脘腹痛泛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以及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内经》虽然没有专篇讨论脘腹痛,但相关内容却散见于30多篇之中,涉及到脘腹痛的名称、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就《内经》脘腹痛病症的诊治思想做一系统探讨。
1、《内经》对脘腹痛病名的认识
《内经》最早记载了胃脘痛、腹痛等名称。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灵枢经·胀论》云:“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由于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内经》中又将其称为心腹痛、心痛、心下痛等,并认识到胃脘痛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是有区别的,《灵枢经·厥病》将心痛分为厥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乃脏腑气机逆乱而引起的心痛,根据病变脏腑不同,又有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之别,多属脘腹痛的范畴。而真心痛乃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灵枢经·厥病》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的病症,《内经》论“腹痛”凡16次,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由于腹痛的疼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内经》又将其称为少腹痛、心肠痛、小腹痛、腹中痛、腹内痛等。
可见,《内经》将脘腹痛分为胃脘痛、腹痛论述,并根据其疼痛的部位不同,有心腹痛、心痛、心下痛、少腹痛、小腹痛、心肠痛、腹中痛、腹内痛等不同的名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医家一直遵用《内经》所创之脘腹痛的相关名称,尤其是胃脘痛、腹痛之名,不但沿用至今,而且成为了后世将其合为脘腹痛的依据。
2、《内经》对脘腹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不但指出了寒邪是导致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还阐明了疼痛发生的部位不离经脉,机理主要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认识脘腹痛的病因病机指明了方向。外邪入侵、饮食失宜、情志所伤、阳气素虚、邪气结滞等,均可导致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从而导致脘腹痛的发生。
2.1 感受外邪 《内经》认为导致脘腹痛的外邪主要有风、寒、湿、热、燥等,其中又以寒邪最为多见。其一,外感风寒:风寒之邪内侵,寒凝气滞,导致胃肠运化障碍,气机失调,经脉受阻,不通则通。
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其二,热邪伤犯:伤于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可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可见脘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其三,燥邪所伤: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胃肠失养,运化功能失常,可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以及腹痛、排便异常的症状。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其四,外感湿邪:湿邪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腑气不通而见脘腹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
2.2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和饮食不洁。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了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而导致饮食停滞,纳运无力,出现脘腹疼痛。《灵枢·胀论》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灵枢·百病始生》曰:“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饮食不洁,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的食物,导致肠虫滋生,攻动窜扰,腑气不通则痛。《灵枢·厥病》曰:“心肠痛,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蛔虫积于肠道,阻滞气机,或虫体不安扰动,故致腹痛。
2.3 情志失调 情志不调是引起泄泻的原因之一。恼怒忧思,肝郁气滞,疏泄失职,常横犯脾胃,或平素脾胃虚弱,复因忧郁思虑,土虚木贼,升降失职,而致脘腹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张介宾注:“此皆风木肝邪之为病。厥阴之脉,夹胃贯膈,故胃脘当心而痛,隔咽不通,食饮不下也。上支两胁,肝气自逆也。”
2.4 阳气素虚 中阳不足,不能温养胃肠,或阳虚生寒,寒凝胃肠络脉致胃脘疼痛。《灵枢·五邪》言:“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馁而不能温养,出现脘腹疼痛,以脾胃虚寒多见。
2.5 邪气结滞其一,气滞。气机郁滞,多由于情志抑郁不舒,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或因外邪抑遏气机,可使经脉之气阻滞不畅,血行受损,从而发为痛满肿胀。若胃气滞于中焦,则失于和降而上逆致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若邪客于小肠,小肠气滞,常致小腹胀痛,可牵引睾丸疼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其二,血瘀。血瘀多因外邪入侵,情志所伤,饮食劳逸,以及外伤等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从而产生脘腹疼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逆侵入阴股,寒邪上行至少腹,血液凝滞在下,上下相互牵引,所以腹痛连及阴股。其三,水结。邪犯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潴留,也可导致小腹痛胀。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综上可见,《内经》认为导致脘腹痛的发生的病因有寒、热、湿、燥等外邪入侵,以及气滞、血瘀、饮食失宜、素体阳虚等,其中寒邪入侵,滞留经脉,是导致脘腹痛的主要原因。脘腹痛的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不外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概而言之,实为邪气郁滞,不通则痛。虚为中脏虚寒,气血不能温养而痛。寒、热、虚、实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内经》对脘腹痛的诊察
《内经》对于脘腹痛的诊察,一是运用了脉诊、色诊法,诊察脘腹痛的大致部位。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列举了腹痛的脉象有沉、急、弱,沉说明病位在里,弱为阳气不足,急为痛病。《灵枢·五色》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阐述了腹痛的面部色泽特征。二是通过观察脘腹痛的相关症状辨别其具体部位。《内经》认为涉及肝、脾、肾,以及胃、大小肠、膀胱多个脏腑,与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灵枢·师传》曰:“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素问·厥论》曰:“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不但说明了脘腹痛所涉及的脏腑,还论述了脘腹痛的疼痛特点有切痛、胀痛、牵扯痛。
三是重视脘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内经》根据对按压的反应辨别脘腹痛的虚实寒热,认为脘腹痛病症实则拒按,虚则喜按;寒则表现为脘腹冷痛,疼痛较剧,畏寒喜暖,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热则表现为腹部痞满胀痛拒按,大便不通,可伴口干、烦躁,尿赤等火热之象。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四是论述了与脘腹痛相关的病症。
《内经》涉及到的与脘腹痛相关的病症有疝瘕、疝、伏梁、胞痹、脾疟、蛟蛕、疹筋等,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素问·腹中论》指出伏梁的症状特征为“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素问·痹论》指出了胞痹所出现的腹痛为“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素问·奇病论》指出证见两臂筋脉拘急,脉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由此可知,《内经》中脘腹痛既是单独的病症,又是不同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病候。
4、《内经》对脘腹痛的治疗
《内经》中对脘腹痛的治疗,多采用针灸和按摩的方法,指出了以热治寒,以及按摩除寒的治疗方法。如《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灵枢·五邪》指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所选针具大小视病情轻重而有别,如《灵枢·厥病》云:“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综上所述,《内经》虽然没有对脘腹痛的专篇论述,但最早记载了胃脘痛、腹痛等名称,对脘腹痛的名称及分类、病因病机、病变脏腑、诊断和治疗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奠定了重要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脑梗塞是目前临床上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之一。我国脑梗塞患者的发病率非常高,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由于脑梗塞而死亡的患者人数明显减少,但患者的致残率却仍然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本研究对...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后,由于胃肠受到刺激,蠕动减少,肝脏功能受到抑制,胆汁分泌量降低,会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使胃肠功能暂时障碍,出现腹痛、腹胀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2010年7月-2013年2月随机抽取38例作为治疗组,术后应用六味能消丸口服治疗,胃...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水肿属于祖国医学肺胀的范畴,其主要诱发原因在于反复喘、痰、咳所致的肺气损伤,累及心肾,心阳不振,心气亏虚,无法温煦血脉,导致血流淤滞。该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水肿、气喘、胸闷等等。本次临床研究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味在慢性肺源...
肺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肺损伤疾病发展到晚期的一种病理变化,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临床上西医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治疗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症状改善较为明显,为探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很多学者从事肺间质纤维化中药治疗机理的实...
消化性溃疡属于多发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消化性溃疡通常在胃部以及十二指肠内较为多发,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发作[1]。而胃灵颗粒则能够运用冰片达到腐生肌的目的,且其中含有的黄芪还能够调理气机,托疮生肌,多种药物综合作用,就能够产生活血止痛的效...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1].酒精性肝病是慢性肝病的最重要病因之一,约占全球死亡率的3.8%,2007年美国国家防止酒精滥用及酒精中...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属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病证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多不规律,IB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1994年IBS罗马Ⅰ诊断标准定稿后,国内相关研究积极开展起来,中药治疗I...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CAG年发病率在0%~10.9%之间。...
摘要:[目的]观察辨证分型选穴隔姜灸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蒙脱石散3g/次,3次/d.对照组50例诺氟沙星胶囊0.1~0.2g/次,2~3次/d,空腹口服;环丙沙星片0.25g/次,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合并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2位原因,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因此及时防治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意义重大。笔者采用自拟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