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

论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特点及启示

来源:台湾农业探索 作者:陈培彬,朱朝枝
发布于:2020-03-19 共5548字

  农业推广学论文(最新汇总版8篇)之第五篇

  摘要:农业推广作为推进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是一项极其庞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 贯穿着农业发展历史的整个过程。我国的农业推广自农业生产活动开始就已萌芽,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并随着农业推广程序的创立, 逐渐走向正规化。研究分析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史, 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而蕴含其中的创新精神、重农思想、官民合作思想, 以及理论联系实践思想在当代仍有宝贵价值。

  关键词:农业推广,古代,启示

农业推广学论文

  农业推广活动在我国伴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而生, 并不断被继承改进。中国农业推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但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 随着农业推广程序的创立, 农业推广才趋向正规化[1]。纵观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研究[1,2,3,4], 大多是对古代农业推广中的不足进行总结, 很少有对古代农业推广的先进性进行提炼。因而, 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推广活动的方式, 探索其思想精髓, 并尝试提炼其中精华, 旨在从中挖掘优秀经验以启发现代农业推广活动。

  1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形成

  我国自从有了农业生产活动之后, 农业推广从未停止。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形成, 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演进历程。据记载, 上古时代就已出现农业推广活动, 《易·系辞》中有“神农氏作, 祈木为招, 揉木为未, 末粕之利, 以教天下。”此期, 我国出现了最早农具———耒耜[5]。《通鉴外纪》中“西陵之女螺祖为帝 (黄帝) 元妃, 始教民育蚕治丝, 以供衣服”则讲述了螺祖教民植桑制衣的故事 (虽然神农氏与螺祖是神话人物, 但两者都是上古时代从事农业推广任务的代表人物) , 这表明我国自从有了农业生产之后便出现了农业推广[6]。此外, 考古证据表明, 远在8000多年之前, 我们祖先就已在中原地区大力推广经由野生粟驯化改良后形成的栽培粟[1], 表明了我国农业推广在上古时代就已萌芽。

  到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社会, 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还是依靠简单的农具来采摘食物和捕猎动物。在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 祖先们慢慢总结经验, 逐渐形成了一些技术、技艺、诀窍, 并加以传播、扩散, 于是就出现了原始时期的农业推广活动。但当时祖先们只能依靠口耳相传、耳染目濡来进行推广传播,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父传子、师传徒[6]。

  进入奴隶制社会前期, 口耳相传与实地指导仍旧是农业推广的主要手段。而进入奴隶制后期时, 以文字和诗歌为载体的农业推广方法在传播农业技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封建时期, 依靠口授和歌谣传播农业技术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 出现了大量的农书, 这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推广的科学性和普遍性。直至西汉时期, 我国古代着名的农学家赵过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改缦田法为代田法, 并创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程序。由此,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逐渐趋向正规化[1]。

  2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主要方式

  相较于当代, 虽然我国古代时期的科学技术落后, 且传播渠道单一, 但这并不影响我国古代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 依然有一批又一批热心农业推广的先辈将选育的优良品种、发明或改造的先进农具或者优秀的耕作方式向农民展示、劝导和推广并最终被农民采纳, 由此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古代农业推广的内容主要是生产方式及新作物、新农具的推广, 推广内容较为简单, 但是其推广方式却比较多样,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2.1 民间自发

  民间自发组织的农业推广活动是古代农业推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时期, 农业推广活动较为原始, 往往是依靠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7]。当农民看到比自己更优良的作物品种或者更好的农具和耕作方法, 就会主动向更先进的耕作者学习请教, 从而产生自发的生产技术交流。由于这种方式是出于农民自发自愿的, 所以效果较好。但因为不易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所以这种方式影响较小, 主要活跃在农业发展早期, 并逐步被政府主导的推广方式取代。

  2.2 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的劝农活动是古代农业推广的主体。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 所以, 千百年来农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命脉, 更是历代政权建立、发展、维持的基础。从汉唐开始, 历代统治者都极其重视农业的发展, 特别是通过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新作物及农具, 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最终达到强盛国力的目的。历史上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如汉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年) , 汉武帝刘彻任命的搜栗都尉赵过, 在关中地区推广三角耧和代田法, 取得了“一岁之收, 常过漫田一斛, 善者倍之”的效果[2];宋景德二年 (公元1005年) , 真宗赵恒在对江淮两浙的水田进行调研之后发现, 只要天气稍微转旱, 其产量即大为下降, 为此, 他派遣使者从福建调运三万斛有着耐旱丰产特性的占城稻, 散发给江淮两浙的百姓试种, 并将其种法张榜告知于民[2];清世祖玄烨在丰泽园所种水稻中单独采收了一株长势旺盛且较早成熟的稻株的种子, 第二年播种之后此株稻株长出的稻米粒大饱满、品质上乘, 遂命名为“御稻”, 并在承德避暑山庄种植成功后, 又在江苏苏州等地种植, 以后又推广到皖、浙及苏北等地[8]。历史上由政府所主导的农业推广效果显着, 但也不乏不太成功的案例。这是因为单纯由行政所主导的农业推广存在信息不对称、影响范围有限等问题。于是, 出现了官民合作的农业推广形式。

  2.3 官民合作

  官民合作是最富有成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从有关古籍和文献资料看, 官民合作的农业推广方式主要以富贾商人的推广活动为主。商人们的传播推广, 能深入农村, 充分与农民们交流, 同时又能得到官方的支持, 故推广效果是3种推广方式中最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甘薯栽培在我国的传播推广。明朝万历21年 (公元1593年) , 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获得甘薯种之后, 将其带回家乡试种, 并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的主持下, 在福建省内推广种植。清乾隆14年 (1749) , 陈振龙后代陈世元将甘薯引种山东, 使得甘薯在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大面积推广, 并逐步推广至全国[8]。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发展历程表明, 农民和农业推广者是农业推广体系的两大主体, 在农业推广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农业推广活动在方式上要不断创新, 要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 才能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3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点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方式主要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授, 推广的难度较大, 传播速度较慢, 影响范围较小。但是在当时却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3.1 重农思想

  在古代, 农业是一个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 是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 不论是军队粮草还是国家用度全都依赖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 可使民生安定, 社会矛盾缓和, 最终达到巩固政权的效果。纵观我国农业推广历史, 农业推广发展旺盛时期的统治政权无一不有着浓厚的重农思想。

  重农思想的萌芽, 最早体现在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在当时, 朝廷劝农活动收效甚微, 大量农民甚至弃农经商。为了改变这种农业荒废的危险状况, 朝廷采取重奖本业、重罚末业的严厉行政手段, 在历史上开启了抑商以重农的先河[9]。后世的劝农制度则一直将此观念延续[4]。西汉初年, 重农主义盛行, 同时朝廷还颁布了“贱商人”的政策, 规定商人不能穿华丽衣服、不准携带武器、也不可骑马和用马驾车。在那个时期, “无商不奸”逐渐成为大众普遍心理;与此同时, 农本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与“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的政治理念结合在一起。《王祯农书》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加深, 认为“孝弟为立身之本, 力田为养身之本, 二者可以相资, 而不可以相离也……士之本在学, 农之本在耕。是故士为上, 农次之, 工商为下……古者崇本抑末, 其教民也, 以孝弟为先;其制刑也, 亦以不孝不弟为重”[9]。此后, 重农抑商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思想形态之一并流传了两千多年。

  因此, 自春秋战国以来, 逐步形成、强化的重农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凡是有作为的皇帝无一不重视农业, 并制定实施了相应的重农政策。从汉文帝的“躬耕以劝百姓”, 到唐相姚崇亲临灾区指导灭蝗, 再到清康熙帝亲自培育和推广“御稻”, 这些统治者自身的重农、支农言行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农业推广工作[3]。

  虽然在古代的农业推广中, 统治阶级所体现出来的重农思想主要是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但必须承认, 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至今天也可给予我们启示[4]。

  3.2 理论结合实际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者和推广者们, 为了打破复杂地理气候条件的制约,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 创造出许多优秀的耕作工具和方法, 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汉武帝末期, 关中一带实行缦田法, 粗耕滥作, 产量低下。赵过是当时的搜粟都尉, 他因地制宜, 发现代田法更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于是他便在当地推广代田法, 向农民介绍代田法的优越性, 号召农民改缦田法为代田法。此后, 赵过的代田法推行了大约60余年。但是古代农业推广先驱们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 西汉末期, 轻车使者范胜之在代田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创造了区田法并在关东地区推广。这是一种田园化耕作法, 虽来源于代田法, 但是较之于代田法, 区田法的耕作要求高出许多, 这在我国古代就是一种成套的农田丰产技术。在推广去田法的实践活动中, 范胜撰写了一本农书《范胜农书》, 为后代的农业推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3]。

  古代农业推广的先驱们理论联系实际, 凝结了众多的智慧结晶, 总结起来有:审时相物的农事历法、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择精取华的育种技术、巧夺天工的传统农具、浩瀚丰富的古代农书等五个方面, 其中又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在农业实践中, 根据现实情况改进推广理论和生产方式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内外部条件, 成为了农业及农业推广活动发展中重要的思想精华。

  4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对当代的启示

  对我国古代农业推广方式演化及其主要特点的分析, 不难发现, 成功的农业推广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们在实践探索中的不断创新。虽然现代科学技术较之于古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推广体系、推广速度和推广渠道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蕴含其中的官民合作思想、重农思想、理论结合实际思想对于现代农业推广来说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4.1 农业推广要注重创新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推广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 造就了古代农业活动保持长久活力的基础。所以, 对于现代农业推广来说, 也亟须创新方式方法,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理论知识的传播是农业推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且方便快捷, 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及信息量较之于古代, 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 笔者认为, 农业推广人员应积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创新理论知识的传播方式;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及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各种传播媒介及时向农业从业者推送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农业行业最新信息;同时, 还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网络信息工程的建设, 这不仅方便农民对理论知识的获取, 而且可以更大范围地扩大理论知识的受众人群。

  4.2 农业推广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是古代农业推广的重要思想之一, 其实质就是实事求是, 理论结合实际。所以, 在现代农业推广活动中, 一定要重视推广产品或方式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在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研制及传播过程中, 要做好实地考察, 根据推广地农户及地理气候特点进行“量身定制”, 并在推广过程中不断观察适应性, 及时改进技术或方法, 使理论与实践始终能够保持统一, 这样才能使推广活动达到效率最大化。

  同时, 由于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科学素质不高, 对于新型的农业技术与科学的农业发展思想的认识还严重不足, 学习能力较弱, 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因此, 在开展农业推广活动时, 不能只注重理论层面的传授, 还应实地对农民进行指导,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农民实际动手能力。

  4.3 农业推广要注重官民合作

  古代时期, 虽然我国农业推广体系还不够成熟完善, 但在官民的齐心合作下, 每次全国大范围的农业推广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无疑, 政府与社会更多阶层的人们共同积极参加到农业推广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激发推广活动的活力。当代, 一个可以正常高效运转的农业推广系统是非常庞大, 其中主要包括外部宏观环境、推广服务系统、目标群体系统, 每个系统中又涵盖了多种要素。所以, 为了保证这个系统协调运转, 政府如何发挥其在农业推广系统中的协调和调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 政府应首先构建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注重促进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群体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在推广过程中, 充分调动农民和推广队伍的积极性, 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和关系。这样才可不断提高官民合作的质量。

  4.4 农业推广要有重农思想

  古代农业推广的蓬勃发展,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重农思想的传承和历代帝王重农政策的实施。可见, 国家层面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对于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 当前由于农业收益低, 加上受父辈思想影响, 农村的多数年轻人宁愿进城务工也不愿在村里务农, 而从事农业活动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 他们对于新型农业技术并没有强烈需求愿望, 这给农业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 政府要实施各种惠农政策, 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业农村一线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同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他们给予支持, 只有提高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业推广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此外, 政府要扶持引导民间农业推广队伍的发展, 要加强对民间自发成立的农业推广组织的培养和引导, 充分调动这些组织的积极性,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些机构的发展, 并充分整合资源, 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投入, 促进农业推广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潘宪生, 王培志.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J].中国农史, 1995, 14 (3) :96-99.
  [2]王慧军.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3.
  [3]李泽周.我国历史上的农业推广工作[J].农业科技管理, 1996 (4) :17-19.

点击查看>>农业推广学论文(最新汇总版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陈培彬,朱朝枝,肖培林,陈星霖.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7(02):60-6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