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雒秋红
发布于:2021-04-08 共3195字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学习不主动, 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从而导致不学, 甚至厌学。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学习兴趣;

  青少年又处于生理与心理巨变时期, 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可以使其通过学习法律法规, 感受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明确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并使学生在自身受到不法侵害时, 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其合法权益, 从而养成法律意识, 敬畏意识, 做一名好公民。由于"法律"一词对一个初中生来说还比较抽象, 因此, 我们在《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给学生讲了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司机交通违法导致事故, 受到交警处罚;另一个是一名青年盗窃通信设施, 导致通信中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受到审判。通过这两个案例的教学, 力图让学生了解触犯法律是要付出代价的, 进而感受法律的尊严。虽然学生听得很认真, 但参与兴趣不高, 没有完全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非常肤浅, 不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的知识点, 影响其法律意识的养成, 进而影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使其失去课程的价值与功能。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学习状况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品德课

  一、问题分析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学实践证明: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教师新课改理念滞后: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 教学手段单调乏味, 上课照本宣科,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不能适时创设有助于知识点理解与运用的教学情境, 忽视学生兴趣是培养与激发, 使学生因找不到成就感而失去了参与的热情, 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参与度不高;老师忽略了课堂中知识点的即时运用, 没能形成课堂评价的有效机制, 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二是学生厌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学生厌学。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该学科或者说该活动不感兴趣, 从而导致其厌学。三是受中考的影响:由于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 使学生认为不学也没问题, 翻书就能找到答案, 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不愿动脑筋思考, 当然也就不愿意参与学习当中。

  二、解决策略

  解决学生不愿意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策略,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 同时结合教学情境的创设, 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动机。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实行分层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特别是针对"学困生", 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给予充分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是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 以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导入, 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这一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 以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并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和期盼, 从而促进学生由"要我学"自觉地转变为"我要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其主体性。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 可以收集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等典型违法犯罪庭审现场的视频, 播放给学生观看, 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尊严, 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并尽快进入角色……

  二是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由此而编写的新教材也为之赋予了诸多的学习活动, 以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收集时事热点、焦点等问题及时充实到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甄别与判断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 针对"法不可违"这一学习活动, 可以指导学生先收集生活中所见到的公民违法行为有哪些, 让学生交流身边所发生的一些违法犯罪的人和事。同时展开讨论与对话, 探究其违法犯罪的原因, 需求解决的路径,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法律意识、敬畏意识, 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改变了课堂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局面, 就安图县来讲, 目前所有的学校均实施了班班通工程,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 针对"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这一学习活动, 我们可以放一段小明在超市购买霉变食物找超市老板索赔的视频, 通过文图并茂、配有音乐视频的播放,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 把理论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当自身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不法行为侵害时, 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是正确的做法。又如, 学习"我们身边的规则"内容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交通十字路口、怎样乘公交车、怎样进行足球比赛等课件。通过这些课件的播放, 使学生明白"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的道理,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规则的认识,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同时,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还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充分运用游戏活动、交流对话、实物教学等方法, 不断变换教学模式, 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的疲劳, 使学生在兴趣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四是利用富有情趣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课堂教学需要多项交流, 其中语言交流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语言是否生动有趣, 是否幽默、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绪。尤其是思想品德相当于其他学科来讲, 理论性比较强, 且枯燥乏味。如果语言平淡、低沉, 没有激情, 缺乏幽默感, 就不可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沉沉, 恹恹欲睡, 何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更不可能引起学习学习的欲望和动机, 从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 教师要采用富有激情的语言, 以唤醒学生的头脑;要幽默、生动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与情绪, 进而使课堂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 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谚语、名言警句。如王子犯法, 庶民同罪, 历法禁, 自大更始, 则小臣不犯矣、法立于上, 教弘于下,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 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 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等等, 以增强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染力, 更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五是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留有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结尾与导入环节同样重要, 没有结尾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因此在注重导入环节创设情境的同时, 还要注重课堂结尾的设计, 语言要富有激情、具体生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学生兴趣未尽, 常念不舍, 留恋课堂。同时要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这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 要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适时创设教学情境,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确保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安图县第三中学
原文出处:雒秋红. 激发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例谈——以七年级下册《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为例[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30(06):66-6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七年级思想品德论文
返回:普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