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人民法律意识提高,诉讼案件也明显增多,其中不乏恶意诉讼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司法秩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恶意诉讼种类的分析,提出了程序法规制措施。以期能够给恶意诉讼规制提供一定参考,从根源上消除这一行为,保护法律严肃公正性。
关键词 : 民事诉讼;恶意诉讼;程序性规制;规制措施;
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不断推动,越来越多群众法律意识提高,主动选择诉讼渠道保护自己。但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尚处于完善阶段,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通过恶意诉讼渠道达到自己牟利的目的,这一行为是对法律制度的蔑视,严重损害了我国司法秩序,需要高度重视,采取规制恶意诉讼的有效对策。因此针对恶意诉讼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事恶意诉讼的种类
(一)一方恶意诉讼
一方恶意诉讼是一方当事人通过伪造或编造证据,表达双方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牟取不当利益,造成被告方权益受到侵犯[1]。从恶意诉讼表现分析,行为人对证据做出虚假处理,包括伪造借条、模仿被告笔迹等,谎称和被告有法律关系等,以假乱真,并通过谎言让法官相信。这时只能利用科技手段判断证据的真实性,阻止当事人利用法律漏洞获得不当利益。最典型的案例是知假买假,提起诉讼,要求获得非法利益。
(二)双方串通恶意诉讼
由双方当事人、代理人私下串通,共同牟求利益。这一种类中有诉讼代理人参与,其熟知法律法规,提前指导当事人抓住案件关键,造成法官难以识别。在一起民事案件中,找到关键证据十分重要,双方当事人具有统一的目的,为了获得理想的审判结果,会安排证人出庭,证词统一,难以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因此在提高诉讼代理人职业素养的同时,对于法官的义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注意审查当事人的不良记录,借助于信用机制辅助审判。
(三)双方虚假诉讼
现阶段对于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存在一定争议,在民事诉讼中,双方串通,并有第三人恶意串通,伪造事实和证据,骗取裁判文书,从中牟取利益。双方串通恶意诉讼是行为人有着明确的目的,通过虚假表述制造不利于他人的事实状态。双方法律关系可能真实存在,只是在此基础上做出曲解和利用,达到不正当目的。虚假诉讼双方关系可能是虚构的,两方之间可能不存在法律关系,虚假诉讼包括恶意诉讼。在法官审判环节中,识别难度较高,容易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二、民事恶意诉讼的程序法规制措施
(一)完善立案制度
在我国确定立案登记制度以来,由于诉讼降低门槛,案件受理率显着增加,其中恶意诉讼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立案程序作为开始诉讼的起点,也是法院介入的开始,在立案阶段加强规范恶意行为是从源头上介入,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处理案件采取立审分离制度,立案庭主要负责初步审查,民事审判庭才负责进行审理,分工明确。但司法实践中,立案庭不仅负责初步审查,还需要负责提前调解、收费以及接待到访群众等工作。立案庭工作内容增加,必然造成审查职能受到影响,大部分起诉只要满足法定条件就可以被受理,让立案庭工作加重。随着诉讼案件快速增长,立案庭审查受到关注。初步审查主要分为实质和形式审查两部分,应当结合案件特征进行审查。对于下述情况适宜采取严格审查:1.物权变动。由于恶意诉讼人侵占他人财产,诉讼目的明确,但由于我国物权法对于物权的规定明确,具有时间限制,且手续复杂,恶意诉讼人通过诉讼转移物权。审查中要关注双方个人信息,尤其是财产信息,是否存在隐瞒的情况。也要关注双方是否为特殊关系,若存在特殊身份关系,还需要提交书面说明,提示审判庭高度重视恶意侵害行为。2.物权确权。和物权变动不同,物权确权是民事诉讼的一种,确认胜诉后,原告物权和排他地位确定。因此物权确权程序复杂,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政策尚未形成定论,容易被居心不良之人钻法律漏洞,将他人土地占为己有。因此要重视认定当事人的身份,审查土地权益的证明,没有书面证明可以有补正机会,若证明不全不予立案。
(二)完善庭前会议程序
在民事审判中,庭前会议主要包括收集当事人诉求,交换证据,调查证据等环节。和民事庭审不同,庭前会议是由法官作为主导者,要求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共同参与,交换证据,对当前争议进行归纳总结,双方行为并不形成法律结果,基本确定诉讼内容[2]。但由于司法资源紧张,诉讼案件增加,除了有调解意向或者证据明确的案件会进行庭前会议之外,其他案件很少启动庭前会议。最为典型的是知识产权相关的恶意维权诉讼,由于知识产权收益期长,谋利高,造成知识产权维权增多。对于这类案件组织庭前会议十分关键,通过庭前会议可以梳理案情,若证据证实被告及时删除,且非故意侵权行为,有意愿赔偿,但原告索赔金额远超过常规水平,可能存在恶意诉讼。利用庭前会议,法官通过查询原告的诉讼记录,判断是否存在恶意维权的历史记录。并充分尊重双方调解意愿,若双方就赔偿金额无法达成统一,转入审理。在庭前会议中若构成恶意诉讼将承担法律责任。可成立专门的预审队伍,不参与主审工作,庭前进行查证调解,能够有效降低恶意诉讼案件。
(三)严格落实法官义务
法官在诉讼中不仅起到补救和惩戒作用,也应起到警戒作用,充分发挥出法官合理、公正、严谨的审判规范,尽最大努力减少不公平、不公正。需要法官对于任何一起诉讼案件都需要合理推断,准确判断,严格遵循公正审判程序,在庭审过程中关注诉辩状态。法官需要正视送达程序缺陷,主动唤醒权利人积极诉讼。面对单方恶意诉讼时,通过公告送达通知被告。公告送达包括法院公告栏公告,在报纸上刊登通知,这一方式很难保证被告收到信息。要尽量通过社区、工商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等机构,准确告知被告人,确保准确送达。如在拆迁补偿的诉讼中,原告已去世,其亲属诉讼,不能完全相信无其他继承人主张,通过公安部门和社区进行查找,通知所有继承人参与诉讼[3]。同时要对起诉状和答辩状进行严格审查,判断双方举证以及主张,结合预审意见,明确有矛盾的焦点。恶意诉讼本质上侵犯他人权益,必然存在逻辑漏洞。对于无法实际对抗的诉讼案件,法官需要在起诉状中客观分析诉求,结合证据和证词,依据法律给出法律结果。同时在审判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互动,正常的诉讼原被告双方往往争执不下,有情绪流露。而双方串通的恶意诉讼中,被告不会有正常的情绪流露,双方交流积极主动,深入观察可以发现双方有互动。司法实践中存在行为人指使另一方告自己,从而获得利益。解决恶意诉讼问题需要法官发挥出主动性,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审查经验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严格审查证据,保证审判公平公正合法。
(四)建立责任体系
在民事诉讼中没有对程序性违法责任进行规定,将违法责任表述为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在程序法和实体法中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有明显差距,表示在民事诉讼程序法责任相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出现恶意诉讼行为。正因为缺少程序性违法问责和制裁,造成法官面对恶意诉讼没有明确的法条可依。对恶意诉讼行为规制,需要完善责任体系,对于恶意诉讼人员追究法律责任。程序性中违法行为主要损害他人实体权利,若将民事诉讼责任扩大范围,包含程序性法律责任,那么按照法律主体可以分为法官、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三方责任。程序性违法责任是指在诉讼中因为不当诉讼或者违反诉讼法规定,造成双方权益受损,产生不良影响,当事人应当承担对应的法律后果。恶意诉讼中当事人诉讼行为不当,违法成本低,难以让行为人收敛改正,因此通过追究法律责任进行规制。首先要降低容忍程度,根据法律规定对恶意诉讼人员进行常态化惩戒。其次当事人社会危害性较大,出现程序性违法,应当建立诚信数据库,将其作为失信人处理。最后对当事人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公共利益损失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民事恶意诉讼主要包括一方恶意诉讼、双方串通恶意诉讼、双方虚假诉讼三种。对此采取程序法规制措施,可通过完善立案制度,完善庭前会议程序,严格落实法官义务,建立责任体系,积极消除这一行为。规制恶意诉讼行为需要长期坚持进行,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官义务和主动性,建立行为人信用档案,从多个方面协同管理,才能彻底消除恶意诉讼,保护法律的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顾宵.民事恶意诉讼产生的程序法漏洞及规制[J] .法制博览,2020(35)-:163-164.
[2]李一萌.恶意民事诉讼所生侵权责任分析[J] .法制博览,2020(16): 108-109.
[3]邢小雨.我国民事虚假诉讼及其规制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20.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国家,所以对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民事诉讼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1991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经过2007年和2012年的修改,可看出随着我国...
题目:处分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局限目录摘要关键词一、处分原则的理念基础(一)主体理念(二)权利理念(三)自由理念(四)契约理念二、处分原则的内容(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二)处分权的客体(三)处分权的内容三、处分原则在我国民...
民事诉讼的模式探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个重大课题,与举证责任分配、当事人地位、法官地位等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对我国法院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也就仅仅局限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诉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我国基层社会实际...
题目:民事再审程序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护与制约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一、民事再审程序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护与制约二、再审程序中保障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重新建构三、结语参考文献以下是正文摘要:当事人的处分权是最基本的诉讼权利之一,不...
2014年11月25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散见于各个部门法对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明确以单行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说明国家对禁止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视。征求意见稿对家庭暴力的内涵明确予以界定,且从各个...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关于恶意诉讼的案件屡见不鲜。常见的案件类型或体现为当事人恶意串通,伪造债务纠纷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虚假诉讼,或体现为当事人基于防范诉讼风险而随意列被告的滥诉行为等。恶意诉讼的兴起不仅干扰法院正常裁判,扰乱司法秩序,还违背了社会...
民法将意思自治这一原则作为重要原则,虽然民事诉讼有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可是一些非法个体为了自己的私利,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提起诉讼,最终损害他人、社会甚至国家的利益,损害了司法的尊严和公正并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可能产生非常很大的影响,造成司法资...
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主要是基层人民法院理清事实,确定权利义务关系,对简单民事案件解决的一种审判程序。对于我国基层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而言,民事纠纷案件数量较多,简易程序不仅仅有着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同时经济性也是较为优越的。然而,...
一、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听证制度概述(一)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听证的含义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听证,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监督案件时,围绕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充分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另外,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和人民检察院调查取得的证...
随着法制社会建设及司法鉴定事业的发展,法律能力的量化及客观性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国外有学者对痴呆、精神疾病及做作性障碍者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对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量化研究。但对于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国内目前主要由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