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观光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812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研究
  【第一章】青州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策略探究绪论
  【2.1  2.2  2.3】观光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2.4】国内外观光农业建设现状分析
  【3.1  3.2】青州市经济与观光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3.3  3.4】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主要模式与特点
  【第四章】青州市观光农业SWOT分析
  【第五章】加快青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结论与参考文献】促进青州观光农业壮大的方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2、观光农业的相关理论

  2.1、观光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2.1.1、观光农业的概念

  20 世纪中后期,观光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的观光农业开始起步。距今约 100 年前,意大利就就成立了“农业旅游全国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引领城市居民区乡村体味田园乐趣。我们可以从把农业引入园林这形式上找到观光农业的雏形。古希腊园林形成初期,土地被修整为规则的园圃。园圃主要种植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这种形式比较简单且较为实用。古罗马园林中在继承古希腊园林规则式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中农作物所占比重逐渐减少,文艺复习时期的园林理论家阿尔伯蒂的认为园林里不应该有果树,应该摒弃这种纯实用的观点。从国外园林的最初形态上我们能够看到观光农业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认识不断加深,观光农业在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休闲观光农业涵义: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产业首先在西方一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而后在全世界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学者、专家、组织的理解和认识不同,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科学的定义。在西方,休闲观光农业亦称为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英语为 Agritourism,法语为 Agritourisme。国内外各领域学者对这一新兴的事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根据其活动的内容及侧重点不同,出现了各种提法如:“农业观光型园林”、“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农业观光园”等。关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表2.1、表 2.2)。

表 2.1 国外学者或组织对观光农业概念研究
表 2.1 国外学者或组织对观光农业概念研究
表 2.2 国内一些学者或组织对观光农业概念研究
表 2.2 国内一些学者或组织对观光农业概念研究

  从表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活动形式等,但都认为休闲观光农业发生于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区别于城市的乡村吸引力和文化内涵。可以说观光业是一种组合型产业,它组合聚集了旅游业、旅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包括针对游客需要或需求的促销服务在内的所有相关行业。

  2.1.2、观光农业的特征

  观光农业具有以下特征:

  (1)观光农业以多种多样的农业资源为基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消费的健康、环保、绿色,观光农业以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为基础是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逐渐与人们关注的绿色、安全、环保、健康等内容结合起来并在项目中加入了娱乐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可将农、林、牧、渔行业中具有娱乐性、观赏性性、可休闲性农业生产过程融入其中,以特有的资源优势来推动观光农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2)观光农业形式多样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整个农村地域非常广阔且物产丰富。因此,在我国各个不同地域形成了多种多样、特色各异的农耕文化。我国的农业活动因此具备了深厚的基础。目前来说,观光农业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依托资源发展的资源型旅游观光;依托农业技术、人才的技术型观光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的产品型旅游观光,如草莓采摘园、山楂采摘园、银瓜采摘园等;依托农业文化的文化型观光农业,如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农业科技园等。观光农业的各种类型都是把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使游客一方面满足了求新求知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好。

  (3)农业生产始终是观光农业的根本属性。虽然观光农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上档升级,但是其作为观光农业的附属形式究其根本始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生产始终在观光农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放弃农业生产的核心地位,那么观光农业这种产业就逐渐走向畸形,不可能长久、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目前我国无论何种类型的观光农业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这一主题来进行。

  (4)观光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多,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将户外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放松心情、排解压力的重要生活方式。尤其是近几年,人们的消费方式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而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能够亲身参与、体验的的旅游活动。因此,观光农业休闲游可以满足人们这种追求放松、寻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因此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5)我国的观光农业还不成熟,处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观光农业从无到有,从由农民群众自发形成的“农家乐”发展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观光农业,从各自为政、松散经营到发展成各自的特色品牌,我国的观光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从从观光农业的规模、档次以及农业生产的特色产品上来说,与国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2.2、观光农业的功能

  2.2.1、有利于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观光农业以现有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农业观光项目的科学规划,使人们一方面能在大自然美景中得到休闲与放松,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参加采摘、垂钓等体验性的休闲活动。休闲观光农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同时对相关领域的拉动力强。观光农业不仅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当地的旅馆、商业、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住宿、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引进大量的资金和科技,因此能带动投资和人才的引进。人才和资金的涌入更加有力于品牌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提升整个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观光农业可以通过优秀人才的流动、资源品种的交换以及对先进经营管理、养殖模式的考察促进整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并对相关产业具有辐射作用。游客来到这个地方体验观光农业就会带动本地区的交通运输、住宿、农副商品生产、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本地区从业人员收入。观光农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品尝农家饭、购买农副产品、度假等活动,满足消费者的娱乐心态,这是一般农产品所不能够提供的,因此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2.2.2、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大作用,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愿望

  观光农业的发展是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生态极具恶化,城市中森林绿地减少,到处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身在其中的都市人生活节奏不断变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之间的理解与交流越来越少,大部分都市人普遍具有一种焦虑、烦躁的心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迫切需要亲近大自然,感受田园生活,舒缓自己高度紧张的神经,减轻压力,调节自己,此外,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祖辈也来自农村,人们潜意识里的寻根意识促使他们走进乡村。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绿色、环保、亲近大自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走出钢筋混凝土的城市,走入宁静、淳朴的乡村,感受丰厚的人文内涵,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形成的观光农业,适应了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同时,观光农业实现了自身的崛起。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吸引游客的方式不仅仅吃农家饭、享农家乐、采摘农副产品等农事活动,并且将优美的自然环境提供给消费者,使他们得到愉悦的享受。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势必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绿化面积的投入,从而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生态环境恶化、农村污染趋势加剧的区域意义更为重大。充分发挥观光农业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多在城市中开辟花卉博览园、开心农场、景观绿地等从而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休闲空间,从而使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在都市中就能获得大自然的亲近感,在回归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享受。

  2.2.3、观光农业对加强市场联系、生产保障方面有显着优势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生产农产品,需要农户自己去寻找消费市场,把自己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而观光农业特有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观光旅游将游客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农副产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是农产品适销对路,开阔出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和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增加了对市场信息的敏锐度,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农业生产才能不断做大、做强,从而为城市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还可以吸引外资,不断壮大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本身对农民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观光农业本身投资小、风险低,农民可以利用自有的生活资料开展诸如草莓采摘园、银瓜采摘园、农家饭、无公害蔬菜采摘等农家服务活动,极具经营的灵活性。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带动农村创业增收。同时,还可以拉动本区域的农产品加工行业。观光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和旅游业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经济收入一方面是靠生产农产品,另一方面是通过服务业创造收入,因此,观光农业本身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地区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会增加对当地普通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开发利用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

  现代观光农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日益多元化,城乡界限越来越淡化,工业、农业、旅游业、服务业逐渐融合,城乡间的协调和融合逐渐取代原来城乡对立分割的局面,所有这些都促使观光农业的功能、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同市场之间的联系、生产保障方面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2.4、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是传统农业大国,但是就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结构、农村整体发展、农村经营模式、产业比例来说,我国还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变大,在这种压力下,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优化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农业粗放发展的方式,因此,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依照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要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将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现有资源,实现生产的标准化、经营的规模化、布局的区域化、种养的设施化、动作的特色化、配置的功能化、管理的企业化、营销的市场化。这样,农业资源要素得到优化,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农业发展功能得到扩展,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得到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会向前迈出一大步。观光农业作为前沿性的新型农业,对整个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意义,是我国农业知识创新、发展农业高科技、先进农业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可持续生态农业进行试验的沿阵地。观光农业的发展会活跃周边市场,强化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最终必将带动整个农村地区和城郊农业的生产结构以及产业布局的重大战略性调整。观光农业的发展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促进整个农业领域不断扩展延伸,改善了现代农业的物质条件,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与经营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2.5、有利于现代城市环境形象的改善和塑造

  观光农业是当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农业转变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观光农业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结合起来,借助高科技手段将田园景观、自然生态以及其它环境资源与现代农业、农村文化、农村休闲旅游、农家体验、环保宣传等结合于一体。所以,观光农业的发展进步势必会推动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和谐相处的历史进程,营造出一种适宜人居的的绿色景观,完善城市的整体环境布局,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整个城市品位上档升级。此外,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城市假日旅游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城郊观光农业可以吸取所临近的的大城市的雄厚科技、经济、社会力量,与本地的工商产业、旅游服务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融为一体,利用观光休闲农业的自然属性满足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追求放松休闲、旅游观光、郊区度假以及其它生活情趣新追求的需要,为都市发展休闲假日旅游经济,培育符合当代消费需求的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提供重要资源保证,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为城市居民精神需求的满足奠定物质基础。此外,休闲观光农业的特征既是一种开放型产业,同时也是沟通都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复合型产业。观光农业一方面既可以为都市居民提供一种走进农村、感受农村、亲近大自然、体味农家田园的机会,使人们在这种体验中通过对乡村、农民的接触加深对真个农村的理解,学习到农艺知识,体验到农家生活,享受了纯正的田园风光;另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进入农村观光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这些可以将先进的理念、大都市的文明、市场竞争意识以及都市生活方式融入到农村去,从而促进农民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有利于农民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提高文明程度,缩小城乡差距,对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3、相关理论基础

  2.3.1、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环委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当中寻求一种平衡,使它们能够协调发展,防止出现经济发展上去了,却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应如何来实现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通过科技进步,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做到发展质量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适度消费的理念,生产上做到清洁生产,从而达到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样,“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上就建立起来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以及我国 2010 年长远目标规划中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新世纪的重要战略任务[29]。此外,对整个人类来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迈向 21 世纪的重要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欧美、日本等发达等国家的历史也很短暂,大约10 年。1987 年,国际社会被 Barbier 等人发表了的一系列关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章所震动。随后的一年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这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的标志。人类社会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了此时的研究重点,经济发展应该以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不相冲突。目前,这一领域经过 10 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研究内容与研究途径也不断被丰富和完善。目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几个特点: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首先是发展理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前提,发展不仅仅单纯指经济量的增加,而是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2.城市、城乡、省域乃至国际社会所指定的发展战略首要问题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能够协调发展,才能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3.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该体系的建立需要发展相关技术和一系列的监测手段。4.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会逐渐突显科教效益的作用,最终会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科教效益统一起来。 5.可持续发展导致微观单元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内部要素等结构逐渐向其方向靠拢。

  2.3.2、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的概念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看,指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前提下,不同产业之间或者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最后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的进程。目前,产业融合已成为了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发展趋势的讨论上。现代理论研究表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成为了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组织模式。

  产业融合产生了多方面的效应:传统产业在产业融合作用下实现了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向前发展。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生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过程取代某些传统技术、产品和服务,产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一方面使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了降低了其在产业结构中地位和作用,使传统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由产业融合催生出许多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部门相融合,使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发生了改变,促进整个产业服务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市场结构的日趋合理。按照目前的市场结构理论观点,市场容量本身具有有限性,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与市场容量相结合,就会导致企业数目的减少和产业的集中。市场结构在产业融合后发生复杂的变化。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产业能够通过产业融合形成新的联系从而使竞争范围变得更为广泛。市场的垄断竞争在产业融合作用下向着完全竞争发生改变,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大幅提高和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产业融合和产业竞争力发展的过程具有发展的一致性。技术融合手段的进步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融合的过程被企业推进到运作的各个层面,实现了产业融合的现实性转化。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在不同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的作用下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但是,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新的挑战也成为了企业一体化战略所面临的问题。随着产业融合融合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导致企业竞争空前加剧,传统的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因此,企业不得不面对提高创新性和灵活性的挑战。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只有创新能力强、灵活性强的企业才会生存下去乃至发展壮大,反之,则被淘汰出局。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区域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可以在产业融合的作用下得到加强,区域间的资源流动和重组可以在产业融合作用下不断加快。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尤其是地区间的界限通过产业融合逐渐被打破,业务重组在信息技术平台技术下得到实现,从而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区域之间联系的水平借助产业融合网络的发展不断密切。由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企业网络组织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乃至成为整个区域联系的主体,区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区域中心的扩散效应进一步扩大,区域之间的空间二元结构会得到极大改善。

  2.3.3、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提出的“稻米文化”。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正式采用了农业多功能性提法。1996 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促进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1999 年 9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马斯特里赫专门召开了 100 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会议;同年,日本颁布了《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强调农业除具有经济功能外,还同时具有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政治功能等多种功能。根据国外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和研究,农业多功能性的含义可归纳为: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提供农副产品、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政治稳定、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功能;且各功能又表现为多种分功能,各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多功能有机系统特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