱文学概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49]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0]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1]周叔迦。周叔迦说佛[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2]张惠芬,谢长法。中国古代教化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53]冯秀军。教化·规约·生成: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化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55]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6](美)梅维恒着,王邦维,荣新江,钱文忠译。绘画与表演 中国绘画叙事及其起源[M].上海:中西书局,2011.

  (三)期刊论文

  [1] 冯宇。漫谈变文的名称、形式、渊源及影响[J].哈尔滨师院学报,1960,01.

  [2] 蒋礼鸿。敦煌变文集校记录略[J].杭州大学学报,1962,01.

  [3] 程毅中。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J].文学遗产,1962,10.

  [4] 李骞。唐变文的形成及其与俗讲的关系[J].敦煌学辑刊,1985,02.

  [5] 王庆菽。宋代“话本”和唐代“说话”、“俗讲”、“变文”、“传奇小说”的关系[J].社会科学,1982,01.

  [6] 张鸿勋。敦煌讲唱文学的体制及其类型初探 兼谈几部文学史的有关提法[J].文学遗产,1982,02.

  [7] 俞陶来。《李陵变文》初探[J].敦煌研究,1988,04.

  [8] 姜伯勤。敦煌音声人略论[J].敦煌研究 1988,04.

  [9] 程毅中。俗赋、词文、通俗小说[J].文史知识,1988,08.

  [10]郭在贻 , 张涌泉 , 黄征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校译 [J]. 安徽师范大学报,1989,01.

  [11]曲金良。变文的讲唱艺术──转变考略[J].敦煌学辑刊,1989,02.

  [12]高国藩。敦煌本王昭君故事研究[J].敦煌学辑刊,1989,02.

  [13]李润强。《降魔变文》、《破魔变文》与《西游记》谈敦煌变文和古代神话小说的渊源关系[J].社科纵横 1994,04.

  [14]徐志啸。敦煌文学之 变文辨 [J].中国文学研究,1997,04.

  [15]张跃生。佛教文化与敦煌变文[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04.

  [16]姜岳斌。《神曲》与敦煌变文故事中的地狱观念[J].外国文学评论,2000,01.

  (四)硕博论文

  [1] 郑阿财。敦煌孝道文学研究[D].博士论文,中国文化大学,1982.

  [2] 尤翔。敦煌讲史类变文的流变[D].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7.

  [3] 陈慧宇。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果报观念”[D].硕士论文,湘潭大学,2008.

  [4] 闫春娟。敦煌讲史变文叙事艺术再探[D].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

  [5] 杨宝莲。敦煌舜子变研究[D]. 硕士论文,中国文化大学,2011.
 

  后记

  看着散落于房间各处,一本本厚重、泛黄的《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校注》等敦煌学变文专着,电脑里一篇篇费尽心力找来的论文期刊,不知为何我的思绪又回到三年前,刚进入师大的时候  时光荏苒,一晃间,我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而随之我的毕业论文也已接近尾声,回首往事,感慨万分。

  在此,对曾经给予我帮助和关怀的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仁玺教授,我的论文能够如期完成,张老师的指导对我来说,实在是最大的帮助,老师除了在论文上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外,对于论文中的错误也尽心地给予指正,对于一些论文写作上的方法与资料的处理,老师的帮助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强而有力的后盾,再次要敬上最诚敬的谢意。

  其次,要感谢安作璋教授、朱亚非教授、王克奇教授、李云泉教授、仝晰纲教授、赵树国老师与其他老师平日来的指导与鼓励。山师三年,有幸结识的各位老师,是我的荣幸。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各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虚的做人态度。在此,我向诸位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最后,要感谢父母的关心与体谅,让我能无后顾之忧地尽情写作论文,特别是我的父亲,一遍遍帮我检查论文中的错别字;还有母亲,常常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端来一盘盘水果、点心,对于父母的包容和鼓励,在此也表达深深的感谢。除此之外,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同学和朋友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我才有了三年特别的时光。我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愿同学和朋友们万事如意,前程似锦。

  “敦煌变文中的教化思想”十个字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加上“研究”二字之后谈何容易,更何况敦煌学的研究岂只限于此,实际上本论文还有很多可以延伸发挥,以及修改润饰的地方。学习和研究都是永无止境的,我永远也不会停下来。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论文存在的诸多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诸位师长专家斧正,衷心感谢。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