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国内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借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557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中的问题探究
【第一章】城关街道办事处农业合作社建设困境研究引言
【第二章】临朐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分析
【3.1 3.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专业合作社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借鉴
【5.1 5.2 5.3】合作社典型示范引导、分类指导及完善机制
【5.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强化服务推动
【5.5 5.6 5.7】避免政府对合作社过多干预、强化及提升
【结论/参考文献】街道办事处村民合作社发展困境探究结论及参考文献

  4、国内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借鉴

  4.1、国内经验

  4.1.1、国内典型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

  (1)北京市昌平区农民专业合作社

  昌平区位于北京市被堵,其农业类型属于都市型农业。昌平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布是柿子、草莓、百合花与苹果。自2008年起,昌平区总结过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提出新的改革措施。以往,昌平区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但是收获并不多,于是依据我国农民合作社法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发展昌平区农业的新措施,着重强调农民与合作社的利益关系,提倡“一村一品,一品社,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发展模式。

  昌平区当地政府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尽量减少流通环节,促进城区居民与山区居民的“直接对接”,实现山区农产品直接流入到市区。节省中间环节所耗费的时间与费用。这种举措成为当地政府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产品销售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经济利益的直接途径。为了实现农产品销售,将昌平区所有的农产品整合起来进行销售,为昌平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提供有力的发展时机。

  可见政府在昌平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与发展中发挥着指引作用,为合作社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地政府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昌平区建立了温榆园香白杏专业合作社、八口百合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老君堂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燕昌红板栗专业合作社、金日兴峪葵花专业合作社、兴寿镇麦庄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12 个具有特色与产业规模的合作社,并且将12个合作社联合起来,共同组成昌农联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其于2009年挂牌营业,合作社产品包括百合、草莓、板栗、柿子等14类,包含110个产品。

  昌平区实行的“一村一品”政策,也利于规范合作社的成立。避免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同时利于提高合作社的覆盖率。昌农联最大的特点是加强基层合作社在销售环节的联合与合作,保障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拓展合作社农产品销售范围,增强基层合作社的销售能力。为了继续扩展农产品销售模式,基层合作社的部分产品通过观光采摘销售,实现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将基层合作社统一联合起来,利于进行统一组织管理,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昌农联成立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创新,增强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村社区覆盖范围小,组织力度轻的问题。昌农联将多类农产品相关主体结合起来,将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服务者等结合起来,发挥多元化功能。但是昌农联与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不能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水平。根据昌农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形成规范性的销售平台,将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到一起,缓解单个合作社缺乏有力的竞争能力,不能有效进行农产品市场开拓的问题。但是建立销售型联合社的成立和运行过程中成本较高,如果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则不适宜采用此种方式。销售型联合社显示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企业化发展,注重联合诸多社员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注重对扶持资金的监管。

  (2)济南市历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

  济南市历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包括探索发展、政府鼓励发展与依法规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济南市历程县制定新的农业调整方案,逐步落实家庭承包经营制,陆续建立了一些以民间技术协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技术服务政策落实到一家一户,合作社组织数量达到一百多个,实现合作社组织高覆盖率。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为政府大力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也逐步增强。济南市历城区政府充分抓住这个时机,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注重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实现济南市历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零散状态逐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90年代中期时,济南市历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目增至130多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6年,历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买房市场格局基本成型。而且我国农业市场与世界市场的初步接轨,为历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转机。

  历城区各级政府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出台一些合作社扶持措施与政策,引导合作社进入边发展边规范的良好阶段。通过印发学习《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引导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增强农户对合作社的认识。并且由此确定历城区四大主导农业:蔬菜、林果、花卉苗木、奶牛。并且组建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1.5万户,每户均年增收2100多元。在同行业范围内比较,入合作社的农户比其他普通农户平均收入至少高出15%。而且促进历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当地农业规模化发展与产业化发展,全面提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打造都市农业圈。

  自从济南市历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依法规范发展阶段,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盈余返还,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收入普遍比非社员收入高出17%。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其数目不断增多,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

  济南市历城区5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类型属于农民自发创设或者村干部带头创办,打破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导兴办合作社的格局,逐步形成多种综合力量共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新局面。历城区农民经济发展意识较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运行也逐步走向正轨。已经建立完善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完善的内部管理组织,盈余分配机制等。

  为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目标。通过增强合作社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协作,为社员提供完善的服务,注重协调各社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整个农产品流线,贯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

  历城区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合作社人才培养、资金、政策方面的帮助。例如,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程序,给予合作社年检收费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离不开技术指导。历城区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不断推广新技术。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的资金扶持,鼓励银行给予合作社信贷支持。以政府对历城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补贴为例,2009年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资金687.98万元,2010年补贴400万元,2011年补贴500万元。

  济南市历城区全力建设都市农业模式,为合作社发展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水平,以农业设施化为主要手段推动合作社发展,促进历城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济南市历城区各级政府注重资金补贴,注重为合作社提供服务技术支持。提高合作社科技含量,真正推动合作社发展。

  4.1.2、经验借鉴

  (1)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政府在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引作用,根据地区特点,打造特色合作社发展道路。在合作社发展初期,坚持“一村一品”合作社发展政策,规范合作社发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农产品销售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

  (2)根据发展需求,建立农民专业联合社。同一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组成联合社,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也可以组成联合社。联合社将农产品流通不同环节的主体统一起来,利于缓解单个合作社缺乏有力竞争力的情况,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化发展。搭建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平台,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合作社的销售成本,提高合作社社员经济收入。

  (3)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水平。政府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政府应积极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合作社资金扶持力度,落实相关合作社服务政策,注重为合作社提供服务技术支持,为合作社发展塑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提高合作社农业科技水平。

  4.2、国外经验

  4.2.1、国外典型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实践

  (1)美国

  美国农业处于世界农业发展的前端。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原因不同的是,美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是由农民(牧场主)自发组织形成的,合作社在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内解决了社员物资与资金的短缺问题,实现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目标,对外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解决了社员劳务过剩的输出。美国农业合作社成为连接土地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而且极大地保护农户的经济利益,成为一种可以避免市场风险的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发展。为什么美国农业合作社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就?诸多学者认为,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合作社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基础。完善的农业合作社法确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为合作社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背景。

  (2)丹麦

  丹麦被称为“专业合作社的摇篮”,合作社的普及率大,覆盖范围广泛,98%的农民都是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社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对丹麦农业发展都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作为“专业合作社的摇篮”,丹麦具有多种形式的农民组织,例如合作社、协会、联合会等,但是所有的都是合作社性质。

  丹麦经历100多年的合作社发展历程,机构组织不断精简,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合作规模也不断扩大。合作社的主要职责是收购农民的农产品,为社员提供服务,负责。合作社分为销售类型与加工类型,其服务主体都是农民。

  丹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乳品加工合作社的牛奶加工量占全国生产量的97%,成为牛奶乳业加工的重要支柱。毛皮合作社的营业额占全国的95%,种子购销合作社的种子收购量占全国生产量的77%。

  丹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合作社的独立性。与美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完全不同的是,丹麦并没有设定专门的行政性管理机构,也没有建立特别的合作社法律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控管理。合作社成立、运行等活动都依靠农民自行管理。其次,合作社委员会在合作社组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合作社委员会与合作社进行交流。第三,拥有完善社区咨询体系。全国共有95个地区咨询中心,拥有雇员3500人左右,能够技术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向专业合作社社员提供专业技术、财务信息服务,利于减少合作社在决策过程中的失误。最后,丹麦不仅注重为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还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寄宿学校,向农民提供培训服务。

  对青年农民进行基础教育,对成年农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学校创设的农校课程受到众多农民的喜爱。

  临朐县城关街道办事处缺乏完善培训体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农民不断涌现。在青年农民初步接触合作社时,为其提供培训活动,让学员得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与其他农民进行交流。

  (3)日本

  日本的农户情况我国农户比较相似,农民占有的土地资源都比较小,需要政府提供综合性、系列性的服务。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农协为日本农业与农民提供的服务是有目共睹的,在世界范围内被誉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的典范。日本农协建立与1900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根据行政结构组建成为“基层农协-县联社-中央联社”的庞大体系。日本农协系统将农民、农村、农业三类组织起来,建立综合性质的社会组织。综合性社区性组织实现全国统一管理,利于统一规划,同时也形成了全国垄断。日本农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一些国家的长处,同时也结合本国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适宜的合作社发展策略。据此形成半官方性质的公共服务机构,其不仅具有行政命令权,还利于实现农协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推动全国农民经济发展。开创适宜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新纪元。

  纵观日本农协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中特点:第一,具有组织严密的特点,日本农协运用“三级等级”的原则。而且每一级农协组织都有相对应的行政组织。且各级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第二,覆盖范围广。日本全国99%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农协。农户与农协之间关系密切。日本农协覆盖范围远远超过欧美许多国家。第三,日本农协为农民提供充足的服务信息,从农业技术指导、农民培训、产品销售与加工等,涉及到农户生产各环节。第四,受到日本国家教育氛围影响,日本人的集团归属意识较强,所以农协便于进行那个协调管理。共同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维护社员的经济利益。

  最后,日本农协正在全面推动全国大规模一体化。农协数目逐步降低,规模逐步增大。集约化农业发展打破地区界限,利于国家农协向经营性农协转变,形成新兴的农协治理结构。

  4.2.2、经验借鉴

  (1)颁布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保护合作社经济利益。我国缺乏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需要积极探索合作社发展活动,结合国外发展经验,不断完善合作社法,确保相关法律能够与合作社发展趋势、创新活动相符合。

  (2)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与培训机制。确认合作社的服务主体是农民,收购农民的农产品。通过完善的社区咨询体系,为合作社社员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及时向合作社社员传递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等。建立培训机制,鼓励农民参加相关技术培训活动,提升农户的技术水平。

  (3)加强合作社之间的协调与联系,增强社员集体意识。鼓励农户参加合作社,提高合作社覆盖范围与组织性,实现合作社集约化发展,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