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劳动者小杨与用人单位上海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因劳动报酬产生纠纷,于 2012 年 9月 21 日向上海市嘉定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劳动仲裁。小杨称自 2005 年 6 月进入公司担任工程部经理,双方约定每月工资为人民币 6000 元。自入职至今,公司从未签订过劳动合同,从未缴纳过社会保险,拖欠 2012 年 2 月至 8 月的工资没有发放,小杨于 2012年 9 月 15 日通知被申请人解除劳动关系。小杨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1、支付 2012 年 2 月至 8 月的工资计人民币 42000 元;2、支付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人民币 45000 元;3、补缴 2010 年 8 月至 2012 年 8 月的社会保险。
对于上述请求,小杨提供的证据有“收入证明”一份,盖有公司公章,内容为:“兹有我单位员工杨某,男,身份证号码 42112319*******,自 2005 年至今任本单位工程部经理,每月固定工资为(大写)陆千元整,我单位愿意承担内容不实的法律责任”,落款时间为 2012 年 3月。此外,小杨还提供了 2012 年 9 月 15 日寄发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以及中国邮政的 EMS 送达证明作为证据。本案历经上海市嘉定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和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得以定案。
【庭审对抗】
争议焦点一:小杨的每月工资收入是多少?
小杨主张每月工资 6000 元,有买房时公司开具的“收入证明”为证据。
公司矢口否认为小杨开具过上述收入证明,为推翻“收入证明”的真实性,公司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供了小杨亲笔签收的自入职以来的所有工资表,明确指出“收入证明”与事实有两处不符:1、自 2005 年以来,小杨的工资不是 6000 元,而是有 1800、2100、2500、5000 元不等;2、小杨不是自 2005 年起一直持续工作至 2012年,中间 2010 年 9 月到 2011 年 4 月,工资签收表上没有小杨的工资发放记录,当时小杨并不在公司上班。另外,公司也提供了 2012 年 3 月 20 日的报警记录,表明2012 年 3 月公司公章被盗。公司认为以上足以说明“收入证明”不真实,小杨存在私盖、偷盗公章的嫌疑,目前警方正在对公章丢失进行调查。
然而仲裁委对上述事实偏差并不在意,首先发问“收入证明”上公章的真实性,是否同单位公章一致,公司确认一致,但证明的内容不予认可。仲裁委再问是否有证据证明是小杨在“收入证明”上私盖公章或偷盗公章后使用,公司表明暂且没有,但已经提供工资表表明收入证明上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公章不可能为公司所加盖。
争议焦点二:小杨工作到什么时间?
小杨声称最后上班时间为 2012 年 8 月 31 日,后面一段时间在外面帮单位催款,故而于 2012 年 9 月 15 日向公司寄发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
公司认为工资签收表上显示小杨的入职时间不是2005 年 6 月,而是 2005 年 4 月,截止工作日期也不是2012 年 8 月,而是工作至 2012 年 1 月。
仲裁委要求小杨对 2012 年 2 月至 8 月的工作事实进行举证,小杨举证不能,但查明“收入证明”上的落款时间为 2012 年 3 月。
【法院判决】
上海市嘉定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该案后,查明了上述“收入证明”的内容,认为:虽然公司对“收入证明”的真实性不予认可,但未提供可以反驳“收入证明”上公章的真实性的证据,因此无法推翻“收入证明”的真实性。
仲裁委据此确认小杨的工资为 6000 元每月,根据证明上的落款日期确认小杨 2012 年 3 月份尚为公司工作,依法裁决公司按照 6000 元每月的工资标准,支付其2012 年 2 月至 3 月的工资 12000 元整。由于小杨无法提供 2012 年 3 月至 8 月仍为公司提供劳动的有效证据,故其在 2012 年 9 月 15 日寄发了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主张,难以成立。对于小杨要求补缴社保的主张,超过时效部分不予支持,时效之内的依法予以支持。本裁决为终局裁决。
公司不服裁决,认为公司已经提供了工资表足以推翻“收入证明”的真实性,而仲裁委对员工工资表只字未提,显属不当,遂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上述裁决。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小杨提供了盖有公司公章的“收入证明”。公司声称该证明是虚假的,然对该证明上的公章是否真实,公司明确表示不要求进行鉴定。因此,公司在证明上签章,足以表明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仲裁机关据此裁定公司按 6000 元每月标准支付 2012 年 2 月至 3 月的工资,并无不当。另,公司声称裁决书上未涉及“工资签收表”,故仲裁员涉嫌枉法裁判,然公司对其主张是否有法律上的依据,没有提供证据予以证实,法院难以认同。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公司撤销劳动仲裁裁决的申请。
【律师说法】
本案清晰地展现了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和证据审查。劳动争议的仲裁和诉讼是我国民事诉讼的类型之一,同样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证据规则的基本原则。
具体本案来讲,劳资双方对小杨每月工资的多少都提供了证据加以证明。那么如何审查,谁的证据证明力较大,责任落在审判人员的肩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并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本案中的两份关键证据“收入证明”和“工资签收表”皆为原件,皆与案件事实相关,皆无证人佐证,小杨对公司提供的“工资签收表”予以认可,但认为除了这笔工资款以外,还有其他部分的工资发放。公司对小杨提供的“收入证明”不予认可,认为来源不合法、内容不真实,坚定声称所有工资都体现在“工资签收表”上,小杨认为还有其他部分工资的话,应当拿出证据。劳资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工资是多少”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根据规定,审判机构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本案中“收入证明”和“工资签收表”皆为原件,很难判断两个证据证明力的大小,那么只能依据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加以审查、裁判。既然单位认为小杨提供的“收入证明”来源不合法,内容不真实,上面公章是小杨私盖、偷盗公章盖的,那么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公司应当对此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举证不了的,承担不利后果,认定公章的真实性,认定收入证明的真实性。至此,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依然叫苦不迭,埋怨道:既然小杨声称除工资表上工资还有其他部分工资的话,应当拿出证据加以证明,仲裁委和法院为何不让小杨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75 条规定“: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1)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8 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既然确认了“收入证明”上公章的真实性,等于公司确认了小杨工资 6000 元每月的事实,根据上述两条规定,小杨无需对“收入证明”与“工资签收表”上的工资差距加以举证。综上,“收入证明”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法律苦果”,但在这起案件之后,如果小杨拿着“收入证明”再要求公司补足工资差额,又该如何裁判呢?
最后,提醒广大用人单位将公章保管好,对于员工要求开具比实际收入高的“收入证明”应当予以拒绝;实在难以推脱的,不妨让员工同时出具一份承诺书,承诺该份收入证明比实际工资高多少,只用作买房或买车贷款需要,不得用作他途,否则给单位造成损失的,由员工本人承担。这样可以将开具“收入证明”的风险化解。
第二章解决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的对策本章从立法论和解释论两种角度探索解决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的对策,为完善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由于劳动争议的特殊性,有必要寻求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专业化路径。第一节立法论...
第二节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的具体问题。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现状是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关系杂乱无章,衔接方面不顺畅,两种程序衔接上产生了种种问题。一、仲裁前置的例外。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括为一裁两审,仲裁前置,即劳动争议必须经过劳...
第三章构建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方案当前我国对于劳动争议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主要是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并不能满足劳动争议的特殊性。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应与一般民事案件审理程序有所不同,这是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节...
第一章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关系及问题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两种重要方式。在我国,两者都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法律途径,两者关系紧密,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但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存在制度性的缺...
一、问题的提出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有一种颇为常见却很难处理的情况,即原告主张借贷关系成立仅有的一份证据是银行汇款凭证,而被告否认借贷关系存在,也没有相关证据佐证。在此类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举证都很难能达到充分证实的程度,导致案件主要待证事实处...
如今农民工群体正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支独特的力量,他们的迁徙、就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而这一群体由于出身农村,缺乏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就业中和用人单位因财力、信息、社会资源严重不对称,劳动权益常被侵害。目前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
导言。一、问题的提出。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工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合同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劳动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变化,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在中断了30年之后,在1986年得以恢复。有关处理劳动争议的...
摘要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与宪法中的其他权利同样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劳动争议就是围绕着劳动权的保护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纠纷形态。一般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由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组成,它们在处理劳动争议以及保护劳动权的过...
对于劳动者来说,当遇到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且无法与用人单位协商时,就需要走法律程序进行维权,例如申请仲裁或者是提起诉讼。但...
判决被告酌情赔偿原告, 不仅是对法律权威和尊严的维护, 对侵权行为依法给予负面评价, 让侵权者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而且, 通过让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者承担侵权成本, 有利于诚信社会建设, 彰显司法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