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话论文 >

新媒体技术在普通话训练方法中的革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22 共3069字
摘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各地区方言差距很大,将现代汉语作为各民族、各地区共同使用的语言加以推广,具有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自 1996 年开始,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进行到现在已经 20 年了,从早期的人工测试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相关程序和工作已经进入到正常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阶段。总体来说,普通话的推广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等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并对新媒体技术在普通话教学训练方法中的创新应用进行分析。

  一、普通话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堂教师为主导,重知识轻能力

  在很多高校,普通话课程作为校级公共必修课,一般采取大课授课方式,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针对每个人的发音问题进行纠正。为了保证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所学,尽量不遗漏发音有问题的学生,教师不得不进行全面系统但不够深入的教学,结果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即使练习也没有足够时间一一纠正学生发音问题。此外,由于众多学生受不同方言区的影响,每个人发音问题不同,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详尽指出学生的个性问题,因而缺乏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笼统告诉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体会。

  教师授课仅仅停留在普通话的发音方法和技巧方面,殊不知提高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和水平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学校和学生对普通话课程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和学生对普通话课程不够重视,普通话课程结束后没有相关测验环节,导致学生上课随意性很大。为了使学生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的考试,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紧张的课时使有效的普通话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另外,大多数院校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考试,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普通话呈现一种突击式学习":考前学习热潮""、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十分普遍。然而普通话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

  (三)生源广泛,众"口"难调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半径越来越大。高校近几年的扩张趋势,使得生源更是来自四面八方。针对类似平翘舌音的普遍问题,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对全体学生进行详细阐述。如先指出问题所在,"zh、ch、sh"发成平舌音"z、c、s";再来阐述发音生理机制,强调舌尖抵住上齿龈,再进行舌体状态的变更,找准发音部位,舌体能自由伸缩,改善僵硬或不清晰的声音,最后进行辨音。但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生源口音的复杂也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很多人的普通话不标准是因为受到方言影响,所以想要学好普通话必须了解不标准的字音是受到方言中哪个字音的影响。比如,河南信阳很多当地人"f"和"h"分不清,原因是很多信阳人在发"红色"这个音时发成"冯色",或是"我回家了"发成"我肥家了"等。这就找到了方言中影响普通话发音的本质所在,再去正音就很容易。但是,大部分北方的教师不会南方的方言,而南方多数学生的普通话之所以不标准又是受到当地方言所致,所以对南方方言没有系统学习的北方教师找不到很有效的方法来纠正南方带口音的学生,反之亦然。学生受其方言的影响所形成的语言习惯差异很大,这样在课堂上就形成众"口"难调的现象。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增加了一个大难题。

  (四)难以破解课上课下"双语"现状

  所谓"双语"是指学生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讲普通话,课下立马自动"换台"到"方言频道".根据普通话教学经验来谈,其实很多学生在普通话课堂上练习时或者回答问题时运用的是普通话,但是课堂结束时也就是他们回归方言的时刻,课上课下形成一个"双语"现象。同时,教师授课时大都十分注意课堂气氛的营造,往往忽略课下使用普通话的引导和延伸,也是造成"双语"现象的一个原因。在普通话等级测试中也发现,许多学生在第一、二题的字词测试中都能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但是到了朗读短文尤其是命题说话时,吐字归音明显生硬,方言不时流露。这也是学生没有将课上的正音练习融入具体的口语表达之中,缺乏对普通话综合语感的把握。

  二、新媒体技术在普通话教学训练方法中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普通话教学和训练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免费的手机 APP 软件和一些公益公众账号,如"为盲胞读书"公众账号、"为你读诗"、"配音秀"、"荔枝 FM"、"喜马拉雅"、"微信"等类似的免费 APP,把这些软件运用到普通话教学中,既能增加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打破课上课下"双语"现状。

  (一)"为盲胞读书"---寻找说话兴趣"为盲胞读书"是微信上面的一个公益的公众账号,参与者可以利用微信 60 秒的"按住说话"功能,为盲人读书。此公众账号的标语为"每人捐献一分钟、让盲人有书可读",使得众多明星接力参与,奉献爱心,号召力大。截止2015 年 5 月,已有 60 多万人次捐献声音。教师引领学生关注"为盲胞读书"公众账号,每次捐献声音一分钟,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同时由于发送的声音被选用几率大,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我成就感与价值感。这对于已经不处在学习语言最佳年龄的大学生来说,开口说普通话更为容易。

  (二)为你读诗、配音秀---感受普通话美感教育连线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即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和寻找自我价值感后,给学生介绍"为你读诗"、"配音秀"等免费 APP 手机软件,使得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能够感受到普通话的美感与韵律。普通话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也不是为了逼迫学生改变固有的发音和用语习惯,其目的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到普通话作为语言艺术,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民族魅力和艺术韵律。注重普通话的美感感知,能够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被动心态,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荔枝 FM"电台---打破课上课下"双语"现象在完成前两步之后,可以借助"荔枝 FM"和"喜马拉雅"等电台软件为学生打造课下实践平台,打破课上课下"双语"怪圈。学生自己可以申请电台然后做属于自己的电台节目,为学生增加课下普通话练习机会。建立小组学习模式,每组负责一个 APP 账号,互相关注并点评,形成一种竞争的学习模式,共同进步。同时,这也能培养学生课余兴趣和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四)微信群与朋友圈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很多学生普通话不标准是由于受到家乡方言的影响和渗透。经课堂观察发现,来自同一地区学生的方言式普通话极其类似。所以可以借助微信群,根据方言区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再在微信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能破除课上课下"双语"现象,还能使教师的讲授有的放矢。

  结语

  普通话是口耳之学,只有多听、多读、多看才能真正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同时,利用当下娱乐性质免费APP,也是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改变过去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面。同时,可以打通课上课下"双语"尴尬局面,对不同方言区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这些免费的 APP,寓教于乐成为可能,教师耳提面命、学生鹦鹉学舌式教学将成为过去。

  参考文献:
  1.赵则玲。论方言和普通话教学[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6)。
  2.黎平。普通话教学误区及其应对 策略 ---高师普 通话教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S1)
  3.文玉婷。浅谈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创新[J].教育学 术月刊,2010(11)。
  4.刘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5.石美珊。信息技术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09)。
  6.方友根。高校普通话教学与测试方式改革研究 ---基于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辅助评测技术试点应用之后[J].皖西学院学报,2009(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