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

对语言模糊性本源和存在理据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2 共3299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模糊,一般意义而言,可解释为不分明,不明确,不清晰。从学术意义上,模糊系指事物范畴界限不明确,不清晰。模糊性即指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模糊性与明确性皆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相伴相随,共生共存,在语言运用中,有时需要明确,有时却需要模糊。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引起了不少颇具影响的西方学者兴趣,其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对语言模糊性研究始于古希腊的尤布利德斯的“麦堆悖论”。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现代哲学家卡西勒、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英国哲学家罗素都曾对语言模糊性撰文探讨。语言学家拉考夫将模糊理论应用于模糊语言研究。语言学家查奈尔利用实验数据和语料开展模糊语言的实证研究。罗施提出范畴隶属度,从认知学的角度介入了模糊语言研究。布伦斯、刘易斯运用语用学基本原理研究模糊语言,他们认为语言虽然是模糊的,但仍具有重要的语用功效。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模糊语言研究寥寥无几,所出版的有关模糊理论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1979年,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教授首先从国外引进了模糊理论,他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一文被视为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开端。他接着出版的《模糊语言学》标志着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进入成熟阶段。此后国内关于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和专著相继问世。如黎千驹教授《实用模糊语言学》、《模糊语义学导论》和《模糊修辞学导论》三部专著的先后出版,分别从模糊语言、模糊语义和模糊修辞三个角度对模糊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庞建荣博士的《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语例研究》是第一本把模糊修辞应用于具体语体研究的代表作。如上所述,不少东西方学者从哲学、语言学、数学、逻辑学、认知学、语用学等学科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的本源和存在理据进行探寻,得出的解释林林总总,众说纷纭。为了拓宽语言模糊性多元化研究,为其寻找更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拟从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的角度,通过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构成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模糊性,找到语言模糊性与符号模糊性的相互联系,为语言模糊性本源探寻提供新的视角。

  二、索绪尔符号学中的符号模糊性

  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和皮尔斯符号学是现代符号学的两大流派。

  前者属于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康德先验主义哲学和结构主义为基础,以语言符号的线性、任意性和双重分节为基本原则,以人本主义倾向为特点。后者属于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以实用主义哲学和逻辑学为基础,以科学主义为特点。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系统性和社会性,广泛运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研究。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所说的符号,并不是指具体的标点符号,学术上,它系指某种意愿的标志,它传播一种意义。在自然界中,唯有人类使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交流思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文化。符号学被定义为研究符号及其意指活动的学科。

  符号学是一门既能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又有别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独立新学科。它的学科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结构主义思想以及索绪尔的符号学基本理论。语言学是符号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可以利用符号学基本理论来解决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根据索绪尔符号学基本理论,语言符号不是一个名字,也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个音响形象和概念的组合体。索绪尔把音响形象称为能指,概念称为所指,能指和所指相结合产生意义。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而是任意性的、随机性的。同一个所指,在不同的语言体系,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能指,反之亦然。简而言之,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由社会规约决定的,随机的、非理据的、非确定的、模糊的。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索绪尔认为,任意性、线性和分节性

  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了语言的社会性并将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其中任意性是语言符号最本质的特征,是去除次要后最实质性、最重要的东西。虽然某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理据性,但是完全任意性的符号是最有效的符号,如语言符号、计算机二进制符号和电码等。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把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普遍现象,是语言符号学的第一原则;任意性使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呈现社会契约性而非理据性;语言符号的完全任意性使语言能成为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不难看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

  (二)符号学中能指的模糊性。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

  构成。先谈符号学中能指模糊性导致语言模糊性。索绪尔认为,语言由两项要素构成,能指和所指。符号学中的能指是一个音响形象。说话者发出的声音在听话者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音响形象,并联系到该音响形象代表的概念,完成意义传达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发音音位的差异、不同语系发音的差异、人个体发音的差异等都会造成能指的模糊性,使人无法确定所指,最终造成语言意义上的模糊。例如:根据语音学原理,发音可分为原音和辅音两种,两者的区分在于其发音时的具体过程不同。应该说,语音学的界定是清晰的。但实际上,元音和辅音的界限却是模糊的,半元音就是最好的例子。半元音既有元音的特征,也有辅音的特征,到底属于元音还是辅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好归为“半”,而这个“半”字颇具模糊性;再如,根据语系的不同,发音∕gou∕,英语中认为是“走”,汉语可理解为“狗”。同个发音带来不同语系听话者的认知模糊。由此可见,符号学中的能指模糊引起了语言模糊性。

  (三)符号学中所指的模糊性。再谈符号学中所指模糊性导致语

  言模糊性。索绪尔认为,所指是听话者在头脑中由于音响形象而联想起来的一个概念,是语言符号的构成要素之一。如上所述,能指指向所指,两者结合构成语言意义。既然能指具有模糊性,其指向的所指必然也同样具有模糊性。所指即概念,由于概念的内涵模糊性、外延模糊性、相关概念之间的界限模糊性和衡量概念标准的差异,都导致了其存在必然的模糊性。

  三、从历时和共时结合的方法审视语言模糊性的演化

  索绪尔认为,对符号学的研究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共时性研究的方法,其二是历时性研究的方法。同样,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可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前者是探讨语言模糊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的发展态势和演化方向,而后者是研究具体某一特定时期内,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边界清晰和模糊状态的此消彼长。从历时研究的角度看,语言模糊性演变的过程呈现模糊→清晰→再模糊→再清晰……循环反复。由于认识的有限,新概念所指的产生往往是粗浅而模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理论的改进,模糊的概念将走向清晰。随着时间的再向前推移,人类对该概念的认识加深,新的观点和看法加入到原本清晰的理论或概念中并使之再次变得模糊不清,又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才能走向明确清晰。此可谓模糊与清晰相互转化、此消彼长、循环反复、无穷无尽。再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语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问题,由于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差异也是大相径庭,变动不居的。以此可鉴,符号学共时性研究方法对模糊语言的跨文化研究颇有裨益。

  四、结语

  语言模糊性与明确性皆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既矛盾对立统一,又相互联系转化。中西方学者对语言模糊性本源的探寻及其存在理据的求索历史源远流长,分别从语言学、语义学、哲学、认知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探究,各学派观点林林总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以索绪尔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以及语言意义组成要素即能指所指的模糊性,并使用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的符号学方法论,得出语言模糊性亦来自能指及所指模糊性的结论,为语言模糊性的本源探究提供多元化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郭鸿.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丁尔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温科学.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