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基于微信息传播与阅读特点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4-11 共4358字

论文摘要

  1994年,《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服务的核心应该是与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密切相关”。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为大众接受,信息交流趋向迅速及时,内容更富冲击力。传播媒介同时推动公众阅读逐渐步入“微”时代,以“微书评”为代表的新兴事物反映了公众阅读、分享书籍的新动向。

  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公众图书馆也努力运用新媒介开展服务转型工作。据相关数据研究:“截止2012年3月1日,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公共图书馆共有71个,其中国家图书馆1个,省级图书馆6个,市级图书馆36个,区、镇级图书馆28个”。从数量上看,公共图书馆开始利用微博平台进行信息传达和推广工作;从整体比例来看,中国公共图书馆仍然处于参与阶段,并未能在广阔的“微”环境中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若据于传统“信息与知识中心”的定位,或是仅仅重视在传统形态下加入数字化手段,都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因此,拓展公共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由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势在必行。

  1、知识服务的内涵

  1.1知识服务的定义

  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保存文化传统和传递文化知识的功能,通过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成为信息知识资源的产生基地。因此,知识储存、传递,为公众提供阅读教育等传统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应有之义。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服务(KnowledgeService)在图书馆工作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研究也逐渐深化。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知识服务的定义、内容、模式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关于“知识服务”的定义,尚没有确切统一的认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大体有两种理解:“一类观点认为知识服务中的知识是作为产品的知识,提供知识服务就是提供知识产品。另一类观点则强调图书馆员在服务中的知识投入,这里的知识是指图书馆员的知识技能”。

  知识服务由“知识”、“服务”两方面构成,对知识服务的研究,通常是基于明确其与信息服务的差异及优于信息服务之处进行的。知识服务考虑用户在信息使用过程中的需求变化,因此,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知识服务能实现信息服务所不能实现的功能。

  综上可以概括出知识服务的几个要点:知识服务着眼于用户信息需求,通过图书馆员的知识加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跟踪用户信息需求。

  1.2知识服务的发展

  图书馆作为文献集中的信息服务部门在知识经济浪潮下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丰富的知识资源、全方位的人才优势等。因此,知识服务是图书情报服务发展的必然。同时也要看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自身功能定位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

  2013年秋天,世界首家无书图书馆计划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开业。该馆预备提供100台阅读器供人传阅和借阅,镇上的居民可以用任何电子产品借阅图书,也可以借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读器。不久前,3M公司推出了一项云图书馆借阅服务,奥地利的一座小镇不久前也通过贴有快速响应矩阵码(QR)的不粘胶,开展电子书借阅服务……。

  随着数字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中心的地位正在弱化,网络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在此背景下,展开了关于公共图书馆前途的论争,“图书馆发展论”也成为越来越主流的声音。在此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市民“第二起居室”、“第三空间”和“第三文化空间”的概念分别被提出。这些概念着眼于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定位,认为“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生活化和大文化相融合的地方,在平等、自由、多元精神的引领下,将学习与信息获取、娱乐与社会交流、表现与愿望实现三大任务作为立足点”。

  以上概念都将个体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图书馆由传统的以书为本向以读者为本转变,承担对社会公众个人素质提高的责任,关注个体需求。

  在此影响下,知识服务也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向。这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关注个性需求,在知识的获取、加工、服务范围、手段等方面,趋向虚拟化、数字化、共享化;二是注重图书馆员的知识付出,有效利用馆藏资源,加工制作富有特色的信息知识。主动面向读者,走向公众;同时,引领公众,让公众得到知识服务的同时能够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提出,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个体逐渐成为社会生产中的零件,人性发展随之割裂而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人。

  在此意义层面上,知识服务从个体需求出发,满足并促进个体实现自我,是符合当代人发展需要的。

  2、微时代信息传播与公众阅读特点

  2.1形式短小,内容精炼

  在信息量大、更新迅速的情况下,为能有效浏览更多信息,信息趋向精简是必然趋势。在“微”时代,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倾向于短小精炼,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形式便是这一需求的反映。如微博要求每条不超过140字,这就要求对信息进行高度提炼,用新闻导语式的语言直白表达。相对于宏观内容而言,微时代的信息内容以精简微缩的形式存在,从整体上看形式趋向碎片化,但对每条信息而言,又是一个高度精致的完整存在体。

  2.2图像阅读,移动阅读

  在浩瀚的信息群里,如何快速获得有用的信息?

  精简合并信息是一种方式,信息图像化逐渐成为新趋向,人们逐渐步入海德格尔所说的“图像时代”。相比于文字载体,图像浅显直观,易于表达,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是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技术不断升级,在图像处理、图像播放等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在公交、地铁里,人们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已成常态,移动互联网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交流方式和服务手段,信息因人而动。依托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电子书、视频课程成为人们的阅读新宠。

  相较于传统阅读,图像化阅读、利用移动设备阅读,满足了公众阅读时间不固定、零散的特点,同时又能满足快速获得信息的需求。这一阅读特点在青年群体中成为主流,并将持续存在。

  2.3交互迅速,信息茧房

  在互联网关联下,网络环境本身的互联性、共享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迅速吸引人们,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面对庞大的信息,无论是获取、传达、分享,都要求一个“快”字。在网络时代,一个热点问题可以在短短几秒内获得成千上万人的关注,其影响之快、范围之广让人惊奇。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特定专业需要,公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从众性,面对庞大的阅读对象,人们更愿意跟从他人的选择。“豆瓣阅读”等图书阅读榜应运而生,它既能为阅读者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更为公众阅读提供一种选择趋向。

  伴随网络的发达,人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信息,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交流机会减少。人们无限连接在一起,又无比独立,形成“信息茧房”的现象。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开篇生动地描述了“个人日报(dailyme)”现象。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量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信息中随意关注我们喜欢的话题,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个性化的个人日报成为可能。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导致网络茧房形成。

  3、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实施策略

  在信息传播迅速、阅读方式更新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如何满足人们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同时打破信息茧房,让人们碰撞思想、表达自我呢?我们提出下图所示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型:

图1

 

  3.1立足自身,提供知识

  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公共图书馆如何获得公众关注?从读者出发,不断满足公众需求,这是一个回答。然而,我们进一步深究如何才能满足公众需求?

  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供特色化服务才是最重要的,但不止于这一点。公共图书馆要想在学习和信息获取领域保持传统优势,首要注重的是自身馆藏的开发和利用,强化自身优势,推出特色图书馆。套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也可以说“自有的才是大众的”。如南京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籍资料,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开发,既能自发吸引读者群,又在无形中确立强化了自身特色。对地方公众图书馆而言,地域文化资源值得重视,对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要获得读者关注,不是一味去迎合读者,立足自身,发掘资源才是重要的。公共图书馆通过馆藏文献开发,提供具有权威性、准确性、独有性的资源,形成自身影响力后,对社会上泛滥的错误信息、垃圾信息有匡正作用,也为读者高效选择准确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3.2关注需求,转化服务

  针对公众阅读特点,将知识转化为服务,有三个要点:虚拟化、及时性、个性化。这一过程,是图书馆加工信息、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此转化中,图书馆员作用不可忽视。有学者提出图书馆服务中三级人员组织结构:兼职服务人员、专职服务人员和领域专家服务人员。在这一人员架构中,兼职服务人员负责把用户需求分类,提交给相关服务部门;专职服务人员则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负责解决某学科的专业问题或对用户进行分析跟踪、向用户推送信息;领域专家服务人员包含广泛,包括专家或某一行业知名人士,为有深层次需求的用户解答问题,如预测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

  3.3创新方式,实现服务

  多层服务人员结构能够顾及用户多层次的需要,但缺憾是停留在解决问题而不能主动走向读者,达到沟通各群体,呈现多元文化的效果。在数字化日益成熟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提供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在了解用户群信息接收特点的基础上,应主动创新服务方式,满足公众的各种阅读需求。如针对读者群使用移动设备的阅读特点,可使用图书馆手机报、订阅信息等方式进行信息推送;开发图书馆阅读客户端,让公众可以自主进行馆藏资源查询、图书预订并进行电子书籍在线阅读。

  3.4交互沟通,发现知识

  “信息茧房”概念指出,一旦“茧房”生成,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交流就会大幅减少,群体内同质,群体间异质的特征越显着。在网络舆论中,“茧房”

  扩大很大部分因为受众的从众性。在网络舆论中,人们看到赞同某种观点的人多,就会更加积级地参与进来,不断强化这种观点并促使其向更大范围扩散。因此,信息引导,知识引导的作用得到强化。

  公共图书馆承担社会文化建设责任,在虚拟交互空间,图书馆掌握大量文献资源并拥有自己不同需求的读者群,因此,公众图书馆在打破“信息茧房”、联结不同群体方面有独特优势。如一些图书馆开展“微书评”活动,为读者分享阅读心得提供平台;开设自己门户微博,提供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笔者认为,在虚拟平台之外,公共图书馆可尝试成为用户的“第三文化空间”,集知识娱乐于一体,让用户享受知识,满足用户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图书馆功能的新开拓。公共图书馆可建立自己的读者群,殷伟燕:“微”时代视域中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通过网络宣传,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如读书会、书籍微电影等活动。在此活动中,图书馆既可作为信息知识的提供者,同时也能借助虚拟平台及时了解群体需求,发现知识并促进群体创造知识。

参考文献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