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4 共288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单向的"自然资源--粗放生产--量废弃"的资源流动形式仍然普遍存在,而且其弊端日益凸显,其中因农作物秸秆的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浪费尤为严重。据农业部科教司 2010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已经达到 8.20 亿吨,但其资源化利用率还不足 70%,被废弃和焚烧的比例高达 31.31%[1].

  因此,农作物秸秆的废弃与焚烧已成为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早在 1999 年国家环保总局就颁布了《秸秆禁烧和综合管理办法》,旨在治理我国因焚烧秸秆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但是,这种单纯的"以堵为主"的政策法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于是 2008 年,国家环保部、农业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从加强管理、严格执法的角度,重点强调对河北省等农业大省开展严密监控。另外,为了尽快实现秸秆治理由"以堵为主"向"疏堵结合"的真正转变,国务院于同年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为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详细的工作部署。中央 1 号文件也多次提到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促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但是,当下河北省的农作物秸秆利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相关部门统计,2013 年河北省夏收秸秆焚烧点 206 个,秋收焚烧点 275 个,位居全国第四高。同时来自河北省地理信息局对本省 5 个设区市的监测数据显示,截止 2014 年 6 月 18 日,夏收秸秆焚烧点达 619 个,其中 1000 亩以上大面积焚烧点有 12 个之多。中国气象局和环保部遥感监测数据也显示:2014 年国庆期间京津冀雾霾严重,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秸秆的集中焚烧。可见,我省秸秆焚烧已经成为京津冀雾霾严重的元凶之一。相关研究学者进一步表明,河北地区每年因秸秆焚烧向空气中排放的颗粒物高达数十万吨。因此,河北省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在 6000 万吨左右。如此庞大的秸秆产量如果利用得当,将会在农业增产、秸秆养畜、生活燃料、秸秆气化、压块饲料、生物质发电、板材加工、食用菌栽培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反之,若对其进行焚烧废弃,所导致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2-4].可见,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用则利、弃则废"的农业资源,能否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对河北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秸秆资源化利用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制度保障、资金支持和监督管理,更加离不开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作为循环农业的重要参与力量,他们对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生产经营的管理方法及农业废弃物的利用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他们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更加决定着低耗、高效、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就目前看来,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农作物秸秆的治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集中于秸秆资源量的测算、秸秆焚烧的危害、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与途径、秸秆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而对于农户行为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因此,本文从农户角度入手,旨在分析河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内外部因素,从而为激发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优化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政府制定正确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提供信息基础和对策建议。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进行了文献梳理;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在对河北省不同地区农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借助 SPSS19.0 数据分析软件,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关键因子进行了识别;最后给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下图 1 为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发放及个体访谈的方式对河北省石家庄、沧州、邢台、张家口、保定等地农户的秸秆利用行为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农户个体及家庭经营特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区域差异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方面。

  (2)比较研究法。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样本区农户所处的外部环境、秸秆利用方式、动因及制约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研究对不同样本区农户的秸秆利用行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3)统计与数理分析法。

  在对调研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 SPSS19.0 数值分析软件首先对农户秸秆利用行为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统计分析,然后选取相关变量,运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关键因子进行识别,得出了本研究的结论。

  1.3.2 研究数据。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权威机构所公布的二手数据和笔者实地调研所获得的一手数据。其中,二手数据主要是通过政府网站发布的相关信息,各统计局统计数据和统计年鉴所获取的,用来分析河北省农作物秸秆的生产和利用现状;一手数据主要是项目组成员于 2014 年 4-7月期间对河北省沧州市、张家口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等地的农户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调研所得,用来分析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实地调研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另外根据需要对秸秆利用企业、秸秆收购个人以及个别农户进行了详细访谈。问卷内容涉及农户的个体特征、农户的家庭经营特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认知、区域差异、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及市场等方面。共发放问卷 196 份,剔除关键变量缺失和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 180份,问卷有效比例为 91.8%.

  1.4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农作物秸秆问题相关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对秸秆资源量的测算、秸秆的利用途径和方式、秸秆处理技术的三大效益评价等方面,而缺乏从农户这一微观主体的角度开展研究。虽然,也有少量文献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农户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多是基于政府秸秆禁烧的背景下,研究农户秸秆焚烧的动机及意愿,而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关注还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从农户角度出发,对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关键因子进行识别,期望在农户秸秆利用行为的研究方面做一定的补充。

  1.4.2 研究不足。

  秸秆资源化利用需要政府、农户、涉农经济组织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但是受时间、精力和研究篇幅限制,本文只对农户进行了相关调研,并未对农户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及关系进行研究。另外,本研究只对河北省张家口、沧州、石家庄、邢台、保定等地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未能选择河北省更多地市的农户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所以数据获取的有限性决定了研究结果可能难以精确全面地反应河北省整体情况。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