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现状
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在我国大体分为两类:本土版和引进版。为了解我国语言学本土研究立项和出版的现状及趋势,笔者选取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的语言学类立项课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观一角以窥全貌。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共计2295项。其中,语言学类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164项,分别占人文社科立项总数的4.36%和7.15%。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共计1531项。其中,语言学类项目95项,占人文社科立项总数的6.21%。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发布的历年语言学类立项数据来看,从2007年开始,语言学类项目增幅已逐渐加大,资助项目已明显增加,但是语言学类项目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如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整体项目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少,尤其是重点项目立项短缺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内语言学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在我国学术出版的大背景下缺乏应有的重视。另外,由于国内学术界内的“唯成果论英雄”,学术著作成为职称评定、晋升的重要条件。
国内学界和一些出版机构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水平参差不齐,出版现状不容乐观,用业内人士的话来形容则是“泥沙俱下”。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远远没有迎来其春天。
与此同时,本土语言学类精品著作偏少直接导致该学科学术著作的版权输出差强人意。因此,国内语言学学术出版必须正视的另一个事实就是:引进版著作多于本土著作,且较本土著作更为系列化和精品化。试看下例,设计整齐划一、高端大气的《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等11家世界著名的出版社引进的,自2000年出版第1辑以来,至今已出版至第3辑,共计约134种,涵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33个分支学科,受到了国内语言学界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的普遍好评,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引进版国外语言学文库。然而,纵观国内本土语言学著作的出版,虽不乏应用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方向的系列丛书,但存在问题较多:一是鲜见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成就相称的影响力大的系列宏伟巨著;二是细分领域不甚全面,系列中单品种的划归缺乏科学性,杂乱无章,有拼凑之嫌;三是体现学科交叉性研究的著作偏少;四是各语种的研究成果极不均衡,等等。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对其的研究应该在人文社科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二、我国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前景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无论在政策、市场需求方面,还是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方面,都为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出版土壤及广阔的出版前景。因此我国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大有可为。
(一)政策导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2013年9月26日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2年国家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共计10298.4亿元,比2011年增加1611.4亿元,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近8倍。其中,高等学校经费支出780.6亿元,所占比重为7.6%,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近4倍。在此大背景下,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应大力呼吁和争取国家社科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省级和校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金等众多基金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语言学类研究项目加大资助比例和费用,以支持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除此之外,中国出版“走出去”工程也是语言学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的重要出版资助项目。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司长张福海介绍,2014年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国家计划实行三项“普惠”政策:在版权输出上实行普遍奖励制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全方位向外国出版企业和译者开放;延伸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的资助链条。笔者认为,跨学科研究的语言学,如法律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类学术专著将有望搭上2014年新闻出版“走出去”的顺风快车。
(二)市场需求
目前,中国各大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学术研究和成果出版的重视程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对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他们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化成以学术专著为代表形态的、学术含金量较高的出版物。因此,在本土语言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国内语言学界对于体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同时,对于语言学领域的学生、教师及专家、学者而言,在学习借鉴国外语言学最新学术成果的同时,也迫切需要汲取本土语言学理论的营养。据悉,2013年某专业大社出版发行的本土语言类学术专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单品种曾经实现3个月销售1200册的佳绩,面对接踵而来的补货订单,迅速进行了加印。
因此,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而且这也必将顺应中国语言学学科发展和繁荣的需要。
(三)多重效益
第一,本土语言学类学术专著的出版可关注该学科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能够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其研究内容在该研究领域内必定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出版社应根据自身的出版方向,有选择性地筛选并追踪有出版价值的基金项目,努力使这些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最终能够顺利转化成学术著作。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不仅可以为出版社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基金资助及较好的市场销量同时也可为出版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语言学类基金项目结题成果转化而成的学术著作具有投资风险小、定价高、盈利好、不积压库存的优势。市场需求较为旺盛的图书,还可在售罄后利用现代数码印刷技术进行按需印刷,一对一满足补货的需要,实现零库存。
第二,出版本土语言学类学术专著将使出版社获得并积累该学科学术著作的版权价值。说到底,出版产业终究是一种内容产业,实现优质内容资源集聚,将为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时代的顺利转型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出版社在打造高端语言学类著作集群的同时,还可为出版社构建一流语言学研究者信息数据库,建立可持续性的作者资源。
中文书写的本土语言学类学术精品著作还可能会“走出去”,实现版权输出,使得中国学者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媲美西方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国外学者也来借鉴中国学者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这将是国内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始终不渝的愿景和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对我国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出版的建议
(一)从严把关,提高学术著作出版的门槛
在我国现行的学术考核和晋升机制下,很多科研项目的结题需要以出版专著作为成果。而且,笔者在组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高校晋升正高级职称需要专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此举直接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纷纷撰写学术著作,并亟需出版学术著作。面对出版语言类学术著作的好时机,出版社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贪图出版资助费而降低出版门槛。否则,将会使出版社的品牌受损,进而失去市场。
业界也普遍认为,要规范学术著作出版,把关严格、提高门槛是前提。2012年9月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出版单位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2012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的“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座谈会”上,科学出版社时任副总编辑李锋认为,实施“匿名评审制度”非常必要,他在谈到“匿名评审制度”的好处时举例,科学社已经建成由不同学科领域的300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帮助出版社对学术著作的学术内容把关。笔者也认为,评审专家的工作对于提升出版社学术著作的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二) 着眼高端,实现系列化、精品化、品牌化
借鉴本文开篇提到的引进版案例,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必须着眼高端,打造精品。语言学类高端学术著作的出版有利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和学科的发展,提升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水平,对促进我国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系列化精品学术著作可以为出版社积累品牌资源,最终实现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品牌化。笔者建议,精品学术著作系列不仅要收入我国国内权威语言学专家的力作,同时也要收入当今语言学界颇具代表性的著作,比如“瞄准语言学科的前沿问题,作出创造性的学术贡献”的前沿性科研成果,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的力作,等等。
(三)以人为本,大力培养学者型编辑
出版社不仅要对语言学出版给予支持和投入,而且要储备和培养具有相当语言学造诣的学者型编辑。就语言学学科而言,涉及众多专业研究领域,如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虽然出版社要求学科编辑实现专业化,语言学专业某一研究方向毕业的编辑也无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于本专业或者本学科众多研究方向的学术著作却无法实现兼顾全面,尤其是面对专业研究领域较窄的、与其他学科如法律学、心理学等进行交叉研究的学术专著,更是难免望尘莫及。究其根源,专业化的编辑并不等于学者型编辑。因此,当下激烈竞争的出版界呼唤并亟需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有能力且能够更好地与专家型作者交流和沟通,在策划选题时更懂得深度挖掘,出版更多真正有价值的优秀学术著作。而且,培养学者型编辑还可以为出版社节约外审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四)主动出击,实现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强强合作
作为助力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和交流的服务机构,出版社要主动出击,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沟通,争取建立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科学社的“科学出版社走进科研院所”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两年有余,为出版社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及值得期待的双赢愿景。在科学社走进科研院所活动中,编辑以已出版的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为契机进行组稿,收效显著。其中,与高校的合作方式也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即成功地从个体作者个体著作的单一化出版模式转向院社整体合作的出版模式,不仅增强了编辑组稿活动的投入产出比,而且实现了院社双方优势条件的互相利用与转化。
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组稿也可借鉴此法,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并实现语言学类优秀研究成果以学术著作的形式集群化出版。
(五) 提高发货率,打造专业化销售渠道
学术著作销售渠道的建设首先是读者的定位要清楚。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读者群较为固定,主要是高校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和文学院语言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教师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语言类学术著作的销售渠道应该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语言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和文学院的资料室,以及大型语言研究类学术会议,而众多的语言学研究者也是专著零售市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因此,出版社要采取扁平化的分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加强目标采购单位直销、终端专业读者直销等工作,通过建立客户数据库,定期把最新的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另外,还可通过品牌营销、编辑营销、会议营销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单品种发货率,这一方面有助于业界学术交流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会为出版社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品牌影响。
(六)技术先行,实现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POD)是一种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和数字印刷技术实现的新型出版方式,是出版产业的时代变革。按需印刷可以做到一册起印,即需即印,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避免了出版物印刷的盲目性。国外出版社在此方面远远走在前列。在我国,走在出版转型升级前沿的出版社中,近两年按需印刷才刚刚开始推广并有望逐步发展成与传统印刷并行的常态化出版方式。为什么出版社要大力发展按需印刷呢?一方面,因为某些科研项目对专著出版资助费用有限,使得某些受众较窄的优秀著作无法实现传统出版;另一方面,一些采取了传统印刷的断版、绝版书经常会面临多个小单补货的状况,在成本上无法实现传统印刷。面对上述两种状况,出版社可以采用按需印刷,以利于学术思想的传播,并满足用户需求。按需印刷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降低了印刷成本,加快了印制过程,增加了销售利润;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出版减少了发行、仓储等环节,进而减少了传统出版方式下出版社、读者、书店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必要浪费,将有效应对数字出版浪潮下传统出版的劣势。
(七) 瞄准政策,争取实现“走出去”
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实施以来,大量通俗、简洁宣传介绍中国的图书实现了版权输出。但根据国外出版社的反馈,它们也需要我国学者的优秀学术专著。近些年来,虽然一些出版学术著作的专业级大社在学术著作的版权输出方面也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却鲜见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版权得以输出。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本土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较西方仍然落后。当前,国家层面大力推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等资助项目都将是我国本土语言学类学术专著实现“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诚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学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所言:“植根中国语言资源和中国语言学传统的沃土,借鉴世界语言学的优秀成果,妥善解决中国的语言问题以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努力发展中国语言学并为世界语言学作出东方应作的贡献,是历史赋予中国语言学界的使命。”
四、结语
语言学研究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样,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2009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前主任郝平在第三届语言与国家高层论坛上发表了《大力促进应用语言学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重要讲话,在我国所倡导的“语言战略”研究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本土语言学研究大有可为,国内本土语言学类学术著作的出版市场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出版社应充分发挥学术界研究成果凝聚及转化的核心作用,联合语言学界专家、学者,争取申报语言学类出版成果的重大项目,“作出与我们国家相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刘正光,徐盛桓.中国国外语言学研究:1949~2009[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王玉梅.新闻出版走出去迎重要机遇年:国内政策利好[N].中国新闻出版网/报,2014-02-10.
[3]余传诗.外教社引进出版《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第2版)[N].中华读书报,2008-09-10.
为了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本站为大家特意收集整理了语言学相关的论文题目,总计336个,供大家参考,其中包含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汉语言学等类别的论文题目,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共同完善。1、普...
1引言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vocabularyacquisi-tion)(也称偶然词汇习得或伴随词汇习得)是近二十年来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者们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索它在学习者习得词汇中的作用。附带习得和其对应术语有意习得(intentiona...
自《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问世以来,索绪尔的语言理论震惊了整个语言学界,无疑是语言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索氏语言学甚至蔓延到文学领域,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建构影响甚大。一、索氏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论的积极影响结构主义文论盛行于20世...
中国语言研究领域向来重视归纳方法,近年来,在语言学的一些分支学科有转向演绎方法的趋势,如汉语语法学领域引进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类型学理论和语法化学说等,一些论述语言研究方法的著作也大力提倡演绎方法。本文针对重归纳的传统和倡演绎的倾向作一简...
1.引言复合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对完整概念意义的自由语素所组成的词。语义透明度是指词汇组成成分的语义在该词词义中的透明程度。因此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是指复合词的语义可以从其所组成的各个语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王春茂、彭聃龄1999:267)。如...
对元语言的研究始于现代逻辑学,1933年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为了解决说谎者悖论问题提出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分。对象语言是用来谈论外界对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语言,是第一层次的语言;元语言是用来谈论对象语言的语言,是比对象语言高一个层次的语言。...
0引言西方最初的隐喻研究诞生于古典修辞学,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按其研究的范围与方法大致可归纳为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隐喻的语义和语用研究、隐喻的多学科跨域研究三类[1].按照从修辞到认知的发展轨迹来分可分为四类---亚里士多德的比较理论、昆...
语言观念即语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价值的评定,具体来说是对语言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评价。语言态度又是一种解释,它不仅仅是对某一种语言的认知,而且还是对这种语言情愫的感知,进一步表现出来就是对语言的感情倾向。这种语言的感情倾向...
一、意境、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抒情性作品通过形象性的艺术描写,所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令人想象无穷、继而产生更丰富的情景和哲思的艺术境界。其基本构成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之意,即作者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景是客观之境...
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Grammar)、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和80年代末兴起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Grammar)。这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