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话论文 >

河北农村籍大学生的普通话提升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11 共3319字
论文摘要

  普通话推广工作从 195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至今,取得了显着进展。广大高校已经成为普通话测试的主要阵地,普通话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语言。但是在高校学生当中,普通话水平高低不一,差异很大。其中表现之一为城市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大学生是大学院校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对象,如何攻克农村大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这一薄弱环节是高校推普工作的关键。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农业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河北农村,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比,普通话水平差距比较明显。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河北农村籍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强化推普意识,提高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

  普通话水平反映了一个人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范围,甚至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笔者对河北农业大学的 703 名学生(其中农村籍学生 521 名,城市籍学生 182 名)进行调查显示,89.56%的城市籍学生认为“学习普通话非常有必要”,而农村籍的学生中只有43.3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25.49%的农村籍学生则认为“学习普通话没太大必要”。农村籍学生的推普意识不强,对推普活动的参与热情也不太高涨。对于“你有兴趣参与学校组织的推普活动吗?”,67.58%的城市籍学生选择“有兴趣”,47.41%的农村籍学生选择“没兴趣”,还有 14.97%的农村籍学生需选择“不知道”。对于普通话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农村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不够理想。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体会到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身边由于普通话水平不高而影响交际或者就业的真实实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真真切切地认识到普通话水平对自身的影响,提高其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视程度。

  2 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物质条件、家庭背景、消费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学到大学,农村籍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有诸多的不适应。其中对城市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也是其融入城市过程的重要内容。大多数农村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主要生活在乡镇,周边语言环境以方言为主,他们除了在上课使用普通话外,日常生活交流还是使用方言。而大学大多建立在城市中,普通话是校园的主导语言,城市籍大学生普遍普通话说得较好,有些农村籍大学生不由得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方言是身份的一种象征,自己说不好普通话,方音重,表明自己来自农村。他们觉得自己很“老土”,怕别人嘲笑,羞于开口,越不开口,普通话水平越难得到提高。调查结果显示,94.51%的城市籍的学生认为“说普通话大胆自信”,而农村籍学生中有 225 名学生认为自己“说普通话无自信,羞于开口”,占总人数的 43.19%。还有一些农村籍学生,“乡土意识”十分强烈,有浓厚的“方言情结”,认为和老乡以及家人说话还用普通话,那就有点“忘本”,他们在学校用普通话,回到家里又使用方言。由于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这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时高时低,不太稳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方面农村籍学生要主动地寻求摆脱不良心理的方法,克服和超越自卑心理,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视差距,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农村籍学生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弥补自己在普通话水平上的不足,更加勤奋努力地去学习普通话,大胆主动地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话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另一方面,老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告诉他们语言没有优劣,也不是身份地位的标志。此外,在课上要给农村籍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讲话,对于他们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赞赏,让他们树立起能够说好普通话的信心和勇气。

  3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交流中自然学习,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普通话水平的高低。农村籍大学生来自普通话语境较差的农村,语言基础薄弱。因此,要在大学校园里,加大推普宣传力度, 积极营造讲普通话的氛围。

  在宣传上要做到集中宣传、长期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重点宣传相结合。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日常宣传中要做到: 让每位师生都明确普通话是校园语言,明确推普的重大意义及自身肩负的推普责任。可以在宿舍、楼梯、食堂、教室、走道及其他活动场所醒目之处张贴、悬挂标语或宣传牌。此外,要紧紧抓住每年 9 月的第三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契机,开展大规模的推普活动。张贴标语,征集口号,开办“推普小报”、“推普专栏”、“推普板报”,开展朗诵比赛、普通话知识竞赛、普通话讲座等活动,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等多种途径宣传普通话,让全校师生了解国家推普政策。积极发挥普通话测试员的能动作用,开展普通话测试的培训,结合测试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聘请本校或外校语言方面的专家或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或主持举办讲座,用他们标准的发音、娴熟的技巧、优美的音色来熏染学生,让学生感受普通话的语言魅力。可以开展“推普农村行”活动,让农村籍的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成为推普工作的一员,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总之,利用各种途径,让大学校园里充满宣传普通话的浓厚氛围,使讲普通话的意识萦绕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4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语言学习是一件枯燥而又需要耐心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见到效果。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通过教师讲解发音要领,反复示范练习,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对比模仿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但是经过反复的机械训练,效果不太明显时,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躁情绪,最初的学习热情随时可能会消失。因此,要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 实行分层教学,建立互助小组
  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进行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大体上掌握学生的等级层次,然后按照水平等级进行分小组教学,不同水平等级的学生教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重点帮助基础差、底子薄、方音重、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农村籍学生。

  采用“结对子”的形式,成立推普互助小组,普通话水平高的学生指导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不仅弥补了教师个人力量单薄、难以照顾全面的不足,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标。

  4.2 创设开放情境,加强说话训练
  普通话课程的课时较少,一般一学期只有 32 课时,教师常常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流音变和朗读技巧,忽略词汇和语法的规范练习,容易局限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规定的朗读篇目和说话题目反复操练,这样虽然短期内应付测试很有效,但是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实际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保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时下流行的美文小品作为补充,在训练语言技巧的同时,陶冶情操,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此外,创设开放的情境,比如学生感兴趣的爱情、友情、亲情、时尚、娱乐、体育、饮食等话题,让学生来练习说话能力,不仅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4.3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人的各系感官,使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进行语音发音部位的训练时,可以借助语音软件,让学生准确地找到发音部位,迅速掌握科学的发音方法。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录音,储备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语音资料,然后对学生鲜活的语音资料进行全面、细致、准确的分析。还可以播放语言学家或者是播音主持人的示范作品,让学生进行比对、模仿,纠正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错误,加深记忆。同时,可以播放经典的电视剧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尝试配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习普通话,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晓伟,花昭红.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与调适[J].继续教育研究,2008(7).
  [2] 陈山青.试论高校普通话语言环境的营造[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7).
  [3] 查清兰,查清平.制约农村籍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原因分析及教学策略[J].农业考古,2007(6).
  [4] 陈淑萍.普通话课教学改革刍议[J].池州师专学报,2002(11).
  [5] 孟旭舒.普通话教学方法多样化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0(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