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

教师在时事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26 共3555字
论文标题

  时事政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形式一般包括课前时事播报、课中利用时事情境以及课外时事教育活动( 如开办时事小报、撰写时事小论文、举办时事小论坛等) 。这些活动无疑都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才能达到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的持久性和实效性等多重目的。但另一方面,所有上述愿景的实现,无不依靠甚至依赖于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提纲挈领、穿针引线的作用。近日,笔者随当地数名教研员赴崇明多所中学开展听课调研活动。通过对教学一线的实际了解,笔者愈发认为教师在时事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一、课前时事播报中的教师引导作用

  目前,不少政治教师都在思想政治课的开端开展了时事播报这一环节。但其中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对这一教学环节进行认真仔细的雕琢,而是将其作为一道“开胃菜”,目的是提起学生的精神,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其实效来看,由于教师的不作为,往往上台播报的学生只是漫无目的地随机选择几条自己感兴趣的时政新闻,草草播报了事。不要说坐在下面听的其他学生,就是播报新闻的学生自己,估计也是念后即忘。这种逢课必讲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式的课前时事播报亟待改变,教师应在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所选择的时事新闻的时效性进行规范。学生所选择的应是能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经济、社会、政治类新闻,时间应限制在最近一周到一月之间,否则时效性会有所欠缺,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所选择的时事新闻的内容有所要求。学生所选择的新闻应与此节课教授的教材内容有所联系,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能顺利导入新课内容。如,在讲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八课《学校生活 法律保护》时,可指点学生关注最近屡次发生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虐童案的有关新闻,这对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展开会起到很好的铺垫和引导的作用。另外,笔者认为,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如果没有合适的新闻,则不应强求,没有必要每节课都必须来一次时事播报。
  第三,教师应对学生播报时事新闻的形式有所限制。比如,学生进行时事播报的时间应限制在5 分钟左右。除了介绍新闻的具体内容外,上台的学生还必须联系教材内容,运用所涉及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的有关知识对新闻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或评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中学生由于阅历不广,思想还不成熟,往往会产生一些片面、偏激的观点或看法。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是很正常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新闻播报时,可以事先对所选择的新闻进行筛选,但对于其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见解和观点则不应急于进行评价。教师应将其视为学生自主思维的闪光,是很新鲜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将对教师进行新课的展开起到非常显着的效果。如一位学生在时事播报中选择了中日钓鱼岛问题的新闻,认为应立即运用军事力量推平日本海军,恢复对钓鱼岛的实际主权。而教师则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观点,联系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推动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利益决定了我国应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与相邻各国的领土争端,我国应考虑历史与现实条件,采取灵活的手段,分步骤、分情况予以妥善解决,不能一味蛮干。

  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时事情境时的教师引导作用

  在正式展开课堂教学后,教师在联系教材内容引入时政情境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相对于时事播报注重的新闻时效性,政治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引入时政新闻,应更注重其典型性和长效性。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年度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有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如,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问题、‘三农’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绿色 GDP、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公民意识、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都是多年的热点,在高考中是‘常考点’……”
  其次,时政情境不是万应灵药,其使用的时机也需要教师进行慎重选择。一般来说,在讲授一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或观点时,或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时,如果还采用过去的那种单纯说课、“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突破,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这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人诟病的原因之所在。这时,插入一些适当的时事情境,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如在讲授“适应社会 完善自我”一框中“正确对待顺境逆境”的内容时,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中国达人秀”中失去双臂的刘伟用双脚弹钢琴的视频,之后再联系教材进行展开讨论,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第三,在引入时政情境之后,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之时,更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确保课堂教学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由此小组合作、协作探究的方法在政治课堂上大行其道。但同时,这也对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是“一言堂”的条件下,教师如果仍旧想对教学进程和方向保持强有力的影响,就需要具备比以往更加丰富和多样的知识、技术储备。如在讲授“集体生活需要合作”一框时,教师引用教材中“从 1901 年至 1975 年,286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三分之二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材料,同时出示我国神舟飞船上宇航员关于团队合作的言论,要求学生分组就“合作带来成功”这个论点展开讨论探究。之后,有一个小组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也许许多的科学家是需要合作才能成功,但是大多数文学家和艺术家是独自引领了自己的成功,有句话叫做“艺术需要孤独”。其他的学生一时无法辩驳。这时,教师站了出来,首先以巴黎的巴比松村、门马特高地等文学艺术家的聚集地为例,指出艺术家也是需要交流的,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次,又说明绝大多数的艺术名家都有出门游学、观摩大师前作的经历,这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交流与合作。最后,教师以一句幽默的话为这次讨论打上句号: “文学家、艺术家常将自己的作品比喻成自己的孩子,但孩子是需要父亲和母亲的,一个人可生不出孩子来。”学生大笑。

  三、课外时事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所限,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因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课外时事教育活动也是中学政治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动成果的形式来划分,课外时事教育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活动的成果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如小品演示、辩论、论坛等; 第二类活动的成果以静态的文本形式呈现,如时事小报、时事小论文等。
  在第一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和利用 Internet 网络手段来达到推动学生广泛参与、自主创新的目的,积极为他们在网络上设置好一个自由、宽松、交流顺畅、反馈及时的平台。QQ 群、博客、电子邮件及手机平台等都是政治教师开展此类活动的合适场所。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多引导少评论,应让学生感到在这些空间中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对于第二类活动,教师首先应明确其活动周期应是比较长的。无论是指导学生编报纸,还是撰写论文,都应贯彻慢工出细活的原则。
  一般来说,编报纸的周期应在一个星期以上,写论文的时间则以一个月以上为宜。因此,对于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也应作长期的考虑。首先,教师应利用此类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时事资源的好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学生以前很少系统地接触时政,到了总复习阶段,突然要在短时间消化许多时事热点,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会很大,知识接受效果也会变差,更别说活学活用了。
  因此,在平时进行这方面的锻炼,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还是对提高学生的备考效率,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指导学生撰写时政报道、小论文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如何紧扣题目要求,结合所给材料,联系教材观点,答好在未来的考试中所要面对的主观论述题。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不限于以上几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外,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不断进行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使用时事政治资源的试验,在新时期的政治课堂上站稳引导者的位置。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