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财经》杂志现状及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355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财经》杂志的编辑出版特征探究
  【第一章  第二章】 《财经》杂志的发展历程与经营状况
  【第三章】 《财经》特色研究
  【第四章】重要人物的编辑理念
  【第五章】 《财经》杂志现状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 《财经》杂志市场化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现状及建议

  5.1 现状

  《财经》杂志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财经类媒体杂志中崭露头角,并且在股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得不说在新闻财经的历史上是一个开创性的先河。当然了,这个先河的形成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比如投资方独具的慧眼,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力量支援,还有胡舒立总编的独特新闻理念及强大的人物关系网,内容和经营分开这种行业必须采取的办法也是加分的,不用为资金担心绝对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了,文章发表的过程中还是以编辑这个环节为重点,内容当然还是首当其冲的,因为是最先展现给读者的东西,在杂志的售卖过程中想尽办法吸引大众眼球,在策划方面个各展奇招等很多方面的原因。

  《财经》杂志的成功是有很多因素的。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因素是非常关键的,试想想,如果没有投资方强大的后台支撑,联办这样大的后台背景,不要说在揭黑幕这条路上出彩,很可能早就被无声无息的灭掉了。更不要说发展趋势越来越好,越来越稳定了。所以说没有联办的这个后台,财经杂志社基本在这样的复杂的环境里会无法生存。

  不容置疑的是也还有很多原因对于财经杂志的兴起来说是具有特殊的和没法代替的原因的。财经杂志在一定的时期内也是官司缠身,负面新闻连续不断,自己都无法脱身。我们向《财经》杂志学习,是要学其中心的主旨,肯定不是去模仿,还有就是借鉴胡舒立总编等人的新闻独特理念以及做事风格,从中结合自身摸索出一定的经验。

  就目前国内的形势状况来看,《财经》杂志已经在国内财经类新闻领先位置上。单看《财经》杂志的月发行量,每个月就在在 4 万份左右,这样的发行量够惊人了吧,再看《财经》杂志的广告收入,在国内财经类杂志中遥遥领先,当然那不包括一些特殊的品种。最后从市场影响力方面看,《财经》杂志在国内财经类媒体中是绝对的主流媒体,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很高,自然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代表着有固定的读者群。

  从目前形势看一下财经杂志的未来发展,一定时间内《财经》杂志的地位是不能够被轻易撼动的,因为很多竞争对手所涉及的内容都与其不在一个层面上。在杂志成功转型成为一本政经类刊物之后,更多的是在时政评论这样一个领域开创了一条新路数,从而领先同行。

  英国有一本《经济学家》杂志,根据简单的翻阅和分析,跟我们国内的《财经》杂志不管是在发展风格上还是在一定策略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属于一本政经类综合刊物,从财经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生活的很多层面,来客观分析全球经济。这样的独特视角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由于杂志自身定位的原因,《财经》杂志今后的发行量应该不会再继续扩大,但是还是有好消息的,《财经》杂志的广告收入一定会呈现上涨的趋势,这样的趋势应该会持续很长时间。《财经》杂志市场影响力方面将一直站在国内财经类媒体的最前列,以财经媒体的方式为国家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1.1 易于被封杀

  显然易见的情况是,在这样的体制和大环境背景下面,稍微有点激进的媒体最终无非是两条出路:一是被无声无息的封掉,而是被招到大众的队伍中去。

  《财经》杂志铁下心走上时政评论的道路,肯定是知道这条路很难走,雷区到处都是,一不小心就会踩到,要么就是被招安,被迫改行等等结果。在防范政策风险方面,有时候联办这样的大背景都有用不上的时候,它的金字招牌也会失效。至于《财经》杂志,既然选择了时政评论这样一条荆棘密布的羊肠小路,再高明的操盘手也有可能“触雷”,或被劝说改行。这样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在防范政策风险方面,有时候联办的金字招牌可能也派不上用场。我们以下面两个例子为证。

  一件发生在《财经》自己身上,就在前不久,一期杂志被中宣部点名批评并勒令全部收回。据说是因为一篇报道广州市商业银行原汇商支行、穗丰支行高息揽储案的文章《150 亿吸储巨案》。

  另一件是联办旗下的《证券市场周刊》杂志,因刊登一封涉及到华能国际的读者来信而被停刊整顿。原本以为财经报道根本不会惹事,那知道管理上一时疏忽却酿成大祸。

  5.1.2 不可避免的信息漏洞

  因为杂志报道新闻事件的性质,不实报道这样的隐患就会很明显,论文前面已经提到过世纪星源和牛春林的案子,至于以后会不会发生更大的案子,我们不敢轻易作出判断。因为对于收集资源材料的记者而言,再怎么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再小的心求证,由于受自身资源及能力所限,依然会存在与事实的出入和偏差。等到出了问题的时候,可能不仅仅是钱财方面的赔偿,一旦涉及到公众影响力方面,事情就会变得特别复杂,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

  5.1.3 激烈竞争的压力

  正如论文前面提到的种种,《财经》杂志之所以能够在国内财经类媒体中成为领先者和佼佼者,其原因就是资源禀赋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如果单单从技术层面来看,他们之间一定有一定的偏差或者误差。这样的情况看来,一旦资源优势这样的局面被打破,可能就意味着我们的》财经》杂志的某些优势会受到影响,自然销售方面可能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样的状况也是没法避免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就是这样。

  5.1.4 内部机制缺陷

  根据大多数财经类媒体的发展情况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来,媒体的从业人员与投资方之间的矛盾绝对是普遍存在在每类财经类媒体中间。严重的一旦矛盾爆发会引发杂志的衰败甚至消失。

  在杂志的创刊初期最迷茫的阶段,《财经》杂志把内容与经营分开的这种模式是益大于弊的,这样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独立性原则,保证新闻信息的独立性。但随着媒体的深度发展,这样的一种内部机制说不定会变成阻力,毕竟物极必反。

  对于杂志来说,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联办在香港上市之后,《财经》杂志的新闻工作人员都只拿到很少的股份,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内容和经营分开导致的。一旦牵扯到内部利益的协调与再分配问题,就会容易出现内部矛盾。一旦内部出现问题,那杂志的根基就有可能会被动摇,对杂志造成很大的影响。

  5.2 改进方法

  总结出《财经》杂志或者类似杂志高峰期的经验,找到它们出其不意之处,他们能成为财经杂志类的佼佼者,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借鉴经验。还要观察它们在低谷时候的应对措施,看他们是如何面对社会舆论及同行压力,力挽狂澜再次成为财经杂志的佼佼者,总的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2.1 找准定位

  这一方面的成功例子大概有《新财富》杂志,这是一本一开始就有非常准的市场定位的杂志。《财经》等财经类杂志有时候在内容上会适时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但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定不可以不稳固的,而且每个阶段的东西也要扎牢,这是根基。这样的状况下定位才不会发生偏差。

  杂志成天找定位,人员变动如流水。这种现象是很多已经失败、或是陷入困境的媒体普遍存在的。总编一天一个新想法,杂志不停地找定位,就如同总变换地方“挖坑”(而非打井)始终不见水出来,最终的结果是眼看着投资一天天烧光。另一方面,员工跳槽过快,即使有再好的市场定位,也无法执行下去。我们知道,杂志品牌对广告主的吸引,需要一定的阶段;而内容如果做不好,不能好好坚持,势必将投资回收期无限拖延。

  5.2.2 核心团队的稳定

  保持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核心团队是杂志的主要力量所在,换汤不换药,保持团队之间的和谐合作。这样才能使得团队的根基牢固,俗话就是说顶得住任何变动和压力。人是一本杂志运作的关键,而核心团队的稳定保证了杂志的持续性发展,不至于出现非常大的调整。如《IT 经理世界》、《中国企业家》、《经理人》等杂志都是,虽然有的员工会跳槽,会有正常的人才流动,但其核心团队基本上常年不变;并且这些杂志大都坚持了从内部选拔干部的传统。

  有些媒体,投资方会直接插手到内容的制作,如选题、定稿等。诚然,这些人都是投资专家,对财经的某一领域十分熟悉,但他们未必对杂志的运作在行,象杂志的风格、写作角度等。如果他们以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出的结论强加给媒体的经营者,显然会出现矛盾冲突。如《新财经》杂志高层地震,郑建辉等集体跳槽,其主要原因就是投资方干预过多,经营方在杂志定位上与之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

  5.2.3 采用采编经营分开的方法

  在《财经》杂志“揭黑幕”成名的感召下,很多财经类杂志竞相加入到揭黑打假的行列中来。本意是通过“爆猛料”提高知名度,没诚想却掉入了另外一个怪圈当中。投入越来越大,但却收效甚微,读者也慢慢对爆炸性新闻有了“抗药性”.经营分开这个经验是绝大多数财经杂志共同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因为说到底文章内容是媒体运营的根本,保证文章内容的质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必须保证新闻的独立性,才能保证杂志的稳定性。这个道理是大多数杂志都能明白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