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
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秸秆利用现状、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等实践和理论进行梳理,发现虽有少量文献对农户的秸秆处理行为进行研究,但多是站在政府秸秆禁烧的背景下对农户秸秆焚烧的动机及意愿进行研究,或者是以某一具体技术为研究载体而进行的,从农户角度出发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还非常少。因此,本研究以农户为切入点,结合河北省部分样本区的调研数据,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进行研究,并对河北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总体情况,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模型验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对河北省样本区农户的调研数据整理得出,河北省农户总体秸秆资源化利用比例为 77.8%,具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同时农户秸秆利用行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一些地区农户实现了 100%秸秆资源化利用,但是,部分地区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比例还不到 1/3.并且秸秆利用方式比较传统、单一,秸秆还田仍是农户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新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还未在河北省农村地区得到普及。
第二:运用 SPSS 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认知、区域差异、秸秆利用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描述性分析,对 17 个变量分别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农业收入比重、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认知、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态度、复种指数、机械化作业水平、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政府对秸秆焚烧的督查力度、惩罚力度等因素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身份、农户对秸秆禁烧认知、地形特征、秸秆利用市场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种植经验、耕地规模、家庭务农人口数量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之间关系比较模糊。
第三:通过描述性分析,在对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因素进行初步的界定的基础上,笔者运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因子做进一步识别,从而明确其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结果得到:教育程度、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认知、地形特征、机械化作业水平、秸秆利用技术推广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并通过了相关水平的检验。因此,提高农户教育水平、深化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认知可以从内部加强农户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另外,有效的秸秆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合理的发挥政府职能均能为农户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 :为了激发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优化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本研究从加强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宣传教育、注重农户需求进行秸秆利用技术研发、提高秸秆利用技术创新与推广强度、创新农业机械研发模式、提高秸秆利用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政府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和秸秆焚烧的督查与焚烧力度等方面,为政府制定正确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提供信息基础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R].2010.
[2]刘天学,赵贵兴,杨青春。秸秆焚烧土壤提取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5, 24(1): 67-70.
[3]谢爱华,付荣恕。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 (3): 56-57.
[4]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李宝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报,2009,25(12):211-217.
[5] 弗兰克艾利思 . 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1-134.
[6] 李兰英 , 程云行 , 刘德弟 , 应胜超 , 李浪 . 农户经济行为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J]. 林业经济问题,2004,24(4):198-201.
[7]《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园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
[8]毕于运。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9]谢光辉,王晓玉,任兰天。中国作物秸秆资源评估研究现状[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7):855-863.
[10]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R].2010.
[11]杨文,李世平。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9 (6):101-105.
[12]宋修一。农户采用农机作业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13]刘海星。国外秸秆应用情况[J].北方园艺,2014 (10):142-142.
[14]傅伯钦。丹麦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众用电,2007 (7):20-21.
[15]朱增勇,于立明。美国发展玉米乙醇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6):48-51.
[16]刘旭凡,冯紫曦,孙家堂。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412-415.
[17]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 (12):211-217.
[18]毕于运。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19]金洪奎。秸秆气化技术及设备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0]刘罡,邢爱华。生物质利用优化生产规模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9):114-118.
[21]白宏明。秸秆发电的发展潜力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文,2010.
[22]史青山,杨国俊,诸化斌。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动秸秆循环利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4,(5):17-18.
[23]冀永杰,国淑梅,牛贞福。秸秆育菇与农业循环经济[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1):56-57.
[24]曹林奎,顾桂芬,韩纯儒。作物秸秆及其他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农业生态效益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2,11(3):13-16.
[25]张燕。我国农作物秸秆板产业化发展的动因[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6]Schultz,T.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27]Ericksen.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s of new technology acceptance[J].Cambridge,MA,Ballinger1980.619-632.
[28]Azhar,R.A.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during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Pakistan[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1,3:651-665.
[29]Saha,A.A.H.Love and R.Schwart, 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der Output Uncertainty[J].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4,76:836-846.
[30]Tanny, Koo,W.W.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EC feed grain sector[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17(4):365-366.
[31]Fischer AJ,Arnold AJ,Gibbs M.Information and the speed of innovation adop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4):1073-1081.
[32]Ervin C A,Ervin D E.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s: hypotheses,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Land economics,1982:277-292.
[33]Adesina A A, Mbila D, Nkamleu G B, et 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adoption of alley farming by farmers in the forest zone of southwest Cameroon[J].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0,80(3):255-265.
[34]Rera, Caideron J.F,Corona L,et al.Case study:Corrosive feeding valued rice straw in growing finishing dietsfor calffed holstein steersmc enzyme supplementation[J].ProfessionalArtinlal Scientist,2005,21(5):416-419.
[35]Rogers E M.Diffusion of preventive innovations[J].Addictive behaviors,2002,27(6):989-993.
[36]Doss C R,Morris M L.How does gender affect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5(1):27-39.
[37]Wood S.The theory of wages[J].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889,4(1): 5-35.
[38]胡瑞法。农业技术诱导理论及其应用[J].农业技术经济,1995(4):24-27.
[39]满明俊,李同昇。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2010(1):81-85.
[40]Lee L K, Stewart W H. Landownership and the adoption of minimum tillag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2):256-264.
[41]Caswell J A.Quality assurance,information tracking,and consumer labeling[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6,53(10):650-656.
[42]Jamnick S F, Klindt T H. An analysis no-tillage practice decisions[J].Bulletin-Tennesse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USA), 1985.
[4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44]宋军,胡瑞法,黄季焜。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36-39.
[45]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5:18-21.
[46]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 2004,12(85): 95.
[47]朱明芬,李南田。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及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 (2): 26-29.
[48]朱明芬。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杭州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 (3):25-34.
[49] 赵龙群 , 孙希琪 , 孙明贞 . 我国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 [J]. 农业科技管理,1997(2):42-45.
[50]朱明芬,陈文华,李南田。农户科技行为与调控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1(4):48-51.
[51]林毅夫。中国的家庭责任制改革与杂交水稻的采用[J].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2008:122-144.
[52]汪三,刘晓展。信息不完备条件下贫困农民接受新技术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6,12:31-37.
[53]吕玲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00(11):27-29.
[54]管红良,汤锦如,戴云梅。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文化素质和推广方法关系的研究--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市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1-43.
[55]何子文,李鹏玉。原有耕作经验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廊木村花豆无公害种植技术采用情况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06(6) :121-125.
[56]姜明房,吴炜炜,董明辉。农户采用水稻新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兴化,高邮两市的调查为案例[J].中国稻米,2009 (2):39-44.
[57]韩青。农户灌溉技术选择的激励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05(6):22-25.
[58]Huang J,Rozelle S.Technological change:Rediscov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ural econom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9(2):337-369.
[59]Rosentrater K A, Richard T L, Bern C J, et al. Economic simulation modeling of reprocessing alternatives for corn mesa byproducts [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3,39:341-367.
[60]Anders L. Agriculture-based biomass energy supply-a survey of economic issues [J]. Energy Policy, 1997,25(6):573-582.
[61]冯伟,黄力程,李文才。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生态经济,2011 (2):94-96.
[62] 李振字 , 黄少安 . 制度失灵与技术创新--农民焚烧秸秆的经济学分析 [J]. 中国农村观察,2002(5):11-16.
[63] 赵学平 , 陆迁 . 控制农户焚烧秸秆的激励机制探析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06(5):69-72.
[64]王晓凌。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9.
[65]付春梅。秸杆焚烧污染问题的成本效益分析--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1):30-32,37.
[66]马骥。我国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成本收益比较与约束条件分析--以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 2009(2):77-84.
[67]王舒娟,张兵。农户出售秸秆决策行为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户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2,6:90-96.
[68]钱忠好,崔红梅。农民秸秆利用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2010 (9):4-9.
[69]王士超。河北平原作物秸秆主要利用途径的效率与效益的系统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70]徐皓。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2 (6):10-13.
[71]冀发改环资[2014]410 号。关于印发河北省《河北省 2014-2015 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2014 年 2 月 25 日。
[72]赵肖柯,周波。种稻大户对农业新技术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 1077 户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2(4):29-36.
[73]董鸿鹏,吕杰,周艳波。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 2007(8):60-61.
经济全球化在提高世界各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加剧了竞争,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国际化竞争也越演越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影响着一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农业生...
结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战略,对于促进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河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合理引导就能推动集群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经过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相关模型,分...
1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在不断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
第2章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2.1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因为本文所研究的是厦门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更是要站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之上,在有了休闲农业的概念框架研究,才能谈其发展,有了发展以后才有模式类型的划分研究。因此本文对文献的...
二、农协对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一)使农民在农产品经营上取得较高纯收入农产品经营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提高农民在农产品经营上获得的纯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农民在农产品经营上纯收入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农民拥有的耕...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前提条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从经营规模看,中国农民经济的本质仍然是小农经济,但其实际上已经嵌入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体系。小农经济的命运和走向引发了学界的争论,主要表现为两条道路之争:小农经济的资本...
3王府街道办事处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考察3.1王府街道办事处概况图3-1: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办事处的地理位置、结构状况图示山东省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结合地带,面积1569平方公里,人口94.04万,胶济铁路、羊...
前言(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农民合作组织,是指农民作为主要参与者,在农业生产、生活等领域实行互助、合作而结成的经济组织。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存在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如美国的农民合作社、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民...
4.贵州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在第3章中,通过SWOT分析,回答了贵州能否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的问题,即贵州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下面需要考虑的是,在拥有这么多资源的条件下,贵州怎么发展有机农业?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